不用說也知道新老年法立法出爐,起碼是對我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生活越來越孤獨,處境越來越尷尬有關,不可否認該法其中不乏包對含老年人的關心,不能說她不好,起碼是不能說她不好。
有一點我們不得不考慮,,中國目前算是世界上經濟成效最高的國家了,只要政府能夠統籌兼顧,充分考慮民生問題,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問題,老年人的問題是早就應該解決得了的事情了,早就應該遠在人民還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政府就應該悄悄的把她給解決了,政府總不能說我們沒錢吧。我們不應該忘記為數不多的已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老年人餓死家中,老年人凍死街頭的慘狀吧,而這時可能我們的那些先富族們卻是在醉生夢死;央視曾經報道過敬老院一床難求,價高難攀的一檔子節目,對于時下兩個年輕人四個老人的家庭格局,敬老院對于老年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在政府的口中說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是面對我國老年人養老事業的嚴重滯后,等等一些現實的社會問題,以及中國特有重視親情與團圓的傳統在中國的價值觀里,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選擇去養老院,起碼在目前,還不能說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本人認為,在中國首次對新老年法立法,起碼首先應該解決如下一些問題:
1;對農村而言,隨著農村的城市化,新農村改造等新政,大量的土地被從農民手里搞走,成為政府喜歡的gdp,不少的農村已經顯現荒涼敗落的景象,由于農民沒有了土地,就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生活基礎,不得不鋌而走險走向城市找吃,不得不拋兒撇老遠走他鄉,淪為貧窮的打工仔,不然的話就將難以生存下去。而這些從農村遣出的新新城市的打工一族盡管付出體力汗水的代價,換來的只是微薄的酬勞或者是沒有用的白條,要想在城市打工換來真金白銀改善遠在他鄉老家的生活狀況,可能只是南柯一夢。這個人群雖然為我們的城市建設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還是會被某些大城市的領導們當成另類,成為他們城市的所謂的不安定因素,恨不得將他們全部逐出,所以我們要呼吁政府要采取強硬的政策來保護我們的農民兄弟保護我們這些城市的建設者,請那些資本家們要摸著自己的良心下手不要心太兇,給農民兄弟們打工應得的薪金,從理論上來說要資本家心慈手軟是違背常理的,但至少在我們現在還是掛著社會主義的招牌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要政府管用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應該讓他們在十分辛苦的勞作后,能夠帶些錢財回家孝順自己的雙親。事實上農村老年人的最大的問題是金錢的太拮據,能夠勉強度日已經不錯了何談進入養老院安度晚年了。
2;對城市城鎮而言,自從社會從什么都是市場化了,私有化了,金錢化了開始,城市或城鎮的大部分人群首當其沖的成為了現代改革派的犧牲品,他們以改革開放為幌子,預先強制要求大量的工人離開工作崗位美名日稱之為下崗工人,繼而明目張膽的搶劫勞動人民的財富,毫無羞恥的把天量的財富攬入自己的腰包,而工人要告狀則是沒門可進鮮有人理。這其中一個很大的人群,就是現在已經是老年人的一族了,是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共和國,筑起了共和國的大廈,心甘情愿的的和共和國一起吃千苦排萬難,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新中國攢下天量的財富,創造了新中國堅實的經濟基礎,到如今落得個一無所有窮困潦倒,不得不說的是我們政府的非常不合理的退休工資的雙軌制政策使得這些從企業退休的老人們和“仆人”出生的老人們的工資形成天壤之別,難怪他們羞于活在這個世上,羞于活在這個社會主義的國家里。對于一個老人的幾百元上千元的退休工資想要去要價5000元的養老院養老,這行得通嗎?在這個精英治國的年代里,看樣子老人們還得繼續背負那些花樣繁出的背不動也得背的大山,直到要老去的那一天。
3;二小背四老的中國家庭模式,不僅僅對老人來說更是對孩子們承負著巨大的壓力,孩子們長期以來面對著鋪天蓋地的純西式的教育,向往享樂生活已經根深蒂固的扎根在腦海之中,加之社會的難公平,使得這些青少年一代就業困難,既付諸了巨額學費大學畢業等于失業的怪現象比比皆是,致使不少人形成了啃老一族,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叫這些孩子們怎么去尊顧雙親,自己已經到了要老啃老的地步。,失敗的教育勢必育成失敗的人群,失衡的政策勢必育成失衡的社會。對于孩子的教育再也不能夠這樣繼續下去了,教育的市場化只能讓金錢更加貪得無厭,這樣繼續下去的教育后果無疑比看A片更加誤人子弟,直至葬送年輕一代。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吧,給他們一個安居樂業的機會吧,讓孩子們也為自己的家庭承擔一些責任吧。
農村人,城市人,年輕人那一個都離不開老人養老的這個話題,懇請政府部門認真的檢討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看似單純的養老問題,其實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系統,不能夠簡單的說,強制孩子們回家看老人,就解決了一些養老的問題了,“回家”似乎很方便也很符合常理,其實有不少的問題在后邊跟著呢,領導不準假怎么辦?車票買不起怎么辦?想回去沒有錢怎么辦?沒有賺到錢怎么回去?工錢沒拿到手怎么辦?。。。。。。
政策可行是好事,政策濫了,政策沒人聽可就不是好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