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暢達,人民民主
12月28日,胡錦濤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2010年工作匯報,分析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形勢,研究部署2011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會議指出當前要著力抓好三方面工作。
我十分關注是其中強調的,要集中力量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即第二方面的工作:“要扎實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加強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教育,開展對黨的群眾路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著力解決黨員干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突出第二個方面,因為這是反腐防腐的綱。
當年毛主席反腐敗搞 “三反五反”運動,1952年1月23日開始,1952年3-4月間先后結束,運動中《關于處理貪污、浪費及克服官僚主義錯誤的若干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出臺,結果是“火燒”一大片,打擊一小撮。全國縣以上黨政機關(軍隊除外)共查出貪污分子和犯貪污錯誤的一百二十萬三千多人,總計判刑38402人,絕大多數人都放下了包袱,獲得解放。實踐證明“三反”運動依靠群眾,實行民主,治病救人。短短幾個月的反腐敗群眾運動,管了中國30年無普遍的無大的腐敗問題。
改革以來,反腐敗就是一個突出問題。數以萬億計的國有資產轉化為私營資產,必然要出現腐敗。問題是為什么30多年解決不了。根本原因是我1994年給鄧小平的信中說的:“應該看到,天安門暴亂雖然平息了,但禍根未除,斗爭以另一種方式仍在進行,一種由錢權交易進而勾結的社會勢力正在形成,雖然還不表現為一種公開的政治力量,但具有非常危險的腐蝕作用,改變著一塊塊地方政權的性質,嚴重惡化中國共產黨的形象,造成群眾的極大不滿。這十多年,社會治安惡化,腐敗現象蔓延,偽劣產品成災,如此等等,你雖然一再嚴打,不斷綜合治理,但仍日益嚴重。顯然,‘主要是下不了手’并非根本原因。我認為,如果仍然堅持以我為中心來搞活社會經濟,這十年解決不了問題,二十年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越搞越糟。不幸的是,個人主義這些年沒有受到應有的批判,反倒成了人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笑貧不笑娼’,‘一切向錢看’!這是另一場沒有硝煙的但是十分殘酷的戰爭,它毀滅整代人啊!”關鍵是僅僅上面喊“反腐”,只表現在文件上,沒有發動群眾;還有那上面喊“反腐敗”的,背地里就搞腐敗,并對于反腐敗的民眾進行打擊迫害。
反腐敗白皮書所說的,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眾對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成效的滿意度,從51.9%提高到70.6%;認為消極腐敗現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從68.1%上升到83.8%。我不知道這個調查結果如何得來,也不去追問,試看不少反映問題的民眾被打、被抓、被管、被關,甚至可能被殺,試看網上的議論。
就在政治局開會前一天, 12月25日上午,浙江樂清“上訪村長”錢云會在虹南公路寨橋村路段被一輛工程車碾壓慘死,引起國內外熱議。網上說“被謀殺”者居多,而警方則堅稱車禍。我不在現場,不能貿然認同是謀殺,但也置疑車禍說,警方提供的現在資料不充分,有不少疑點難以解釋。但是,無論如何,有一個背景不能不使人對此案特別關注,不能輕下結論。這個背景是:錢云會近年多次率村民上訪,并三次獲刑;特別要提出的是,他在服刑這,村民仍然選舉他為村長!錢云會的上訪,事關維護群眾利益,其中可能隱藏有人的腐敗問題。既然屢次獲刑屢次上訪,難道中央不如慈禧,能出楊乃武與小白菜故事?
我斷言,在眾多上訪事件中,不少就涉及腐敗問題,不僅有經濟腐敗,還有政治腐敗。但對上訪者打、抓、管、關,“誹謗罪”、“聚眾破壞社會秩序罪”無不爛用,此類事媒體常有報道,網民經常議論,當局想過認真對待沒有?
在錢云會事件上,我不了解真相,沒有多少發語權,只認為事情蹊蹺,負責任的政府不能不察。在另一件事情上,我的發言權就大: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法院對趙東民判刑三年,是一個重大的錯誤,不僅是案判錯了,不僅可能保護了腐敗行為,而且中國工會和某高層領導人犯了方向性錯誤。
對于此事件,我寫了40篇文章,應當說,問題從各方面基本上說明了,二審判決已經超期而不能結案的事實,也說明當局已經認識的這件事錯了,但是缺乏勇氣承認錯誤,還在想辦法如何下臺階。
當局對群眾的覺悟看低了。在趙東民事件上坦率承認錯誤,一定得到群眾衷心擁護。如果知錯不改,即使封鎖壓迫現在的中國人不說,但“老百姓心里有桿稱”,全世界的人也明白,逃得了歷史的審判?此事高層現在已經不能再說不知道,不能不負起責任。
但是,我們不是要追誰的責任,而是要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不是趙東民個人的獲釋,而是民意暢達,人民群眾真正民主;如列寧生所說的,勞動者能夠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
民意暢達,人民民主,腐敗自消,國泰民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