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重慶代表了中國
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工作委員會發起主辦的201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全國一共有10個地級以上城市當選,重慶是4個直轄市唯一當選的城市(12月27日《重慶晨報》)
霧都重慶,在經歷“打黑風暴”之后,再次綻放出幸福的笑顏。
山城重慶,在高唱“紅歌”之中,重新找到了民生幸福的原點。
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大直轄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重慶,在西部大開發的集結號中、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實踐中,最近迎來了“最幸福城市”殊榮。近年來“和諧”、“科學”、“幸福”、“綠色”、“低碳”等一系列關鍵詞的紛至沓出,正是中央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執政理念新趨向的生動詮釋。這一刻,重慶代表了中國。
無論從原始到奴隸再到封建社會,沒有一個執政者(或部落)會置民生于不顧,即便在半封半資的舊社會動蕩時期,意圖救民于水火的黨派也正是基于“民生”之念而催生。歷史經驗表明,感知農民“民桑苦”、聽聞農民“饑凍聲”的毛澤東主席,把農民階級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主動力和主力軍,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農民翻身鬧革命并最終獲取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成為執政后的中國共產黨在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大局一直能夠指點江山的自信之源。
時代在發展,最初的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重慶看到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方向,看到了被物欲和貪欲壓抑遭受了嚴重破壞的民眾生態,義無反顧在全國率先打響了“打黑除暴”第一槍。隨著文強等官場黑惡勢力的相繼倒臺,隨著女老大謝才萍等涉黑團伙的接連覆滅,重慶還原了“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還原了“生養作息,齊奔小康”的健康生態。
打黑除惡讓民眾的安全感有了歸屬,也增加了他們生活和工作的信心。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融合和滲透,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被淡忘,致使發展轉型期的中國,出現了“忘本”傾向,核心價值觀和人性道德的雙重缺失,一度讓中國社會的精神層面在畸形觀念的支配下連連呻吟。
以胡錦濤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敏銳察覺到了這一“傾向”,并發出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號聲。重慶隨之行動,一掃那些“唱的是庸俗歌曲,讀的是快餐文化,講的是低俗故事”的精神流弊,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唱讀講傳”活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語重心長:“為什么要唱紅歌?因為那些歌曲都是在幾十年革命斗爭中唱響的,曾經鼓舞了多少人去沖鋒陷陣;為什么要讀經典?因為那是古今中外幾百、幾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文化精品。我們要講故事,就是要講那些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時期打動人心、引人向善、催人奮進的故事;傳箴言,即是從精干的語言中去品味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思想的精華,并加以傳播。”重慶用鏗鏘的實際行動,夯實了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決心。
敢于向貪腐高官和黑惡勢力開刀,勇于向改革和科學發展獲益,全心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致力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邁步,這是重慶交給中央的答卷,也是許給山城人民的承諾。如果新時期中國還有什么值得驕傲,希望重慶這個榜樣能成為舉國效仿的力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