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何時能一夢醒來?
趙本山代表窮學校出去向范偉申請捐助,愣是被范偉拉去充當了一回經理,結果款沒要回來,卻跟著一桌子白白浪費掉的菜肴學會了“扯蛋”。這頓記不清是哪一年的央視春晚留給我們的“年夜飯”,現在品嘗起來,還余味猶存。
“扯蛋”并非舶來品,但始于何時,已記不太清。記得較清楚的,是每年的12月25日,中國人用狂歡的思維替西洋人過著“剩蛋”的節日,在西洋人看來,中國人確實學會了“扯蛋”。
早前有所耳聞,十個名校博士聯名寫了一封號召網友抵制圣誕節的公開信,在面對外來文化不斷侵襲的當下,十博士內心里對本土文化的那份隱憂堪謂“感召日月”,然而,輿論導向卻“劍走偏鋒”,連同大部分喜歡“過節”的國人一道,將之視為“無病呻吟”,于是,公開信又被有意或無意地封塵起來,所謂的“抵制”也成了文化黑暗里那一聲無奈的悲愴!
中國人喜歡“過節”,無疑是輕松身心的借口。無論是農歷新年還是五月端午,無論是八月仲秋還是十五元宵,每一個節日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華夏文化積淀。至于國人如何把“厚重”錯當為“淺薄”,把“喜悅”變成了“送禮”,把“節日”當成了“借口”,個中自然有經濟大潮的沖擊,有私欲的無限膨脹,也有價值信仰的流失。中國富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正在“外來文化的侵擾”和“本土文化的揚棄”中悄悄發生著裂變。
國際上正虎視眈眈。韓國人不僅搶注了中國的端午節,還妄圖把中國的中醫“據為己有”信誓旦旦申請世界遺產。不幸的是,國際上除了“盜搶”手段之外,還有“強奸”中國文化的邏輯。譬如,用2月14日西方情人節的狂度掩蓋了農歷七月初七中國情人節的熱度,換句話說,用西方的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中國的織女。更為不幸的是,吾國之國民竟也習慣了這種“調侃”和“時尚”,并樂此不疲。
幾乎一夜之間,中國商號店鋪、大街小巷,都種上了能給人無限聯想和夢囈的“圣誕樹”, 千百年來崇尚“孔孟之道”的國人,似乎早已忘懷了留給自己優秀文化基因的先祖們的生日,卻牢牢記住了西方那個叫做“耶穌老人”的誕辰。始自1955年尋找“圣誕老人”的美國空軍仍在用“雷達”編織著“跟蹤圣誕老人”這個美麗的童話。這終底是歷史的嘲弄,還是外來文化的咄咄逼人?
窗外,還不斷飄來民眾為“圣誕節”燃放的鞭炮聲,“平安夜”和“狂歡夜”嚴查酒駕的警察還在維持著時尚男女狂熱追捧后的秩序。不禁斗問:即將到來的亙古偉人毛主席誕辰,民眾是否也有那份發自內心的追思和虔誠?是否也有那份源自感恩的崇拜和敬仰?
說到感恩,確有靜心做學問的鳳凰網友,洋洋灑灑寫了討伐檄文,列舉中國人應該感恩美國的多種理由,看來,向以“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美國,破天荒第一次擁有了一個真正朋友,這個朋友來自中國。
發展就有矛盾。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在應對自然災害侵襲的同時,令人心痛的強拆、貪腐、上訪、黑惡勢力等事件屢有發生,但絕不應視這一人民內部矛盾為“敵視”和“敵對”,而應積極建言建策同力化解,讓“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繼續在國際上深深扎根,讓傳承五千年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旗幟在世界上高高飄揚。
說到底,中國人真正遠離“扯蛋”,靠的是本土文化的警醒和自知。東西文化的融合是彼此的尊重,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強壓態勢。所喜的是,國人已經開始了“純凈漢字”的嘗試,何時著手“純凈文化”的努力?我們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