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某個銀行的權威人士說,今后銀行要實行利率市場化。該人士的主要理由是:“利率市場化反映資源配置優化”。雖然這是一個極好的愿望,但卻不能成為現實。其實,所謂“利率市場化”不過是將銀行資金象賣菜一樣進行討價還價而已,并非如他所說有“資源配置優化”那般神奇的作用。現在,凡市場派人士都有一種天生的習慣,就是一談到市場,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優化資源配置”。似乎市場天生就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何為“優化資源配置”?按照市場派的說法,就是資源配置給效率高的生產企業。但是事實的確如此嗎?非也。市場是為錢配置資源的,即為購買力配置資源,而不是為效率配置資源。購買力可以代表高效率?不見得。
大家知道,購買力一方面來自于個人消費,另一方面來自于企業生產費用。個人購買力大部分來自于富人,他們大量購買奢侈品和不利于健康的消費品,在消費方面造成巨大浪費,于是就劣化了資源配置。將資源配置給富人,這才是“資源配置優化”的本質。企業購買力用于追逐利潤,而追逐利潤的結果大多是浪費和破壞資源,進而同樣是劣化了資源配置。“利率市場化”無非是將社會資金流向利息支付高的企業,流向追逐利潤成功的企業,流向浪費和破壞資源最嚴重的企業。另外,“利率市場化”將增加腐敗的誘因,使資金通過腐敗途徑流入低效企業,進一步劣化了資源配置。
市場是什么?不過是買賣雙方買賣商品的場所而已。市場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交換商品,互通有無;二是獲得利潤,擴大財富。早期市場的主要作用是交換,后來由于市場可以為商品經營者帶來豐厚的利潤,可以不通過生產勞動就占有大量的財富,于是市場的贏利功能就大大超過了交換商品的功能,于是市場就由原來的商品交換場所變成了今天的逐利場所。一個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場所會其資源自然是為利潤而服務的,為商品經營者侵占勞動者財產服務的,而絕不是為人民服務的。請想,哪個商品經營者不是為了贏利而是為了服務民眾進入市場的?既然大家都是為了贏利進入商品市場的,那么到底是誰在賺誰的錢呢?自然是商品經營者在賺商品消費者——廣大民眾的錢。由此可見,“資源配置優化”的本質就是將社會的公共資源“優化”到新生資本家那里。
改開以來,已經形成一種普遍習慣,就是一旦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兩難”問題就交給市場,似乎無論什么問題,一經“市場化”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在市場派眼里,市場已經成為一種可以包治百病的秘方,他們對市場的崇拜已經勝過了基督徒對上帝的崇拜程度。難道市場真有那么神奇嗎?其實并非如此。這只不過是決策人害怕決策失敗,將自己應負的責任全部、徹底、干凈地推卸給市場而已。其實,決策的“兩難”實質上就是市場的矛盾和市場的“兩難”,因此將決策的“兩難”再交給市場同樣還是“兩難”的。決策人與市場之間相互推脫,相互扯起皮,誰倒霉?自然是老百姓,因為他們的生活痛苦是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推脫的。從實際情況看,雖然有很多“兩難”問題都交給了市場,但所看到的結果全部是負面的。
一、物價市場化。結果是連續30多年的通貨膨脹。尤其是今年,通貨膨脹尤其嚴重。雖然國家可以容忍更高通貨膨脹率,但是老百姓忍受不了了。無耐,政府只好出面來行政干預物價了。既然在自由市場物價失控的情況下,通過行政手段可以取得一定效果,那么也就說明行政比市場更管用。
二、資本市場化。于是投機、賭博、操縱市場、內幕交易、腐敗、暴富、傾家蕩產、自殺……就出現了。
三、國有資本市場化。結果,國企倒閉了,職工下崗了。市場解決不了國企效益的問題,更解決不了失業問題。
四、商品生產市場化。由于改開否定計劃經濟,因此認為計劃生產是錯誤的。于是大家就隨便自由地進行生產,于是假冒偽劣商品,有度有害商品就在市場上泛濫成災了。
五、勞動力市場化。于是,廉價勞動力就出現了,討要工資難的問題就出現了,大批失足婦女就出現了,富士康的十幾跳就出現了……
六、醫療市場化。結果,老百姓的醫療費用直線上升,于是醫療難的問題就出現了,醫院、醫藥腐敗就出現了,大批假藥就出現了。
七、養老市場化。結果是養老保險出現了巨大的“窟窿”,后果不堪設想。
八、教育市場化。結果,教育腐敗嚴重,不良風氣勝行;無錢者棄學,誤人子弟。
這一系列的市場化不但沒有把問題解決好,反而導致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更加嚴重的問題。這就是市場化的惡果。難道我們還不接受教訓?還繼續地市場下去?市場能決定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難道市場有制定利率的權利?能解決失業問題?能解決養老保險問題?什么它都解決不了。要解決問題還要靠社會主義制度,靠執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府,靠政府的英明領導,靠政府領導下的全國人民。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shyszy@sohu.co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