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社會形態分類上來看,除了原始社會中的“原始”側重于描述生產力水平之外,后期的奴隸、封建、資本都是基于統治權力的歸屬來分類的。依次分別歸屬于奴隸主、封建貴族、資本家。而更后期的社會、GC社會形態中前者是個不知所謂的稱呼,因為從這個稱呼中你不能確定它到底是在說什么,就好比你不能從“冰淇淋主義冰淇淋”的商品名稱中認識到這個商品的一些屬性一樣。而后者則是側重于描述產權(所有權的一種)歸屬的。
在資本主義體系中,統治權歸屬于資本家,具體形態是:
臺面政府只是資本的代言人(代理人);軍隊只是資本的雇傭軍;人民只是資本的奴隸;而原有封建保守集團要么被消滅;要么變身資產階級;要么最后成了政治花瓶。奴隸需要代理人和軍隊來管理,代理人和軍隊需要資本來管理。資本之間則是通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之類的火拼角逐來控股對方或者干脆消滅。然后最大的股東取得最終管理權或者差不多大的幾個股東取得聯合管理權。但我們都知道資本的實質是沒有國別的。一國資本不會固守于本土,而是傾向追逐全球價值洼地。不光美國人在擴張,日本人、歐洲人、中國人都在擴張。這是不同形態的資本在不觸及主權禁忌前提下的外向型發展。而國別的存在倒正可以為強勢資本在各國保守集團中培養各自的代理人提供方便。精英代理制是管理成本非常低廉的金字塔形控制手段,這也是那些提倡資本自由流動卻又反對世界大同的人的初衷。
當資本對奴隸們的壓榨太過分的時候,奴隸們就會組織起來抗爭,為自己爭取民權。但由于這種爭取在私有產權是否真正神圣不可侵犯面前裹足不前(因為很多奴隸也希望自己那點可憐的產權不被侵犯),于是奴隸們的革命最后變成了改良。改良改到最后就形成了現在形形色色的資本主義國度。
資本永遠都是為自己服務的,但他們會付出他們認為應該付出的管理成本。比如建立貌似公平的法律和稅收體系,擔負部分國內建設開支,成立慈善機構,拉攏宗教派別,建設能讓奴隸們安安心心當奴隸的穩定環境。他們所有的這些開支確實是有利于社會的。但他們的出發點絕對不是為了別人,而是自己利潤的持續和穩定實現。
所以從實際統治權的歸屬來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政府只是資本家的政府。影子政府里的影子指的正是資本家。影子政府在這樣的社會中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必然存在的。其他社會形態可以以此類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