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應戰 ——從延坪島炮戰說開去
朝鮮又在挑釁!
這是延坪島炮戰后西方輿論一邊倒的叫囂!在他們的炒作下,半島的穩定與和平又一次遭到了朝鮮的破壞,大炮轟鳴就是很好的詮釋。
中國應該管束朝鮮!
這是延坪島炮戰西方聲色俱厲的指責。似乎由于中國的慫恿,朝鮮才變得這樣無法無天,并且大有如果中國不聽話,甚至連中國也要一并收拾的架勢。如美國的《紐約時報》就威脅說,“如果中國不約束肆意妄為的同盟國朝鮮,將會在中國領土附近更頻繁地看見美國”。
對此,中國人有什么意見呢?
擁有話語權的那些中國人,一般傾向于同意西方的輿論。特別是中國主流的“專家”、“學者”們,從來都是西方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這有中國主流媒體上清晰無誤的白紙黑字為證。他們是很配合西方的,其中積極者,比如曾被《紐約時報》稱之為“受人尊敬的專家”者流,還要跟著起哄架秧子,鼓應噪對朝鮮采取果斷措施。
另外一些中國人則對西方的嚴厲要求抱著相當的委屈。他們一般都抱怨說力不從心,難以措手,認為自己做些呼吁尚可,約束實難,總之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焉!
如此一來,朝鮮簡直就成“世人皆欲殺”的惡魔了。反倒是“三八”線對面的那個整天舞刀弄槍、盡日喊打喊殺的家伙成了可憐的羔羊。這大概就是現實世界無情無義的真實面目。
但是,筆者以為,延坪島炮戰并不是西方所描述的那樣,事情若果然如西方所說的那樣,朝鮮是一個朝不保夕、即將崩潰行將垮臺但又不斷挑釁的獨裁世襲政權,難道西方還需要中國出面搞什么“管束”嗎?從西方色厲而膽薄的叫囂中,難道我們就沒看出點什么嗎?
一個確鑿的事實是,朝鮮大炮發出的不是挑釁,是狠揍,是對挑戰的應戰。
什么叫挑釁?軍事挑釁的基本特征,就是擺足架勢叫打,以此來觀察對方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人家門口搞軍演,整天叫嚷要武力威懾別人的,是十足的挑釁;在有爭議的海區(或地區)采取激烈行為制造危機的,也是赤裸裸的挑釁。這樣說來,誰是挑釁者呢?顯然,挑釁者非大韓民國莫屬。因為在過去的一年中,大韓民國一直在朝鮮的家門口舞刀弄槍,并且明白無誤地說要“威懾”朝鮮。
這是公然的挑戰!如何回答這個挑戰呢?朝鮮的大炮發話了,直接轟擊敵人的陣地,這是挑釁嗎?這是對挑釁的回答,是貨真價實的狠揍,早已邁過了挑釁的臺階進入到更高層次了。為什么朝鮮要狠揍韓國呢?用嘴上回答說你的威懾沒起作用,我沒被威懾住。這樣說管用嗎?我們說,這很可能不管用。退一萬步說,即使有點管用,但至少也沒有說服力。
怎樣才能讓人信服,怎樣有可靠的說服力呢?讓大炮說話,這個語言最有說服力,誰都聽得懂,無可置疑。顯然,朝鮮完全明白這個道理,一萬口唾沫也不如一發炮彈有說服力,不但朝鮮人懂得這個道理,大概地球人都懂得這個道理,這尤其是西方最能聽得懂的語言。
一個國家在挑戰,一個國家明白干脆地應戰,挑戰與應戰,這就是延坪島炮戰的真實含義。
這是很能給人以一些啟示的。
對待挑釁,歷來不外兩種態度:一種是躲起來的辦法,這種辦法可以冠以許多學術闡釋,比如“理性應對”呀,“保持淡定”呀,“冷靜觀察”呀等等,總之是當縮頭烏龜;另一種則是堅決反擊,延坪島的炮擊就是很好的例子。
那么,究竟是哪種效果好呢?
這就言人人殊了。有人說,第一種效果好。因為這樣可以取得西方的信任,可以增強雙邊戰略互信。那么多中國人信從或者呼應西方的輿論,大概就是為第一種態度留下必要的伏筆。
但也有人說,還是第二種態度正確。延坪島炮擊就是一個范例。朝鮮對大韓民國進行軍事打擊已經取得顯著的戰略效果:
第一,迫使大韓民國及西方不敢承認這是應戰,因為如果承認是自己挑戰朝鮮應戰,那下一步自己怎么辦呢?繼續接招嗎?那意味著戰爭;當縮頭烏龜嗎?臉皮子還得要一些。這可怎么辦呢?要說西方政客顛倒黑白本事從還真不是浪得虛名的,他們確實是有些真本事的。看看,他們現在只字不提半年多的軍事威懾了,他們立刻把一頂輕飄飄的小帽子拋給朝鮮:挑釁。這樣一來,事情整個顛倒了過來,變成了朝鮮挑戰他們應戰了。如此一來,就好像他們是多么不好戰,是多么被迫才拿起武器似的,豺狼一瞬間變成了羊。
第二,他們用行動承認,以前他們所施展的所有那些“威懾”,統統都泡了湯,威懾來威懾去,自己倒挨一頓胖揍。所以還得再搞威懾的把戲。而且,指望大韓民國這個中看么中用的東西怕是不管用了,所以只得主子直接出馬撐腰。
第三,這次威懾是有些新內容的,是把航空母艦大編隊開到了黃海,航母是殺人利器固然,但為什么一定要開到黃海來呢?航母一般都是殺人于千里之外,擺在日本海、黃海本無區別,之所以要開進黃海,并不只是為殺人那么簡單,也并不僅僅是“威懾”朝鮮,是不是要在警告朝鮮的同時,也向與朝鮮有關的國家傳遞點什么信息呢?就如《紐約時報》而言,“如果中國不約束肆意妄為的同盟國朝鮮,將會在中國領土附近更頻繁地看見美國”。
這就很有些意思了。
其一,這次挑釁對象又是誰呢?
顯然,被告已不只是朝鮮。朝鮮邊上中國怕已經成了被告,因為他們說中國要“管束”朝鮮,自然有對以前中國支持朝鮮的行為加以譴責的意思于其中,也還內含警告中國不能再支持朝鮮意思。這樣一來,是不是中國也成了被告呢?不然,那么多中國人為什么要扭扭捏捏、委委屈屈地訴說力不從心呢?
其二,以前挑戰,朝鮮已經做了回答,絕不示弱地應戰了,這次又會怎么樣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據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經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就字數而論,顯然數量上比朝鮮發出的炮彈要多很多。只是不知道這能不能算得上應戰,或者說不知道這樣的應戰是不是比延坪島的炮擊更有力,抑或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吧。問題在于,如果此一回合朝鮮的大炮不再發言,那么這次威懾到底又嚇倒了誰呢?
也許,還不如說是侮辱了誰為好,這樣講可能要更確切一些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