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崗村18個懶漢按下手印宣示小農經濟復活時,中國農村的命運就注定逃脫不了數千年的覆轍。三十多年來,黨中央七個一號文件連篇累牘地用在解決“三農”問題時,則為小農經濟的末路烙下深深的印記。
十一月十八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華麗辭藻的文章,題目叫做《希望田野上的斑斕畫卷》,目的是想向全國農民描述一幅美麗的畫卷,激發人們的熱情,卻無意之中將中國農業、農村、農民面臨的窘況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再一次看清了所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巨大傷害。“基礎設施脆弱,經營方式比較粗放?!薄稗r業科技創新亟待加快步伐。”“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影響產業的競爭力和長遠發展?!薄稗r民增收仍然困難,城鄉差距還在擴大?!?/p>
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終于有人承認“不少農田不是灌不上,就是排不出。我國還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飯,缺少基本灌溉條件?!庇浾邆冞€在極力護短,不肯承認這三十多年靠吃毛澤東時代水利建設的老本過日子的事實,不肯譴責在農田水利建設上的不作為,從而導致許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使過去許多水澆地再次退化為望天收。
終于有人坦承:“農技推廣‘線斷網破人散’的情況并不少見,先進實用技術與農民之間‘最后一公里’往往不貫通。”這無形之中承認毛澤東時代形成的農機推廣線路被人為地掐斷,網絡被人為地破壞,人員被人為地強制解散,金錢至上使得“最后一公里”推廣之路無法貫通。
終于有人坦承: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已經影響到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終于有人坦承:農民增收仍然困難,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而不是縮小。
------
然而某些人臉皮厚得很,仍然要向毛澤東時代打板子,潑污水。他們置華西村、南街村、大寨、劉莊、周家莊等全國2000多個仍然堅持走集體經濟道路,實現共同富裕,圓滿解決“三農”問題的典型事例于不顧,自顧自地自說自話,肆意貶低人民公社化,說什么“土地歸大堆,勞動大呼隆,分配大鍋飯,其結果嚴重壓抑了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造成農村生產力低下,直到1978年,吃不飽肚子的情況在農村還非常普遍?!边@里資改派們使出了一貫之伎倆:污蔑、造謠、誹謗,肆意抹黑毛澤東時代,不遺余力地詆毀集體經濟。同時大肆鼓吹“大包干的全面推開,讓農民蟄伏已久的積極性如火山噴發”。這個所謂的火山噴發的結果是什么呢?他們最鐘情的改革第一村——小崗村,三十多年后依然需要靠省級財政拿錢修馬路、蓋房子、派干部,依然無法實現共同富裕。而華西村、南街村、大寨、劉莊等依靠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農村,不僅沒有“三農”問題,還實現了共同富裕。兩條道路孰好孰壞,不是太清楚了嗎?何須喋喋不休地刻意渲染呢?
某些人不知羞恥,甚至是非不分,香臭不辨,又怎能說服別人呢?
某些人死不認錯,還要為自己的無知辯白?!捌鋵嵳l也不愿要小規模,但這是中國國情?!薄皩嵭屑彝ソ洜I,是農業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彼麄冏源底岳?,自我安慰,“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決不是維持傳統的小農經濟,而是要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改善外部環境,轉變發展方式,創造家庭經營向現代化邁進的條件?!比嗄炅?,還在創造條件,還在轉變方式,還在改善外部環境,想想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幾個朝氣蓬勃的三十年,這種慢條斯理的轉變,豈不要毀掉人的一生嗎?至于是不是維持小農經濟,何須多說呢?
面對“小農經濟”體制機制的“小農戶,大市場”,些人發愁了,怎么提高農業產業化?怎么提高產業競爭力?他們茫然無措,依然找不到北。“家庭經營可以創造高效益”,不過是他們的白日夢囈罷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靠家庭經營無異于自殺,社會化服務又如何突破家庭經營的規模制約呢?這些人雖然不善于做實際工作,但從來對做表面文章不怯陣。這也是為什么三十多年來,“三農”問題在七個中央一號文件的雷聲中沒有下一點雨的緣故吧。“三農”問題依然困擾著高官厚祿者,讓他們頭痛不已。至于他們的智囊們,說句不客氣地話,除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之外,大多數是酒囊飯袋、好大喜功、善玩花架子之人,鮮有幾位腳踏實地、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專門人才。
最終資改派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農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是‘小生產’對接‘大市場’的一個現實途徑?!薄坝行У霓r業合作組織,對于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起著決定性作用。”“從長遠看,中國的糧食問題靠農民的小規模、兼業化解決不了?!鞭D來轉去,終于碰了墻,終于見了棺材,但這些人是不會掉淚的,煮熟的鴨子——嘴硬得很,至死不會痛痛快快地承認集體經濟是農業產業化的唯一出路。
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他們絕不甘心重走集體經濟的老路,盡管已經有2000多個農村集體成功了,實現了共同富裕。但他們絕不肯認錯,非要抱著小崗村的陰魂不放,死活不肯承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犯了方向路線錯誤。即便拿他們宣傳的東北黑龍江農墾地區來說吧,曾經風靡一時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早已名存實亡。正是集體經濟的雄起,這些墾區才走上了農墾、森工、礦區城鄉一體化,多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某些人就是不肯把此歸功于毛澤東的集體經濟路線,非要加上一個“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的詞匯加以約束不可,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光榮、正確,其實用“無恥”一詞表述反倒更加貼切。
某些人不得不承認:“來來回回試了很多年,農業的微觀主體還必須是農民?!边@不是一句屁話又是什么?他們終于明白:城鎮化、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民的出路沒有那么容易解決,不是把農民趕進城、逼上樓就萬事大吉,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三農”問題了。他們終于弄懂了把農民趕進城、逼上樓的城鎮化、新農村運動,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形成更多的城市貧民和農村貧民,早造就更加龐大的無產階級,為自己崛起一個深深的墓坑。
某些人終于明白“工業反哺農業”是他們平息農民不滿不可或缺的伎倆,離開這個手段,他們絕對想不出更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的辦法來的。除非他們改弦更張,回歸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上來,否則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下去,中國的大部分農民要么變成城市貧民,要么維持自己農村貧民的地位,絕無出頭之日。他們只能在資改派一輪又一輪的墻上大餅中滿懷期盼之情,望眼欲穿地離開這個人世。
某些人十分清楚,“三農”問題不僅涉及政治經濟問題,還有更為緊迫的資源環境的發展制約。三十多年來,土地在城市建設和礦業開發中急劇減少,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由于礦山開發導致全國耕地減少2億多畝,由于城市經濟發展和農村住宅建設減少耕地更在2億畝以上。這種趨勢目前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打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旗號農村并村撤村運動,說白了就是新一輪土地革命,主要目的就是為城鎮建設用地打開缺口。中國的耕地將會在新一輪的并村撤村運動中大幅度減少,失去土地成為市民的農民們未來將更加凄慘,最終將成為純粹的無產階級,既無土地又無固定收入,淪落為徹底的城市貧民群體,這種情況不會超過兩代就會成為現實。
二十多年前,我們曾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二十多年后,曾經美好的預言:“天也新,地也新,春光多明媚”實現了嗎?天沒有新,更加渾濁,地沒有新,更加污染。春光多明媚嗎?沒有藍天沒有白云,灰蒙蒙的。我們這一代人沒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沒能成為先富的人群,而我們的子女——80后希望更加渺茫,他們過早地就成了房奴車奴,背負著沉重的負擔,蹣跚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
希望田野的上空,又出現了五彩斑斕的彩虹,等到彩虹消失的時候,我們仍得回到現實中來,繼續夢著別人為我們描繪的斑斕美景!寫于2010年11月2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