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成鋼值得大家如此花費口舌嗎?
錢塘潮
記者芮成鋼PK奧巴馬以來,想不到在主流網站上出現了那么多義憤填膺的聲討和隨之而來的力挺芮的聲援。博報也出現了不少這類反應。既然國人如此熱衷于對一個記者吹毛求疵或借此使芮成了人們的偶像,自己也想說上幾句了。
記者招待會不是封建皇帝上朝議政會,非要皇帝同意才能提問,更不是在婚宴上沒有邀請就不能去吃喝。至于記者發言時“代表”了什么,我想沒有哪個記者在提問時只能報自己的名字而不能說自己的國籍和所屬單位的。而按時下一些熱衷于對“國家”無事生非的人來說,任何人只能代表自己,要在任何其他含義下代表“其他人”時就非得經其同意不可。譬如奧巴馬也不能代表美國和美國人民了,因為他當選美國總統并沒有得到全體美國公民投贊成票。但對他投反對票的那么多美國人中有誰向他提出過類似的荒唐問題?
任何一個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下是有不同要求的,在大多數通俗環境下的語言,有不少是與科學原理存在一定沖突,但不會產生歧義且具有約定俗成的明確含義。如大家經常說的“天下百姓”、“聯合國”、“民主代表歷史潮流、具有普世價值”等;試問“天”在哪里?聯合國的領土和人口是多少?代表歷史潮流、反映普世價值是否也需要人人同意?對此種種,如非要拿法庭上錙銖必較的語言來衡量和要求,這不但算不上是什么“水平”的體現,而是顯得有點迂腐。按我們這里當地的話說,只有十足的背時鬼才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芮成鋼之所以要說 “代表中國“也好,“代表亞洲”也好”的開場白,按通俗的理解,這是他看到奧巴馬只給最后一個記者提問的機會了,而韓國記者又沒有及時主動舉手;而按記者招待會的慣例,為避免冷場,記者們都會見縫插針地提出問題。正是在這種特殊語境下,所以他才要說上含有調侃和內謙的“代表”之類的開場白。試想如芮是第一個記者提問,他也會說“我代表亞洲”嗎?那樣的話倒確有些白癡的味道了。
問題是像記者招待會這種即興表現的場合,主持人與記者之間出現一些調侃花絮,甚至出現一些語言上的差錯,也是司空見慣的,并非是完全不可理解的。而芮與奧巴馬之間在特殊語境下的特殊語言,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吹毛求疵或小題大作的半點意義。
2010-11-1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