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工農兵”有利于培養真正的民族精英
文/郭松民
?。ㄔ牡刂罚?A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11/11/c_12760915.htm)
作為新聞熱詞的重慶又有新舉措:推動75萬名大學生“上山下鄉”,明文規定全市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參加不少于4個月的社會實踐——每人種100棵樹;帶薪實習1個月;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個月、到企業或服務一線做工1個月;學軍1個月;撰寫1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11月10日《重慶晚報》)。
重慶的這一新舉措在網上激起了熱烈反響,比如鳳凰網進行的即時調查就顯示,對此表示“強烈支持”的網友高達64%,這從一個側面表明重慶的新舉措切中時弊?! ?/p>
在我看來,讓大學生再學工農兵的意義就在于,它有利于培養真正的民族精英,并由他們承擔起民族的未來。
“精英”原本是一個“好詞”,它通常是指在一項或多項領域上的優秀人才和領導者?!度龂尽分芯陀小胺虿葜阏邽橛ⅲF之特群者為雄”的說法。在西方,“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但一段時間以來,“精英“在中國幾乎成了一個罵人的“臟詞”,有網友甚至直接把精英寫成“精蠅”,以表達他們對精英的憤怒。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恐怕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精英眼高手低,志大言夸,面對中國極其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經常會提出一些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對策”,比如要求征收“呼吸稅”者有之,主張“春運火車票漲價”者有之,至于他們設計的教育、醫療等改革方案給草根階層所造成的痛苦,就更是不必多言了;其二是中國的精英太自私,不愿意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承擔責任,官場精英的“裸體做官”就是一個典型表現。在經濟、文化精英當中,也不乏早已入籍國外,但卻繼續在國內撈錢的人。實際上,再也沒有什么比這種行為更可恨的了,因為他們只想從這塊土地上撈取利益,卻不愿為她承擔責任?! ?/p>
大學生是未來的精英,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未來的精英將主要從現在的大學生當中產生,因此,他們能不能避免今天的精英身上所具有缺陷,不僅將決定他們自身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也將決定中國的未來。
重慶倡導大學生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部隊去,有利于同時克服中國精英所具有的這兩條毛病。工廠、農村、部隊,是中國社會的最基層,那里也生活著中國最大多數的人口,他們好了,中國才會好!大學生深入最基層,第一可以增進對中國社會真實狀況的了解,親身體驗到大多數民眾生活的酸甜苦辣,這對他們未來研究、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時避免閉門造車,將是大有益處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樹立起他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真正的精英,首先就是責任感!沒有責任感就只能是“精蠅”而非精英。而責任感從哪里來?首先來自于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感情,但感情絕不可能是憑空而來的,而只能是在共同生活,共同奮斗的過程中產生的。
當然,指望短短四個月的社會實踐就能夠解決中國精英培養的全部問題,是一種過高的期待。但重慶的舉措至少表明,中國的精英培養已經開始從學彈鋼琴、喝葡萄酒、跳交誼舞、穿燕尾服等,轉向了樹立他們的責任感。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變化。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筆者希望重慶的新舉措能夠為中國的精英教育開辟出新的正確道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