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草根寫手,房地產評論家牛刀在其博客中有這么一段話:“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教授很幽默,把中國經濟當作政府和銀行在和面團,說是,水多了加面。想想還很形象,中國經濟自朱镕基總理之后,一直在和面團,和來和去和到現在,也許是想把這團面和成一個蛋糕,只供有身份的人品嘗,但是,這團面就是一個面,做不成蛋糕,成了一堆難以下噎的窩窩頭,表面光鮮,實則肶糠。”
中國經濟精英的造句能力不怎么樣,但創造邪門詞匯還是絕對有一套的。從以前那些老掉牙的什么冰棍、靚女先嫁、保姆上床理論,到今天的周其仁關于中國經濟的“和面團”理論,都是我們這個和諧時代,可愛的精英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有道是“有車就有轍”,與之相對應的老百姓的造字水平也是嘆為觀止。網絡上走紅的“被”字目前已經被許多正式文章廣泛使用,一個“偽”字也成為民眾掛在嘴上的“口頭禪”。“被”字輩兒的子孫主要有“被增長”“被代表”“被離婚”“被生病”等等,“偽”字輩兒的后代主要有“偽中產”“偽幸福”等等。
也許有人還不完全明白什么是“和面團效應”,特別是南方只認米飯的同胞,我就在這里稍微解釋一下,所謂“和面團”是北方老百姓在家里做面條時用水把面粉揉和成面團的物理過程。“和面”時必須水和面比例適當才能和成軟硬適度的面團,然后在此基礎上才能去做什么拉面、搟面、刀削面等等各種各樣的面食。如果出現“水多面少”或者“水少面多”等比例不搭配的情況,那就是“和面”失敗,面條自然也是沒辦法做了,民間對這些都有一些專業術語,諸如“懶漢和軟面”“面硬缺心眼”什么的。
言歸正傳,不管周其仁先前的理論多么荒唐,我堅信這次的“和面團”理論該同志委實總結的沒錯。周其仁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也就是說,他本人就是“和面”的參與者,是“加水”的一方。只不過這水加得的技術實在拙劣的很,除了“加水”印鈔票以外再沒有了其他任何技術含量。中國經濟多年來表面上看起來一直在增長,其實早已讓美國指揮的一些中國人“加水稀釋”成“湯面”了。不信你看看除了勞動力收入不漲以外還有什么東西不漲價?所謂湯面里那一點可憐的“面”也就剩房地產了。熱錢和炒家為何一直賴在房地產市場里不出來,搞得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鈔票太多沒地方投。持有熱錢的人看得是眼前利益,在國際經濟危機長期未走出低谷的背景下,他們面對中國經濟的“一片汪洋”,實在對投資其他產品沒有把握。雖然目前已經有少數人盯上了農產品(豆制品價格飛漲就是苗頭),但畢竟因為他們沒有美國資本大鱷對華戰略(比如種子和轉基因)中那一整套的障眼法,加上想壟斷偌大的中國農業領域周期和規模都很不好控制,所以大家都爭先恐后在房地產領域“排隊撈面”。也只有房地產市場,和官僚集團捆綁在一起最來錢,也最沒風險,這就是中國經濟的“湯面”怪相。
在這種“和面團”理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出現了兩個極端現象,一方面由于鈔票印得過多,不管是出口賺回來的錢還是所謂拉動內需賺回來的錢,拿在手里都是一堆白紙,少數“有錢人”著急把手里的人民幣換成美元一逃了之,大部分“有錢人”只能把鈔票投入房地產、期貨等少數熱點領域。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鈔票被少數人掙了去,老百姓手里那點可憐的鈔票想買什么東西都漲價,本能的謹慎使他們只能捂著那點可憐的保命錢不出手。越是不出手央行就越得印鈔票,越是印鈔票老百姓手里的票子就越不值錢,所以就有了“被增長”和“偽幸福”,所以房奴、車奴就越來越多。這就是為什么一方面國計民生等大宗商品價格飛漲導致的明明是通脹現象,而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卻仍然不斷在加大拉動內需的力度,卻效果式微的主要原因。
這種兩難的局面使得中央政府大疼其頭,既要解決通脹還要解決通縮,這本是一個巨大的矛盾,我們從央行一方面在加息而另一方面拉動內需的口號喊得依舊強勁就能得出這個騎虎難下的結論。如同中醫診病遇上了寒熱交織陰陽兩虛等疑難雜癥,治此傷彼,治彼傷此,補也不是瀉也不是,不治要命治也要命,最后只能等死。比如說治理通脹必然首推房價,都知道房價泡沫已經使中國房市嚴重畸形,通過貨幣、財政等經濟等常規“療法”根本已經不起作用。但若要通過行政手段強行打壓,在當前的這種形勢下,后果恐怕確實不妙。最簡單的邏輯是房價若降得太多,第一倒霉的是銀行,第二倒霉的還是銀行,這種結果極易引起美國式的金融信用危機,進而蔓延到其他實體經濟領域變成大規模的國家經濟危機,這種不可控結果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相反,若要治理通縮,無非增加出口和加大國內需求。要增加出口就得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優勢,但現實的情況是中國政府頂不住美國佬的壓力,想對外保持匯率穩定都已不可能,更不要說人民幣貶值了。所以在人民幣升值對外出口低迷的情況下就必然要鼓勵國民“花錢”,也就是拉動內需,而且拉動內需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消化中國制造業對外出口的那部分過剩產能。本來百姓手里就沒幾個錢,怎么拉動?這幾乎是一個完不成的任務,于是乎印鈔票是一條路,就是“給面里加水”,大興土木是一條路,也就是“水多了加面”。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給農民、低收入者的各種現金補貼和轉移支付等“強農惠民政策”,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大規模的修路、架橋、蓋房子等“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也看到了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為了控制和把握調控力度,國務院在調控文件的措辭上絞盡腦汁---“關于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其真實意圖就是寧愿房價慢慢地上漲也絕對不可以急速地下跌。這是一種讓百姓慢性中毒的做法,但好像政府仍然沒有更好的辦法,起碼到目前為止是這樣的。
端詳來端詳去,中國經濟這種騎虎難下的麻煩似乎已經積重難返,除了選擇慢性死亡,沒別的招兒,神仙來了也沒用。
落到今天這樣的混亂局面也只有用“和面團”來解釋。當然這一點也不幽默。
如果當一次“馬后炮”,把話說得遠些,我們原來的政治經濟學指導宏觀經濟工作不挺好?“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這些綱領性原則又什么錯誤?但政府被把持在崇洋媚外的蠢豬手里卻偏偏非把體系散亂門派各異的所謂“西方經濟學”捧為圣經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我們是特色社會主義,但好歹還是社會主義吧。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最終還是要以物質總量來衡量的。我們把大量的物質資源出口給別人,換來得是兩萬多億的一堆廢紙,原本想用這堆廢紙換人家點技術和能源,沒想到美國老大一點也不給中國追隨者面子,一個糖人就把紙泡泡吹得一文不值了。到頭來是技術沒換到,能源和礦產的價格還得人家說了算。就這樣還有一個老不死的東西還建議政府把中國的糧食供應也委托給外國人打理,真他媽扯淡扯到茅坑里了。
其實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有解決的辦法,我不相信政府就沒辦法解決這點問題,只不過要看政府敢不敢下大決心。第一,在對待通脹問題上,當務之急是要寧愿冒著經濟崩潰的危險也要堅決地用行政、法律、經濟等各種手段把高房價這個惡性腫瘤割掉,將房地產市場回歸到原來“住”的正常功能上來,從而避免“氣球破裂”引起的崩盤效應。修訂有關法律,對炒房炒地等惡意破壞經濟秩序等投機行為按犯罪來打擊處理,堅決遏制資本惡意投機。第二,將不可再生資源、能源、金融、軍工、國防等涉及國家戰略安全的產業和領域重新收歸國有,有計劃的控制進口和出口,保持進出口貿易平衡。第三,重新回歸“勞動價值論”為國民經濟的綱領性指導原則,摒棄當前的唯GDP論調,重視國家宏觀的物質總量的產出和增長,在國民經濟的一次和二次分配上將勞動者收入回歸到正常水平。總之,回歸到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公有制為主體的軌道上去,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個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基本原則,保持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掌控。只有這樣,我們的國民經濟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西方經濟危機在中國重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