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唐鈞:30多年前,鄧小平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今天,用社會學的語言可否這樣表達:在“十二五”期間,讓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先中產起來。】
以上是專家對“橄欖型社會”目標的第一步期望值。自從經濟學家趙海均先生提出“橄欖型社會”的概念以后,這一源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理想社會”的社會學理論在中國如同臺風旋起,各類文章鋪天蓋地,像是迎接人類的曙光。也有很多民眾誤以為最后的機會即將到來,為自己能否甩掉“勞動者”的帽子或憂心忡忡,或躍躍欲試,或欣喜若狂。勞動者階層正在被撕裂、被瓦解。勞動從此可以也不再人們“被熱愛”。
摘掉“橄欖型社會”的“理想”光環,讓我們先看看它是什么玩意兒?
專家認為,我們現在的窮人和富人是社會的主要組成群體,兩個集團形成“葫蘆形”的兩端,兩端的日益對立,是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建立“橄欖型”,就是要在中間建立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集團,作為貧富兩極的緩沖地帶,以減少矛盾,有利于“穩定”。

具體說,“橄欖型”就是要讓中間“鼓起來”。這種“鼓”還不能像吹氣球,因為那樣就沒有窮人了,誰來養活那么多富人?“鼓”的比例是:60%~70%的人口(或家庭)屬于中間階層,富裕階層大約占10%~15%,勞工階層占10%~15%,社會底層占10%以下,這樣“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才是穩定的。
所謂中間階層,專家們定義是:收入中等,寬裕有余。并以其消費的方式和財產的擁有表現出來,為社會所追捧。一般來說,有房有車,有一定的金融資產的知識分子、白領、專業人士(即不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人群)。
來分析一下這個“美國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可能性和不公平性。
可能性:美國是什么社會角色?世界市場和金融管理者、世界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機構、世界文化產品生產基地、世界物質消費巨頭,甚至吃喝拉撒的保姆也不是美國人。美國是依靠剝削世界而存在的國家,一切直接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勞動幾乎全部“委托”給其他國家人民去“加工”,自己過著富裕的生活。所以他們不需要那么多的“勞動階層”。美國人口不足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十幾億人想建立美國模式,就必須以4倍于美國的強度實現對世界的剝削和掠奪。所以說,在中國建立美國式社會根本沒有可能性。
可行性:直到上世紀初葉,美國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國內階級矛盾和斗爭十分尖銳和復雜,乃至列寧認為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已經“垂死”。資本主義并不甘死亡,在反共產主義的同時,千方百計延續自己的生命。主要手段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繼續加大資本輸出,轉嫁危機、轉嫁剝削,以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二是“學習借鑒”共產主義理論。因為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特別是資本主義從自由到壟斷,社會財富加速集中到少數寡頭手中,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突出。為緩解矛盾,它們通過立法等措施,使資本走向社會化。如反壟斷法規定了個人在公司中的股份不能超過一定比例;財產繼承法規定了財產的社會繼承,財產數額越大,繼承人所得份額越小,而社會所得越多。在民眾生活方面建立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發揮工會組織保障工人權益的重要作用,在能力和素質提升方面大力發展教育和公益事業,在政府服務方面大力改善自己的服務態度和方式方法,在制定重要政策方面積極傾聽和采納民意,經過漫長的自然發展過程,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社會結構,也說明資本主義在“調和”階級矛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其間,資產階級專家學者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橄欖型”是對它們社會結構的現實狀況的描述,并不是事先設計出來的。我國想用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去指導發展過程肯定是緣木求魚。
【注:西方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是社會主義運動的副產品。美國為了防止國內共產主義思潮的蔓延,不得不對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做出一定讓步。蘇聯解體后,工人運動陷入低潮,美國、日本、歐洲的兩極分化程度都在加重,所謂中產階級已經瀕臨崩潰。】
中國社會科學院陸學藝教授研究曾經得出我國中等階層已占到23%的結論,然而即使是如此之小的結論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質疑,很多人認為自己“被中產”了。此外,在增長幅度方面,陸教授自己樂觀地估計每年在以1%的速度增長。如果理論成立,我們要實現橄欖型社會也得再等上50年。然而,最需要穩定的恰恰是當前這一矛盾凸顯期,并不是50年以后。況且即便100年,這個“空中樓閣”也不可能建成。
不公平性:專家援引鄧小平三十多年前關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論述,恰恰拋棄“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核心,繼而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讓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先中產起來。專家的目的如果是為了“穩定”,為何還要繼續擴大差距?
專家說橄欖型社會的好處還在于人們可以在不同階層中流動起來,讓人們能夠有向上發展的空間。一個將窮人和勞動者的比例都設計好了的方案,人們如何流動?讓富人來干活?讓勞動者放棄勞動?當前,民眾反映強烈的社會不公現象只字不提,一方面退休雙軌制、勞動低待遇、下崗職工無人過問,一方面高物價、高房價,底層根本無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在這個社會現實不改變的情況下,如果真要讓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先中產起來,這三分之一是哪些人?
專家還有“畫龍點睛”之筆,經過橄欖型社會模式對階層的劃分,我們就可以在“十二五”期間,讓所有中國人都“安”下來、“樂”起來!“安貧樂富”這個成語總不能解釋為讓窮人“安”分守己,讓富人驕奢淫“樂”吧。
幸好,并沒有像專家們武斷地解釋“十二五”那樣,“橄欖型社會”也不可能成為共產黨執政的社會目標。在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總原則下,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全面建設小康”才是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最后再勸勸我國的許多專家們,如果真心為了中國,真正熱愛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可以學學美國專家的精神。老百姓的問題不是靠“模式”使其“安”的。在社會問題較多的時刻,少添亂就是老百姓的福。
可點擊查看以下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