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斌:美國現在很不自信
美國人天生有種自信,這拜賜于它強大的教育。在幼稚園時,美國兒童被反復地灌輸:“你是一個特殊的人”;在小學時,美國兒童被提醒:“你有巨大的潛力”;受訓的童子軍隊員更是被鼓勵:“你對這個世界負有責任”。
美國著名的悄悄話專欄的記者辛迪 亞當約了希拉里談訪,地點是曼哈頓的一個酒店,因為她們大聲高談闊論,看門的人就不客氣地請她們出去。作為客人的希拉里體會到主人的尷尬,主動拉著辛迪離開了酒店。這故事是否屬實筆者沒有時間去深究,但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總是穿著不合身的衣服,細心的記者發現他一身的行頭價值不過一百多元。
不管是事業上的有成之輩還是普通的看門人,舉止談吐都滲透的一份自信。他們都曾以自己的方式活著,既不需要包裝,也不俏于炫耀。電視里展現出的是美國的經濟是人們在超市里瘋狂地購物,在攝像機面前瀟灑地刷卡;而日本的經濟是人們匆匆地穿行于火車站,邊走邊打手機;中國的經濟則被描繪成一片片冒煙的工廠、加工衣服的人群和縫紉機,流動中的生產線和焊接中的機器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美國今天不再不再自信。
首先是價值觀的不自信。美國歷來把自己作為“民主、自由”的象征,美國人認為總統大選是它的具體體現。媒體一邊倒地把一個毫無從政經驗的政治菜鳥捧上總統的寶座,只是急于向美國和世界人民表白:自由世界的美國確實有“民主”這么一回事!
其次是教育的不自信。留美的學生都有這種體會:美國學生本來都自我感覺良好,用中國話來時就是“太把自己當根蔥”。這是教育傳統的使然,就是他們把西施姑娘畫成一個老太婆,老師也會說:“太有才了!你這畫有種畢加索的風格”。但近來身為總統的奧巴馬在向學生發表演講時,鼓勵學生未來要和中國和印度的學生競爭,無疑是對美國教育的不自信。
第三是政治上的不自信。政治依賴于社會和文化,而美國文化是不買權威的帳。比爾.蓋茨想參加哈佛的同班聚會竟被拒絕,理由是蓋茨曾經中途退學。這可以解釋美國那種歷來我行我素的對外政策和領導人那種張揚的個性,不管你對它是否喜歡或厭惡。但近來美國的民眾聽膩了他們的總統對外國領導人那些肉麻的奉承。更有甚者,奧巴馬似乎對權威政治人物有鞠躬的嗜好,一個好事的記者還特地捕捉到他會見沙特國王時一個幾乎是屁股朝天的鏡頭。
第四是經濟上的不自信。美國經濟目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至少在短期內無人可以超越,就是將來衰落了也會與日、德處于一個梯隊。但近來它似乎更愿意接受在與日本、德國民用高科技競爭中失敗的事實,將經濟衰退的一肚子怒氣撒在中國身上。先是逼人民幣升值,后決定印發6000億鈔票,搞得美元往廢紙的方向發展。難道它真的衰落到要和中國搶奪世界工廠這碗飯不成?
軍事上就不要提了。2009年美國軍費開支6610億美元,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3%,卻讓一個不到三千萬人口的伊拉克人趕跑。只因為了在戰略上圍堵一個“不太聽話”的中國,奧巴馬出訪日本、韓國、印尼和印度等國。報道說平均每天花費2億美元,甚至都動用了十分之一的美國海軍力量。這幾天包括CNN在內的美國主流媒體為此都吵翻了天...
美國到底怎么啦?
(作者 潘宏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