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評價“十二五”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今天(10月28日)有地方黨報發(fā)表文章這樣表達:“在‘十二五’期間,讓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先‘中產’起來。”文章稱,從某種意義上說,評價“十二五”成功與否,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社會結構方面能否形成一個“中間階層”。文章援引了“專家”們創(chuàng)建的“橄欖型模式”,說這種“橄欖型社會是穩(wěn)定的社會”的判斷也已經得到學界和公眾的普遍認可。簡言之,也就是在允許部分人富起來的前提下,還要“保持”部分人繼續(xù)窮下去。
此前,有專家對該模式是這樣定義的:一個社會大致可分為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勞工階層和貧弱階層四個階層。以中產階層作為緩沖地帶,可緩和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對立情緒。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個比例應該是富人大約占10%-15%,中產階層占60%-70%,勞工階層占10%-15%,社會底層占10%以下,這樣“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才是最穩(wěn)定的社會。
按照這個理論,在“階級”概念“被淡化”以后,新的“階層”竟然按人口比例重新“創(chuàng)建”。這個“階層”階梯的“藍圖”是:10%-15%的“富人階層”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決定社會的生死予奪;60%-70%的中產階層作為社會“蟻民”,通過“理財”和股票,以及房子和車子成為主流;20%-25%的人從事“勞動”(我將后兩個階層合并了,因為窮人階層也要勞動)以供養(yǎng)80-75%的人的衣食住行,而且這些人永遠只能是最底層的“勞動階層”。
中產階級一詞起源于美國。美國自稱是中產階級“大本營”,在某些人眼中,美國因此就變成世界上最公平、最合理、最文明、最穩(wěn)定和諧、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很久以前,美國學者撰文,要求美國政府通過經濟的影響力,在中國大力“培植”中產階級,只有這樣,中國才會按照美國希望的方向發(fā)展下去,自由民主才會在這個“專制”“獨裁”的國度里生根。
然而,美國社會至今對中產階級是個什么玩意兒尚未表述清楚。中國“中產階層”的概念應該是美國人說的“中產階級”吧?因為美國并不忌諱“階級”這個名詞的。那中國的中產階層又是個什么標準呢?雖然眾說紛紜,但稱其為“比較富”、“小康”大概是沒有爭議的。那么,建立了強大的“中產階級”陣營,讓三分之一的人“‘中產’起來”,而讓其他的勞動者階層繼續(xù)貧窮,中國社會就可以徹底“穩(wěn)定”了?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以來,人民群眾企足引頸,等待“權威”對下一步改革和發(fā)展的解讀,難道這就是解讀的結果?
國企的“改革成本承擔者”、企業(yè)退休職工、農民及農民工、城鎮(zhèn)流動打工者,這些原本的國家主人而又是現(xiàn)代的社會底層,他們用三十多年的的辛勤和汗水換來了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換來了十幾億人賴以生存的五谷豐登。他們如今變得貧窮,絕非是先富們所說的“懶惰”和“愚昧”!恰恰相反,正是這些人用勤勞和智慧繁榮了國家,同時也養(yǎng)肥了先富。假如我們用“緩沖”帶將他們隔離在十二五小康目標之外,中國社會不可能諧和穩(wěn)定。
文章還認為,社會學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衡量中產階層的標準大致應包括收入和財產、職業(yè)聲望,以及自我認同等三個方面。收入和財產,“收入中等,寬裕有余”是中間階層的基本追求。中產階層的收入中等,并以其消費的方式和財產的擁有表現(xiàn)出來。一般來說,有房有車,有一定的金融資產,是中等階層的顯著標志。“職業(yè)聲望”是什么?“知識分子、白領、專業(yè)人士常常是中間階層的近義詞”(已明確不是勞動者)。在自我認同方面,由于中產階層意味著一種個人和家庭有尊嚴、可持續(xù)的生活形態(tài)受到社會大眾的追捧,進而形成一種時尚。這種描述,讓很多人垂涎欲滴,管你三分之二,老子先“中產”再說!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讓一部分人先富了。可是許多富人并不希望窮人共同富裕,這是被證明了的鐵的現(xiàn)實。中國民眾寬容了這種不公平,也滿懷希望地期待著十二五,急切期盼著共同富裕,因為人一生有幾個三十多年?而“文章”如此撕裂群體,是穩(wěn)定還是和諧?
我也在讀“十二五”,據(jù)我理解,“十二五”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未找到重新確立新“階層”的理論依據(jù)。同時,我也關注不同的“解讀”,我對某些“專家”的奇談怪論嗤之以鼻。然而,按“階層”小康的論點出現(xiàn)在“黨報”上讓我驚訝,在人們呼喚公平正義的時刻,我們還要再去制造又一個“三分之一”?
可點擊查看以下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