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從“抗美援朝”到“強大穩定的美國有利于中國”這個“華麗轉身”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1950年,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同時也打碎了美蘇雅爾塔協定套在中國身上的枷鎖,除了外蒙最終脫幅而去,中國很快收回了全部主權。
1962年,痛擊美國支持的承襲英殖民政策的印度霸權主義(蘇聯也支持印度)!
1965年,抗美援越!
有網友說得好:抗美援朝,打敗了美軍;抗美援越,則是打敗了美國。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發表《上海公報》。
關于臺灣問題,雙方的觀點如下:
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年P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 "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 "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紤]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sdgm解讀《上海公報》中方關于臺灣的聲明:中方就臺灣部分的聲明,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涉。言外之意就是,雖然中國希望同美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但美國一日不停止對臺售武等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徑,中美兩國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建交公報”。
據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后來披露的信息,當時主管外交的鄧小平私下允諾美國對臺售武。
允許美國對臺售武,意味著放棄了臺灣的主權。
聯想到其時的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鄧的權力基礎尚未完全穩固,鄧的此舉,跟歷史上石敬瑭將幽云十六州送與契丹以結強援如出一轍。歷史上的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為大禮,換取了自己“皇帝”的寶座,其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事實上確立了鄧“當家人”的地位。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
全會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
換句話說,全會否定了“半個毛澤東”。因為毛澤東自己總結,一生干了兩件大事:其一,將蔣介石趕到了一個小島上去;其二,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全會 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換句話說,全會事實上結束了華國鋒的政治生命。因為華國鋒能拿得出的東西就是“兩個凡是”。也就是說,全會事實上確立了鄧小平掌舵的地位。
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決策。
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
1979年2月,中國“教訓越南”!
1979年4月,美國通過《與臺灣關系法》,中美仍然“保持外交關系”。
1980年,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中國人消耗的中國的資源,以便為“開放”提供盡可能多的物質資源,以便供養美國人,中國適時推出了“一胎化”!
1989年,方勵之由美國大使館庇護竄往美國。
1991年,600噸黃金儲備送往美國。
1992年,中國同美國的傀儡南朝鮮(也就是“精英”所謂的“韓國”)建交。
1993年,美國“核查”中國遠洋貨輪銀河號!
1990年代中期(本人沒有查到準確時間),美國轉基因大豆進入中國。
為了支持中國人民的計劃生育事業,具有減少精子作用的美國最新科技產品轉基因大豆大規模登陸中國!
1999年,美國高科技制導炸彈準確命中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2001年10月,美軍以“反恐”為名,入侵中國西部鄰國阿富汗,中國“支持美國‘反恐’”。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組織”。
為了“改制”、為了“攻堅”,為了對付中國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某些人急迫地將中國拖進了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3年,美國軍用偵察機撞毀我王偉軍機后迫降海南軍用機場后被禮送回美。
2005年,疆獨分子熱比婭“保外赴美就醫”。
2008年,美國軍用飛機以赴汶川救災的名義由美國軍事基地關島直抵中國西南軍工重地。
2009年,中國農業部發放了涉及中國三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中的兩個(水稻、玉米)的“安全證書”,要在中國強推轉基因主糧,以便在“一胎化”之后,讓中國人民為“美國人民”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貢獻!
2010年6月,美國轉基因玉米挺進中國。
孟山都培訓的張啟發等人在湖北“不爭論”地苦心經營了十幾年,中國的“轉基因水稻”估計不存在種源問題。而農業部雖然發放了轉基因玉米安全證書,但估計范云六等人的轉基因玉米的種源儲備沒有張啟發的轉基因水稻的種源儲備充足,于是,美國人雪中送炭,為他們送轉基因玉米種源來了!
2010年8月,美國黃海軍演。
美國老爸給孝子賢孫打氣助威來了!
2010年9月,“強大穩定的美國有利于中國”新鮮出爐。
要在美國軍艦的保護下強推轉基因!
附1:揭開中美建交談判內幕
http://newpaper.dahe.cn/jrab/html/2009-11/18/content_249623.htm
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從1979年1月1日起兩國正式建交,至今已經有30年了。這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兩國領導人的決策過程
卡特總統于1976年入主白宮。上任伊始他對中美關系正?;⒉恢?,沒有擺上議事日程。當時我們分管對美工作的人內心都希望美國新政府能有所行動,卡特派來的駐華大使伍德科克抵京后就表示,他將致力于推動兩國關系正?;?。后來我們逐漸看出,卡特政府分為兩派:一派以萬斯國務卿為首,主張把對蘇關系放在首位,對華關系從屬對蘇關系;另一派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為首,主張聯華制蘇,認為盡早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對美國有利??ㄌ厣先蔚谝荒?,基本上接受萬斯的主張,熱衷于同蘇聯進行限制戰略武器談判??ㄌ亓谐?5條需加處理的重要事項,中美關系不在其內。 卡特猶豫不決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怕刺激蘇聯,影響蘇美關系;二是擔心引起國內反華親臺勢力的反對;三是他向國會提出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尚待批準,不愿分散精力;四是與上述三項有關的內部兩派爭論,尚無定論。
一年多后,情況發生了變化,美蘇會談僵持不下,雙方矛盾加劇。1978年4月巴拿馬運河條約在國會通過,卡特不再有后顧之憂,在對華政策上逐漸向布熱津斯基一派靠攏。在上述背景下,卡特于1978年4月決定派布熱津斯基訪華,表明他要實現中美關系正?;囊鈭D。
中方一向積極推動兩國關系正常化,但對美方立場還不很摸底,因此做了兩手準備。鄧小平5月21日在同布熱津斯基會談時,對方幾次說“卡特總統已下了決心”,鄧小平仍說,只要美國真正下了決心,問題就容易解決。1978年7月,中美互派代表在北京談判建交。
美方談判代表是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大使,中方代表是黃華外長。1978年7月5日雙方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首次會談。
雙方談判的策略
美方的第一個策略是:嚴格保密,不得泄露。過去遇到如此重要的談判,美方總要從國內派人來,主持會談或坐鎮會談,但我們發現美方這次除伍德科克大使外,主要助手是芮效儉副主任和翻譯等,清一色的聯絡處官員。事實上,會談安排在北京舉行,就是為了躲過人們的耳目。在華盛頓也只有卡特、萬斯、布熱津斯基等組成的五人決策小組知道。事后芮效儉曾對我說,美國有人責難卡特為何不及時通報國會,其實“秘密外交”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當時國會參與進來,建交協議將完全告吹,中美關系就得改寫。
第二,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美方深知,最難的問題是售臺武器,如果一開始就談此事,會談將立即陷入僵局。因此美方提出四項議程:正常化之后美國在臺灣存在的性質;正?;瘯r美方的聲明;正?;竺琅_間的商務關系;兩國關系正?;穆摵瞎珗蟮母袷?。上述議程中,頭三項較易達成協議,美臺關系的性質只能是非官方的;關于美方聲明,鄧小平已告美方“可以各說各的”,美臺商務關系也非難事。這樣進行下去,美方以為較易取得進展。
為此,美方還提出了要保持三個渠道接觸,以保證會談氣氛。布熱津斯基這一時期三天兩頭找聯絡處代主任韓敘交換對國際問題看法,強調對蘇強硬政策,以取得中方好感。同時,對于中美間需交涉的麻煩事,全由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克找韓敘解決,使伍德科克和黃華免受此類事的干擾,專心進行建交談判。
中方從美方上述做法中,看出美方確有談判誠意,但是否在關鍵問題上讓步,還難以斷定。因此,對美方注重保密和排除干擾的方針沒有異議,但對其不肯一下子把底牌全部亮出的做法不以為然。中方的對策是可根據你的議程談,但在原則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使對方無隙可乘,在策略上則掌握斗爭的時機與分寸,有一定靈活性。具體來說,既然美方要“先易后難”,每次只談一個問題,中方則強調要美方同意中方三個條件(廢除美蔣“共同防御條約”,與臺灣當局斷交并全部撤走美國在臺駐軍和設施)和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等基本立場,不逐項回答美方議程中的問題,先讓美方把底牌亮出,再作全面判斷和答復。
由于雙方的不同策略,會談進展甚慢。伍德科克也不贊成拖下去,但無法扭轉美方決定,只能根據白宮發來的指示念稿子。這期間還出現了伍德科克“做了手腳”的故事。實際上伍德科克在公開講話中就主張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這在美國歷任大使中是絕無僅有的事,已超出了白宮的“授權”。
早在開始談判前,伍德科克于1978年2月回國述職時,就在全美汽車工人工會年會上發表講話,明確說:“美國過去的對華政策,是建立在臺北政府代表全中國的虛幻的基礎上的。在中國內戰發生30
年之后,美國仍然這樣做,這是繼續參與中國內戰。在尼克松總統打開這扇大門后,已有67個國家走進這扇大門,實際上所有美國盟國都已走進這扇大門?!?nbsp;
他大聲疾呼,希望“美國政府能找到足夠的勇氣來采取這一明顯的步驟”。他的講話成了當晚電視廣播的熱聞,事后他受到萬斯國務卿的批評,被迫公開表態說,這次講話只代表他個人看法。
在另一場合,他曾向卡特說,鑒于中國作為主權獨立國家,不可能同意宣布不對臺灣使用武力,因此他建議不對中方提這一過分要求,在會談中可不提售臺武器問題,其用意顯然是想避開這個難題,以促進建交進程。
中美達成建交協議
到了1978年9月19日,卡特總統開始感到拖不下去,要加快談判速度。他向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表示,雙方需要抓住時機,加快進度。10月30日,布熱津斯基對柴澤民作了進一步解釋。他說,按照美國國內政治現實,中美關系要取得決定性進展,當年12月前后是一個特殊機遇,否則國會明年初開會,先討論美蘇核條約等問題,中美關系將被推到1979年秋后,時機不當,可能會出現困難。鄧小平看到這一電報后,于11月2日作出指示:“看來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我們也要抓住這個時機,同美國關系正?;涌?,從經濟意義上說也要加快。”
我們這些參加談判的人早已感到談判進展太慢,見到鄧小平指示后如釋重負,立即根據領導要求修改對美談判方針,把先摸清美方底牌改為“從促進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發展和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加
速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出發,早日實現中美關系正?;?,對我方是有利的……應在堅持我方原則立場的前提下,爭取談判取得圓滿結果”。這一報告很快上報中央獲得批準。我方據此精神向美方提交了建交公報草案。
這時,我們私下都在議論能否提高談判級別,以解決外交部向中央請示匯報的周轉時間問題。正巧伍德科克要求會見鄧小平,外交部立即建議接受其請求。12月13日,鄧小平會見伍德科克,直接與他就建交聯合公報方案交換意見。美方提出了修改過的草案,基本滿足了中方要求,鄧小平當場拍板同意。14日,雙方又確定鄧小平將應邀訪美(1979年1月末)。在關鍵時刻,鄧小平親自參與談判,使中美建交談判在數日內一錘定音?!緎dgm點評:在建交談判時邀請對方的首席談判人員訪問自己的國家是什么行為?是典型的誘之以利的行為。而常言道,禮下于人,必有所求!美國此舉的“所求”是什么呢?美國的“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呢?反過來看,在兩國建交的而尚未建交的膠著時刻,作為一方建交的首席人員,接受對方的訪問邀請,是一種什么行為呢?】1978年12月16日聯合公報發表,大大超出各方預計,使反對者措手不及。
(據《參考消息》)
附2:卡特訪華公開日記稱鄧小平默認對臺軍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a379f0100hhsm.html
卡特訪華公開日記稱鄧小平默認對臺軍售
朝鮮日報駐北京特派記者樸勝俊
2007年12月7日
目前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5日公開表示,美國和中國于1978年12月做出了歷史性建交決定,而促使做出該決定的則是當時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做出的決斷。即,拿“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允許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等量交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為參加兩國建交28周年紀念活動訪問北京,通過朗讀自己日記的形式公開了建交密談。他表示:“鄧小平個子不高,但堅韌、睿智、坦率、有膽識、充滿自信。當時建交的最大障礙是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如果不允許,兩國就無法建交,中國如果不與美國建交就不能期待經濟有所發展,只有鄧小平一個人理解這一點?!?BR> 卡特表示,兩國決定建交的確切日期是1978年12月14日。當時鄧小平不是中國的一把手。當時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才是一把手。被毛澤東免職后于1977年7月第三次復權成為副總理的鄧小平在做出中美建交決斷四天后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使被毛澤東指名為接班人的華國鋒架空,從而掌握了實權。
卡特的發言首次公開了中國政治的內部秘密。即,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之前已經掌握實權。卡特公開稱,1979年1月1日公布中美建交后訪問美國的鄧小平悄悄告訴自己說:“為建交允許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因此受到了同志們的強烈譴責。”
附3:美國能向臺灣出售武器是和鄧小平有協定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a379f0100hhsm.html
卡特:是的,當然記得。甚至我在當上總統之前,我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系。現在我們與貴國建交已經30年了,而如今我也已經是以一個老人的身份來這里訪問。當時我對于中國人民抱有極大的興趣,想看看將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如果中國和美國,兩個偉大的國家能夠以合作伙伴的關系來面對種種問題,比如說面對自己的人民,面對太平洋和遠東區域,乃至全世界。而我正好找到了一個已經準備好了的合作伙伴,就是鄧小平。于是我派了當時美國最好的談判專家代表我本人到這里來,萊昂納德·伍德科克,他曾擔當過汽車工人工會的談判代表。我們那時候是一種非常秘密的關系,我和鄧小平之間。當時所有的資訊都沒有通過美國國務院,因為在我看來它像一個漏勺,最好……我們所有的消息都是從白宮直接發出的,這樣我才能夠控制它們。當我們最終達成協定之后,那是十二月上旬,我們就決定同時發表一個聲明,華盛頓時間是12月15日,北京是12月16日。那是一個對我來說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不過就當時來說,我的這個決定很不受歡迎,因為當時我們與臺灣已經有著多年的聯盟。在我們國內有些人,許多群眾乃至國會認為這是一種背叛,背叛了一個國家對臺灣的承諾,如果我這樣做的話。但是在美國憲法的框架內,總統有說一不二的權力,來決定應該承認哪個外國政府。那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定,美國人民和國會必須接受它。
阮次山:那時候,當然國會要……我還能記得那種情緒,是反對您的。那么當時您是如何打算的,在美國與臺灣防務的問題上?
卡特:我與國會密切合作,仍然設法維持了許多與臺灣的關系,在經濟上保持紐帶聯系,繼續各種貿易、商務以及互相往來訪問。我還和鄧小平達成了一個協定,美國能向臺灣出售僅限于防衛性的武器。雖然鄧小平從未公開承認這個協定,但他私下里向我表示這是可以接受的。除此之外,鄧小平也允許我對外宣稱,臺灣與大陸之間的任何分歧都會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所以經濟紐帶、防衛性武器以及我的聲明,即大陸和臺灣間的任何分歧都會得到和平解決,這是我達到的三個成就。當然,鄧小平也取得同樣的成就。我們廢除了與臺灣的外交關系,我們從臺灣撤軍,并且以后只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保持單邊的、唯一的關系。
附4:鄧小平在中美建交談判期間的暗盤交易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712/29244.html
鄧小平在中美建交談判期間的暗盤交易
范 機
一、卡特澄清了歷史公案
12月5日,在中國舉行的中美建交二十八周年紀念會上,中美建交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在會上宣讀了他當時的日記, 記載中美1979年建交時鄧小平默許美國對臺售武:
"鄧小平同意,中國不會公開反對我們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宣言,他也明白我們將在共同防御條約終止后繼續向臺灣出售防衛性武器。"
"他們在公開場合不會贊同美國向臺售武,但是私底下他們知道武器還是會賣給臺灣的。"
二、鄧小平默許美國對臺灣售武
一件在國際外交史上如此重要大事的真相,是不容亂說的。如果卡特更改了當時的情況,中國方面為了對歷史、對國人交代,是絕對不能不加駁斥的。何況,中美建交事件是中國當時的頭等大事,所有的資料都應該保存齊全,要替鄧小平和當時當政者辯護也很容易以公布當時官方的資料、備忘錄來澄清。鄧小平的決定應該是代表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決定,他是如何作出決定、又是如何向政治局交代的?當時的談判主要代表:黃華、柴澤民也一定要同中央報告和接受中央的指示,他們不可能對售武這么大的議題自作主張。他們應該有備忘錄留下。何況,中方當事人柴澤民過去也曾接受過訪問但語焉不詳。此時不出面更待何時?
但中國方面,不僅沒有反駁卡特的論斷,而且在12月5日發布此一消息時,將其中有關鄧小平同意售武的講話部分,全部舍去。但是,當時在場的外國記者卻都發出了報道:卡特宣讀了當時的日記,點明了鄧小平默許售武。如此,中國新華社在一天后12月6日又發了一則消息:"卡特日記中記錄的中美建交決策經過""披露了建交過程中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及曲折經歷"。但在這一相當長的文章中,并沒有登出什么"細節及曲折經歷"。
將兩種報道對照(編者按:參考本期"卡特:中美建交時中國默許對臺售武"文章),立即可以看出,新華社的報道是轉移視線的障眼法,旨在掩飾鄧小平的默許??ㄌ氐闹v話是應中國外交協會的邀請,而且是在北京發表的。他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敏感性,不會在中國的首都、對中國主人如此不敬,栽誣鄧小平。相反的,他選擇這個時候這個地點這個場合用他當時的日記來宣布此一歷史公案,目的就是要表明他所說的可信性,也就是對此一歷史定案。就卡特的角度來考慮,一方面他自己年歲日增,總要找一個時機來交代;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讓中國因此難堪,所以他的態度相當低調,只念日記,沒有發揮。
三、伍德科克早已說出中美談判的詳細內幕
其實,披露中美建交最后談判過程的,卡特并不是第一個。中美建交談判最后的美方談判人是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美國紐約時報前駐北京主任PatrickTyler早在1999年所出版的"長城-六任總統和中國(AGreatWall-SixPresidentsAndChina)"一書上,就專門報道作者訪問伍德科克所寫出真正是"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及曲折經歷"的中美建交談判內幕。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后來過了幾年,中國以各種方式披露,但是,真正關鍵的,有關鄧小平讓步的經過卻全部刪除了。以下為有關內容(按:根據中國所流傳的部分,并補充原書被刪除的部分):
【12月14日,柴澤民去白宮與布熱津斯基商量建交后內閣級官員訪華的程序問題。當柴起身準備離開時,布熱津斯基問他北京方面的進展情況他是否知道。柴說,看來一切進展都極為順利,特別是在美國同意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以后。布熱津斯基聽了這話后,一面竭力掩蓋自己的驚奇,一面迅速提出了異議。他說,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是:廢除共同防御條約延遲一年完成,在此一年內,原已達成售武協議繼續執行。一年后,還要繼續向臺灣出售有限量的武器。他的話讓柴澤民大吃一驚。柴說,雙方達成的協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布熱津斯基趕緊給伍德科克發報,問他是否肯定中國人理解卡特繼續向臺灣人出售武器的決心。伍給白宮回話說,任何人只要仔細地讀一下記錄就會發現,在一年的期限結束后,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這一點在建交協議中是"含蓄的"??ㄌ孛鞔_地對布熱津斯基說,現在的辦法只有一個。鄧必須理解,如果總統不能向國會保證美國繼續支持臺灣的安全,那么建交一事就辦不成。向臺灣的武器出售將是有限的和防御性的,但卡特必須讓國會知道他保留了這個權力。
伍德科克收到白宮來的這份電報時,心一下子沉了下去。電報指示他立即求見鄧小平,以確保中國領導人既理解又同意美國保留向臺灣出售防御性武器的權力。伍德科克不禁暗自叫苦。離宣布兩國重建外交關系的時間還有15個小時,建交公報都已敲定,現在要到中國人那里去直言不諱地對他們說:你們早已明確表示決不接受的事,美國人還要干。
12月15日下午4點,伍德科克和羅伊按捺住沮喪的心情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臺階。鄧已在那里等他們了。伍德科克把話擺明了,還明確表示他是奉命行事。鄧小平的臉色已經預示著一場風暴。他拍著坐椅的扶手。"我們不能同意!我們絕對永遠不會同意,我們絕對反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是不能允許的!伍德科克和羅伊坐在那里一聲不吭地聽著鄧怒氣沖沖地說著,心里都在想:按期宣布建交這件事算完了!
鄧說,如果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蔣經國怎么還會到談判桌上來?如果他不到談判桌上來,中國將不得不用武力收復臺灣。那對美國有利嗎?美國大量地向臺灣出售武器,使臺灣的領導人永遠不愿到談判桌上來,美國怎么還能說它是贊成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呢?那只能導致戰爭。鄧問伍德科克,你認為應該怎么辦。
在這個節骨眼上,伍德科克的回答已越出了白宮指示的范圍。他對鄧說,重要的是先使兩國關系正?;?,因為其他事情都將會改變。會一個過度時期,那時他們能解決爭議。由于華盛頓承認北京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那么在建交后的過渡期里,不僅美中關系,而且中國和臺灣的關系都會改變。
伍德科克一再重復這一點:關系正?;蟮淖兓瘯啻?,以及那時解決問題會多容易。
?。ò矗阂陨鲜侵袊姹静糠?、所有版本大同小異,對原書作了修改,還多少不失原意。但以下是中國所有版本都刪除的部分,實際就是鄧小平讓步的過程。)
他們已經談話并喊叫了一個小時。當伍德科克講完話,鄧對他凝視了一下,聳聳肩,舉起手,只吐了一個字:"好。"
中國領導人說他保留重提售武問題權,他接著加上一個要求,希望這個要求會限制他所被迫在晚上11點鐘同意的結果所帶來的損害:如果美國將來售武臺灣,他希望能保證是秘密成交。
伍德科克說他會將鄧的要求立即傳會華府。之后鄧站起來,離開了房間。
。。。
當布熱津斯基12月15日早上到達辦公室時,伍德科克的電傳已經在他辦公桌上。他驚異伍德科克的技術,也希望這就夠了。無論如何,他立即采取了新的立場,將之拿到卡特那去。
早上8點4分,柴澤民坐在布熱津斯基之前,尚不知成交與否。總統將在12小時內上電視。布熱津斯基對中方代表解釋北京談判的經過,以及鄧小平要求今后美國售武秘密進行。
布熱津斯基將再度讓鄧小平失望。他說道:卡特政府不可能同意"秘密"售武臺灣。這也不實際。臺灣會公布,華府無法控制。
布熱津斯基向柴表示:但美國政府會小心處理。白宮不會主動宣布售武事項。如果"被人問到(售武)時",美國政府會說在協防條約解除后以不危及該地區的和平前景為前提會繼續一段時間對臺有選擇、防御性質的售武";如果還"被人問到(雙方了解)時",美國政府是注意到了北京對售武的反對,但會補充說,無論如何,雙方已同意正?;睦^續前進。
布熱津斯基敦促柴保證盡快通知鄧,以免在正常化即將宣布時產生公開的爭議。布熱津斯基是在懇求中方接受目前的協議,雖然其中有不完全和爭執。
鄧讓他們緊張了一整天。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中方撤出協議,將會有無盡的反責。布熱津斯基將會下臺,萬斯和霍爾布克肯定會做到此點。但直到電視廣播時刻還沒有回復,他們曉得鄧又吞下了他們的苦藥。
之后卡特出現在攝像機前,像尼克松一樣,震動了世界?!?/p>
四、鄧小平的一錯、再錯、三錯
伍德科克的敘述,同卡特此次的講話是互相印證的。將兩者聯合起來,鄧小平在售武問題上的最后讓步,是沒有絲毫疑問的。問題是,這個步讓得多大?
鄧小平在建交談判上,連續犯了三個大錯:一錯在默許美國對臺售武;二錯是隱瞞真相;三錯則是竟然向美方要求幫忙隱瞞。三個錯誤一個比一個致命。
默許售武的喪權
首先,讓我們看在建交談判中默許售武是什么意思?不知情的人,或替鄧小平辯護的人會說:只要協防條約廢除了,美國和臺灣沒有正式的、公開的條約,我們抵死不公開承認有這回事,就不是主權的出讓。也許鄧小平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試問,談判就只兩方,對方同你談成交的條件,你聽完了后,把耳朵捂起來說,就當我沒有聽見,現在我們成交,但是我保留以后的抗議權,這豈不是自己騙自己的掩耳盜鈴嘛!
售武就是美國賣軍火給臺灣對付中國,當然還是美國協防臺灣,干涉中國內政。建交的談判內容就是要美國放棄插手臺灣,放棄協防條約就是中國堅持的重要條件之一。那有一邊建交、一邊繼續售武的道理!默許售武實際就是將原來公開的協防條約變成地下。但地下的比地上更壞。地上的美蔣協防條約是對付中國的條約,中國當然是反對的;但默許地下協防,就是中美雙方彼此知情下,中國參與其中卻對外裝著不知道而已。自己的主權自己可以堅持時卻放棄堅持,只在口頭上加上一句我保留抗議權,推翻了中國一向在臺灣問題上不能放棄絲毫主權的堅定立場。任何一個旁觀者都會說,對臺的主權是你自己讓出的,美國的干預是你允許的!這次卡特講話后,美國之音不就在對中國的廣播中向中國聽眾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中國應該不要再譴責美國對臺售武了。
從解決臺灣問題到逃避臺灣問題
既然你已經默許了,當然有決定默許的理由。這個理由是什么呢?有沒有說服力?而且你是代表整個國家談判,總要對黨、對國人交代吧。又沒有打敗仗,又沒有國家生死攸關的危機,有什么理由能夠同出讓主權相交換的呢?鄧小平一錯再錯,便想隱瞞。買賣武器這么大的事情怎么隱瞞?為了維持自己的面子,想出一個幼稚的騙人伎倆,也反映出鄧小平這個人的虛假和不負責任。在外交談判上如此兒戲,居然是全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實在有辱國格。別人還會看得起你嗎?想要隱瞞騙人就表示你根本不會去解決問題,而只是能混則混、掩蓋問題。這就使得從建交的第一天開始,中國就不是在解決臺灣問題,而是在臺灣問題上蒙混。蒙混其實就是二十八年來中國對待臺灣問題的總方針。從鄧開始,永遠不面對自己闖下的大禍,反過來,卻永遠是被動,永遠是說冠冕堂皇的假話,被美國耍弄、被臺灣將軍。
談判后的骨牌效應:與臺灣關系法
更致命的是,鄧小平居然會求美國替他保密。變成了美國人來幫鄧小平維持面子。美國人也一眼看穿了鄧的虛弱可欺。你鄧小平既然要掩飾自己的第一個喪權行為,就必然也會掩飾以后第二、第三個喪權行為。以喪權來掩飾喪權。美國人吃定了鄧。毫不停留,再接再厲,插手臺灣的動作就更大了,這就是國會通過的"臺灣關系法(TaiwanRelationAct)"。
以下是中國外交部自己關于臺灣關系法的敘述:
"
《與臺灣關系法》是美國總統卡特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簽署生效的一項立法。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同時美國政府宣布與臺灣斷交、終止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從臺灣撤出美國軍隊。一月二十六日卡特總統提出《與臺灣關系法》議案,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分別于三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予以通過?!杜c臺灣關系法》聲稱:"美國作出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決定是以臺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種期望為基礎的;凡是企圖以和平以外的方式來解決臺灣題的努力,都將會威脅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引起美國的嚴重關注。"并提出要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使之"保持抵御會危及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任何訴諸武力的行為或其他強制形式的能力"。這個法案繼續將臺灣當作"國家"對待,違反了中美兩國建交時雙方同意的原則以及美方的承諾,是對中國內政的公然干涉。
"
當時所有注目中美建交的人,都對臺灣關系法的出籠感到吃驚。那里剛一建交,就通過一個保護臺灣的國內法,這怎么對中國交代?那里會有這樣的事,總統同意了建交,而國會卻搞另一套。而且如果僅是國會唱反調,卡特可以否決。否則中國怎么能容忍呢?奇怪的是,卡特簽字立法了,中國除了表示"嚴重抗議"外,并沒有任何行動,更無論撤回建交了。"臺灣關系法"的通過,比售武還嚴重太多,等于說回到了上海公報之前,將臺灣作為國內法律下的被保護者,是公然干涉中國內政了。但是對照已經揭露的中美建交內幕,當然,美國這樣做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美方已經看準了鄧小平又會吃這顆苦藥的。這個藥確實厲害無比,中美建交本來是美國以徹底放棄干預臺灣為前提的,現在卻成為中國束手聽任美國干預臺灣了。
之后,鄧小平同美國又搞出一個"聯合公報",即1982年的所謂"八一七售武公報",就又是一次企圖掩飾(見附文的分析);而同時的對臺灣當局呼吁"國共和談",當然沒有任何結果。
五、中美建交是臺灣局勢變化的分水嶺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臺灣局勢的變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中美建交是臺灣問題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節節逼近,收回臺灣形勢大好,指日可期;在此之后,臺灣問題,一瀉千里,難以收拾。
今天,人們只看到臺灣問題的難解,多半不會想到,原來的情況剛好相反,如果不是鄧的讓步,臺灣問題早已解決。在這里,讓我們了解一下中國當時對臺灣問題的部署和解決之道。
六、毛澤東、周恩來時期臺灣問題的大好形勢
凡是經歷過20世紀70年代的中外人士,大概都不會忘記,當時中國在外交上的攻勢,真可謂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從70年的乒乓外交開始,直到76年毛澤東去世為止,中國在美蘇爭霸之下,進軍國際外交戰場,過關斬將,確乎是"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的外交出擊,其中一個重大戰略目標,就是解決臺灣問題。
中國當時曾向關心臺灣的人士說明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和部署,分國際、國內和島內三個方面。
國內的準備
首先,立足于自己,國內的準備是最基本的。在臺灣問題的解決上,還是一個實力的對比。國內有實力,在國際上有利于逼美國退出;在對臺灣談判上也容易使國民黨就范。兩岸人民的交通正在打開,國力上、軍事上積極部署, "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口號,已經在全國宣傳。這些都是準備。
國際上美國從臺灣的撤出
在國際上,關鍵是美國的徹底放手。只要美國徹底放手了,國際這個環節就攻下了。美國當時陷在越戰中不能自拔;又面臨蘇聯霸權的擴張,沒有力量再與中國為敵。為重建美中關系,它必須放棄原來的反華政策,撒手臺灣。但對中國來說,美國的撒手必須徹底,任何的不徹底,就留下了漏洞,美國就會又插手。中美關系正?;恼勁?,就是要達到一次徹底解決。不能分兩次成交。
臺灣島內兩個寄希望: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寄希望于國民黨當局
一旦國際干預清除,臺灣已經變成中國內部問題時,中國對臺灣回歸的條件是可以很大松動的。為了減少流血,必須同當權的國民黨談,這就是"寄希望于臺灣當局";但毛澤東的政治路線從來是走群眾路線的,臺灣的未來,最根本的是依靠臺灣人民,這就是"寄希望于臺灣人民"。人民對祖國向心,臺灣問題的解決才會順利。
對臺的總方針是:立足于武力,爭取和平解決。中國當時同香港、臺灣和海外來的華人都一再提起兩個模式:一個是打下來的天津方式;一個是和平解決的北平方式。在談到北平解放時,還特別提到,當時傅作義的決定,他身邊的人,包括他女兒,都是左傾親共的,起了一定的作用。希望愛國華人爭取北平方式。
中美談判是突破焦點
國際、國內和島內的發展是互動的,一方的進展會促使其他方面的進展。當時最可能是國際的突破,即美國放手臺灣。只要美國的手去掉了。就是中國和臺灣談判的時候了。沒有美國保護的臺灣,本身可以選擇的道路不多,此時就是相當于全國解放的最后一役。此時,中國的實力和在國際上的地位,臺灣解決的大局一定,就是談條件了。中國在國際上對臺灣一直沒有松口,稱為中國的一省。主要是驅除任何國際搞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等分離花招。
自1972年2月的中美上海公報發布開始,到1978年為止,雙方的談判到最后只差一點,形成膠著。
中國的條件是:美國必須徹底撒手臺灣,承認中國所一貫聲明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 "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體現以上條件的美國具體做法是:同國民黨斷交、從臺灣全部撤軍、廢除對臺協防條約。這就是當時所謂的"斷交、廢約、撤軍"建交三條件。這三個條件都有了,中美關系就可正?;?。
美國方面的態度是,如果完全照中方的條件,美國總統會被指責為出賣臺灣,因此需要有不出賣臺灣的表示方式。也就是說,只要找到一個讓美國可以交代的方式,兩國就可正?;恕?/p>
根據美國方面已經解密的有關雙方談判的備忘錄和談判記載上,特別是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有關文件上,都是這種講法。他們對中國的說辭是,美國要向美國內部交代不是放棄臺灣,所以要中國作出某種保證。但中方認為對臺灣解決是中國內部的事情,美國不能過問。雙方在這一點上僵持不下。
談判中間美國方面用了各種方式去試探中國是否有妥協余地,美方要求中國發表不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聲明就是一種試探。但毛澤東、周恩來是何許人物,怎么會輕易上當?一出口就不能收回,放棄武力,臺灣當局有恃無恐,怎會妥協?何況美國怎么有資格要中國保證臺灣的前途,這不僅是干涉內政,而且是干涉未來內政。當然,美國的"交代"是藉口,詐騙中國是目的。
美國的另一個手法是以蘇聯威脅中國,好像中國為對付蘇聯必須依靠美國不可!毛澤東看出了美國的意圖,曉得美國是玩的以中國壓蘇聯、以蘇聯壓中國的兩面手法,兩面談判兩面占便宜。所以中國一再指出:蘇聯是聲東擊西,在蒙古的布軍是假象,西進歐洲是目的。
為了讓美國了解中國是看穿了美方的伎倆,不要再無謂的打"蘇聯牌"和在臺灣問題上留尾巴,到了1974年以后,中國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表示懷疑美國談判的動機。鄧小平的再起,就是來擔任這個惡人角色來對付基辛格的糾纏戰術的。所以,美國人都曉得基辛格將鄧小平稱為:"討嫌的小個子(ThatLittleNastyMan)",這個形容就是產生在74-75年的談判期間。
局面的打開,只能是美國取消耍鬼,老老實實接受中國的條件,否則,就繼續拖,雙方不建交。這點,中國也考慮到了,有可能美國不松手,那就讓美國繼續背臺灣的包袱。中國可以等。
中國不急美國急。中國所以不急是很有道理的。臺灣已經被美國占住了這么久,現在是美國有求于中國,談不妥再多拖有什么關系?但要解決就要干凈,不留尾巴。機會只此一次,建交以后再要美國讓步就難了。美國在國際上的運作、特別是同蘇聯的爭霸,同中國的關系差別極大,還有中國門戶打開下分經濟前景建交與否差別而美國因為臺灣也這樣耗下去,就太不會打算盤了。何況,美國沒有長遠的政治,全是短期的考慮,同中國建交不僅是歷史成就,只在現實選舉上就有極大利益。
美國方面也研究過中國的談判方式,知道中國一旦說出底線后,就不再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如果不是水門事件的下臺,尼克松是肯定會在任內同意建交的。后來,尼克松下臺、福特上臺后,基辛格還是希望能成交的。等到換了民主黨卡特上臺,總統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是強烈反蘇派,所以他也是積極推動建交的。正是由于急的是美國,所以只要中國不退,它必須要讓。形勢對中國大大有利。
正是由于中國立場的堅定,美國在各種試探無用下,是必然讓步的。所以,建交之事,呼之欲出,當時雙方都在為建交作準備,隨時都可能實現。從1975年開始,中國在對香港、臺灣和海外的華人談到臺灣問題時,重點就是兩個方式(北平方式和天津方式)和兩個寄希望(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寄希望于臺灣當局),其實就是預期談判的突破,準備進行下一步的逼迫臺灣當局走到談判桌來,解決臺灣問題就提到日程表上了。
七、鄧小平上臺后的大倒退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就是這個當初同美國談判強硬的鄧小平,在當權后推翻了中國原來的整個部署。鄧的方針,就是反毛澤東路線政策而行之。他的算盤很簡單,就是全面倒向美國。把美國的一套引進來取代毛澤東的一套。鄧小平本是賭徒,親美就是他的賭注。他一上臺,形勢就反過來了,建交談判本來是中國不急美國急,現在變成中國急不可待了,鄧小平為了建交不惜任何代價。正是在這個轉變下,形成了建交背后的暗盤交易。
一著之差,全盤皆輸。從此之后,臺灣問題在國際、國內、臺灣島內三方面大倒退。
在國內,鄧小平在臺灣問題上的所有說法和做法,全是騙中國人的,中國基本把臺灣問題擱置。除了作生意外一概不問。
在臺灣,蔣經國有美國保護下,怎會談出結果!經過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三代下來,就把臺灣越來越推向臺獨了。臺灣已成為叫將中國的棋子。
在國際上,美國的介入臺灣是步步深入。在二十八年后的今天,臺灣不但沒有被美國拋棄,而且去中國化越來越厲害,臺獨勢力越來越囂張,美國不但沒有"放棄"臺灣,而且在國內居然立臺灣關系法保護臺灣,對臺灣售武也越來越先進,并又一次將臺灣加入所謂的"區域導彈防衛系統(TMD)"的軍事聯防,取代當年的"協防條約"。在臺灣問題上,今天中國主權倒退已超過了承認"臺灣關系法"我們不是看到,今天在陳水扁搞"入聯公投"將中國"反分裂法"的軍時,中國官方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美國能夠制住陳水扁嘛!這豈不是中國在懇求美國干預臺灣了!
且看今天臺灣問題的嚴重程度,臺灣前后形勢的變化之大,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誰為為之?孰令致之。禍首就是鄧小平。鄧對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作了大出賣。
八、當局該停止自欺欺人了
卡特的講話,澄清了中美建交的歷史公案,把鄧小平的私下出賣和盤抖出來了。這至少有一個好處,中國不能再裝蒜了,必須要面對28年的惡果改弦更張有所作為了??墒?,今天的當政者,大概麻木不仁了。居然還在向自己的國人隱瞞。我們只能寄以忠告:在國家民族利益上,歷史是會作出裁判的。只要還有一點民族心,這個蒜不能再裝下去了。亡羊補牢、猶為未完。只有面對,才能解決。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只要民族心激發了,鄧禍是可以制止的,臺灣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中國人民也一定要同鄧小平算禍國殃民的總帳。
2007年12月
附文:
中國政府所說的"三個公報原則"到底什么回事
范 機
就中國方面而言,關于美國售武臺灣一事,從來都是諱莫如深、語焉不詳。我們聽到的官方聲明總是所謂美國應該不要從"三個公報的原則"倒退。似乎這三個公報就證明了中國有理、美國耍賴。其實,美國當局和所有明眼的旁觀者都心照不宣:這引用三個公報的聲明方式,不過是中國的下臺說辭,并不是說給美國聽的,而是唬弄自己國家的老百姓的?,F在,我們知道鄧小平在建交中的暗盤交易后,再分析一下這三個公報,就可以看出三者并提是根本不通的,其實是國際上的一個笑柄。
三個公報是指1972年2月28日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8月17日有關售武的"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三個性質不同的公報,效用也不一樣。
第一個,上海公報是中美關系正?;钠鸩揭庀驎?,由于雙方在其他許多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這也是國際上發表"聯合公報"采用各說各話的方式表明態度。
"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臺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 "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紤]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上海公報的歷史意義是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于此宣告破產,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雙方就這個立場起步走向正?;?。
但意向書并不是條約,只是"誠意(GoodWill)",所有中美關系正?;恼系K都掃除后,才是最后建交的條約。
第二個公報,即1978年12月15日擬定,1979年1月1日對外發布的"中美建交公報",則不是意向書而是一個正式的建交公告,表示所有有關條件已經取得同意。當然,建交公告,以及相關的了解,就取代了原來的上海公報的意向書,是正式的承諾了,雙方的承諾應該直接列在公報上或以備忘錄、外交照會等方式形成書面文件。當然,建交公報一出,就取代了上海公報。但是,在建交公告中,美國并沒有作出任何明確的表態,只有"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卻出現了"重申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的字樣。這是明顯的有意曖昧。因為上海公報的所以雙方各表立場,就是因為當時就臺灣問題上還很有差距。奇怪得很,怎么在建交公報上又"重申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這一致同意的是什么原則呢?既然在上海公報上已經可以將一致通過的原則寫出,為什么這個最正式的建交公報不把原則明白寫出來,卻要繞個彎子呢?這就好像是雙方談生意,在簽正式合同時,不列出同意的條件,卻列出一條:"本合同重伸意向書所一致同意的原則"。意向書只是意向,并不具體,誰能說清意向書中什么是一致同意的原則?這在商場上大概不可能會發生,否則合同不成其為合同,留下是不盡的抵賴、扯皮那還做什么生意!具體事項在合同上寫不清楚的,也一定是定義分明的合同附件,誠意不是條約,這是最起碼的常識。
上海公報中明文列出雙方共同的是:"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
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國際爭端應在此基礎上予以解決,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備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中實行這些原則。"這個原則,可以再寫一遍,為什么不重述,卻還要將在因建交完成而過時的"上海公報"文件重提?當然是有意的曖昧。為什么雙方都會同意曖昧呢?當然不是疏忽,而是可以各說各話。
先看美國方面,這個"原則"可以暗示為中美有聯盟對付蘇聯,可以對正在進行的美蘇"緩和(Detent)"談判提高美方要價。但對中國而言,這個理由就不成立,而且列于上海公報上的字句是中國的提法,為什么不再寫一遍呢?曖昧的目的是可以把建交公報和上海公報連在一起,可以任意解釋,推卸責任。給人的印象是在建交公報中所沒寫的,都在上海公報上同意了。不知情者,如果不仔細對照上海公報,很容易誤認所謂的上海公報共同原則,可能就是過去中國在國際上一向堅持的原則:"臺灣是中國的一省,任何外國勢力不能干涉中國內政"。無論如何,不以"建交公報"取代上海公報,而搞一個暗語,就很不正常了。以后,中國在同美國交涉臺灣問題時,一定會將上海公報也扯進來,這正是中國當初有意曖昧的道理。
再看第三個所謂的售武公報。這個公報簽定的1982年已經是民主黨卡特政府下臺、共和黨里根政府上臺。里根一向支持臺灣的共和黨內的反共強硬派,如果卡特政府沒有作出讓步,里根政府是不可能讓步的。但為什么又有出一個公報的必要呢?當時的背景是美國對臺的售武正繼續升級,這使原先鄧小平向黨內的交代站不住腳,中國方面需要澄清。另一方面,則是中美正在建立所謂的"戰略伙伴",美國在中國境內裝置了對付蘇聯衛星偵察接收站,美國要拉攏中國。這個公報從發表到內容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只是美國給鄧小平的一個下臺階梯。
但這個公報的公布,揭開了兩個底細。
第一,原來中美建交公報中的所說的"上海公報一致原則"并不是什么有關臺灣問題的原則,而只是中國一向聲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試問這簡單的一句話,卻要寫成"上海公報的一致原則"讓人不知所云,顯然是一個障眼法,對美國無關痛癢,對鄧小平卻可以向國內隨意解釋。
這三個公報連在一起,不僅不倫不類,而且節節倒退。反觀中國卻在政府聲明明中像念經一樣地每次"三個公報",可笑復可恥。
現在,卡特的話已說明,中國以"三個公報原則"自欺欺人可以休矣!
2007年12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