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糾正錯誤的經濟發展路線
一
人的認識過程,從來都是從個別到一般,從表象到本質,從片面到全面。
人對真理的認識過程,其實就是通過不斷地犯錯誤,然后再不斷地糾正錯誤,來慢慢接近真理的。
二
鄧小平理論最核心的東西,在我老人家看來就兩條:
一是解放思想,二是發展生產力。
解放思想最終還是為了去除束縛,形成正確的認識,最后形成正確的路線,來指導和發展生產力。
三
什么是生產力呢?
中學生的問題。指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主要包括:人、生產工具、生產對象。
四
道理很明白了:
發展生產力,關鍵在于它的三個構成要素,即:人、生產工具、生產對象。
人的素質提高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制造出來了,符合要求的物質資料(即生產對象)具備了,生產力水平就高度發達了。
五
因此,新中國前三十年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道路是有道理的。
它看到了生產力要素中生產工具的重要性。
重工業是什么?
制造生產工具的工業就叫重工業。
六
但是,由于新中國底子太薄,發展經濟的經驗不足等原因,最終導致“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言論甚囂塵上,一時成為主流。
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存在不小問題。
問題歸問題。但前三十年經濟發展道路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卻不容否認。
七
于是,后三十年對經濟發展方向進行了一次大調整。
后三十年,在利用外部資源發展我國經濟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八
但后三十年的經濟發展道路卻存在重大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是一回事。
不能制造先進的生產工具,不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簡單加工、代工業為主的經濟,對提高我國生產力水平價值不大。
2、在西方經濟理論的沖擊下,迷失了經濟發展方向。
血汗工廠的出現,簡單加工業和代工業方面畸形發展的過大的加工能力,過量的沒有使用價值的外匯儲備,真正代表生產力水平的重工業、人員素質多年停滯等,都是迷失經濟發展方向的后遺癥。
3、馬克思主義理論意識淡化,導致生產關系領域出現一系列混亂,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激化。
九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政策的提出,標志著對后三十年經濟發展方向開始進行調整。
但這些調整,感性認識較濃,對經濟發展中根本性的問題還認識不足。
十
事實上,新中國前三十年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它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驗不足。
后三十年吸取了前三十年的一些教訓,在利用外部資源方面成效顯著。但它選擇的發展道路,顯然是錯誤的。
雖然,后三十年反復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但具體實施的政策(以簡單加工、代工業為主),恰恰表明不懂得生產力的真正內涵是什么。
十一
中國是一個后發的國家,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就擺在那里。
如何讓我們的生產工具盡快地達到先進水平,如何讓我們勞動者的素質盡快提高,這應該作出可行的計劃。
十二
總結前后三十年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通過對勞動者的培訓教育、先進生產工具的制造等方式,有計劃地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通過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通過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為我國盡快提高生產力水平提供保障。
十三
在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上,必須自力更生為主。
人的素質、先進生產工具的制造能力,不能靠花錢買,必須靠自身內生。
當然,條件允許下對外界的借鑒學習更有利于自身內生。但它們之間的關系應是,自力更生為主,外界幫助為輔。
十四
讓全體勞動者當苦力,而不是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設法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
以外國的需求為導向,盲目發展代工業,而不是有計劃地發展工具制造業(重工業);
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而不是設法加工新材料;
如此發展經濟,不可能發展生產力。
相反,卻為別人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前提,損害了自己發展生產力的能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