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曾以地大物博而驕傲的中國,隨著經濟的畸形發展和資源的浪費,正越來越為資源匱乏所困擾。今天,中國唯一擁有的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的資源大概只剩下稀土了!
眼瞅著敗家子們把稀土賤賣得越來越少,向來秉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政策制定者們也終于看不下去了,這兩年總算羞羞答答地推出了一些管制稀土出口的政策。
這本是中國內政,然而今日之中國,盡管號稱GDP已能躋身世界第二把交椅了,可內政卻往往要聽候他國之調遣。譬如,人民幣匯率就要跟著美國財政部、聯儲局甚至國會的指揮棒轉;轉基因糧食政策則要順從美國孟山都公司的意旨,等等。對于中國姍姍來遲的管制稀土出口政策,“友邦”們當然不會聽之任之,照例要指手畫腳,照例要干預了!
“友邦”們一驚詫,“洋大人”們一生氣,慈禧和李鴻章的后人們馬上誠惶誠恐,在各種國際場合下忙不迭地向“友邦”們解釋,給“洋大人”們消氣。其中最新的解釋是:中國不會把稀土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對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決不會封鎖。
我不知同胞們的感受如何,反正我是渾身直起雞皮疙瘩——肉麻。
一個泱泱大國的政府,有必要沒完沒了、低三下四地對外解釋、辯解本國內政事務嗎?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半個多實際以來,從1949年11月成立“巴統組織”、制定“巴統協議”,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嚴格的出口管制,到1996年(冷戰已經結束,蘇聯已經解體,華約組織已不復存在),在美國主導下制定了“瓦森納安排”,主要是針對中國實行嚴格的出口管制,在軍事用品和軍民兩用技術、設備、材料、產品、資源等方面繼續對中國進行封鎖;再到2007年6月19日,美國商務部修改出臺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闡釋;新的經驗證最終用戶制度;進口證明與中國最終用戶說明要求的修改》,將2500余種軍用和軍民兩用技術、產品列入《管制清單》。美國、“巴統協議”和“瓦森納安排”的幾十個締約國(包括日本、俄羅斯在內),有哪一個國家就這些對華出口管制政策征求過中國的意見,或者對中國做過解釋?!
我們民間一樁普通的國際貿易,尚且要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討價還價。這本是是十分正常的,而且是天經地義的。稀土事關國家民族之重大利益,怎么能不討價還價?!你們合伙對我實行封鎖,而且封鎖的品種高達數千種,我卻必須時時處處對你保持門戶開放,這不是喪權辱國又是什么?!
什么時候,我們這些在主人面前威風八面、趾高氣揚公仆們,在洋大人面前也能腰桿硬起來,膝蓋不再發軟,則社稷幸甚,民族幸甚!
【小資料】美日的戰略資源儲備制度
1、美國。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建立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的國家,于1923年開始建立阿拉斯加國家海軍石油儲備基地。20世紀70-90年代,隨著美經濟快速發展,建筑、汽車、機械、電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對礦產資源產生巨大需求,兩次發生石油危機和國際銅、錫、鋅價格飛漲,對美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沖擊。因此,美國及時對礦產重要性進行重新評估,制定了《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修正法1979》。此后開始大規模擴張戰略儲備,品種一度高達63類93項,且多數礦種儲備量是美年均消費量(包括軍需在內)的3-4倍,其中主要是稀有資源。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稀土儲藏國,卻于2001年封存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加拿大、澳大利亞也緊隨其后開始限制或禁止開采稀土),美還停止了鉬的生產。從此美國不再生產稀土和鉬,更不再出口,現在轉而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
2、日本。日本實行官民結合的儲備制度。國家儲備始于1983年,目的是保證長期供給和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民間儲備始于1976年,目的是保證短期穩定供應。兩種方式的儲備目標是保證60天的消費量,官民分擔比例為7∶3,儲備主要為稀有資源包括:鎳、鉻、鎢、鈷、鉬、錳、釩共七種。2006年5月,日本經產省提出“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增加儲備鉑、銦及稀土三種稀有金屬。此外,日本對其他稀有金屬的穩定供應也非常重視,并重點關注31種稀有金屬,其中有15種稀有金屬的日本消費量占世界總量10%以上,而鍺、鎵、銦三種金屬的消費量更多,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