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恐慌,在中國加劇?
http://www.aweb.com.cn 2010年09月29日09:33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每隔一段時間,媒體上就會出現有關轉基因食品如何有害的傳聞。最近的這個尤其恐怖。《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聲稱,他們經過4個月的調查,發現山西、吉林部分地區出現大老鼠消失、母豬愛生死胎、狗肚子里都是水等等動物異常現象。他們認為這是由于3年前這些地區開始種“先玉335”玉米引起的。這種玉米是雜交玉米,其母本為PH6WC,父本為PH4CV,但是記者查了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上關于PH4CV的專利介紹,發現它是轉基因玉米,“如果是這樣的話,山西、吉林等地的各種動物異常反應就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
轉基因玉米讓動物大量死亡!這則消息在網上瘋轉,并且成了一些報紙、網站的頭條新聞。這些人轉載之前也不想想,其可信度有多高?如果該報道的結論能夠成立,那將是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作為一個有科學頭腦的人,在聽到聳人聽聞的說法時,不能輕信,要抱著懷疑的態度,多問幾個為什么。
第一個問題是,那些動物異常現象是否真的出現了?記者所謂的調查,其實只是采訪了幾個農民,聽了他們的說法。這并不是一個客觀的調查,更沒有定量的統計、對比。別人做類似的調查,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山西農業廳針對該報道,組織11名專家成立了聯合調查組,根據報道中提到的線索進行了調查取證,對鄉、村防疫員和養豬戶進行了詢問,近年來都未發現有普遍的母豬產仔少、死亡率高的現象。這就說明,所謂動物異常現象并不是一個可以確認的事實,至少是有爭議的。
即便真的出現了動物異常現象,就是由于種植“先玉335”玉米引起的嗎?記者提供的理由是二者是同時發生的。但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并不等于存在因果關系。山西農業廳組織的調查似乎認可老鼠變少變小的現象,卻提供了另一個解釋:當地鄉、村干部和農民普遍認為是由于貓的飼養量增加產生生物抑制作用,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村民住房由磚瓦結構改善為水泥結構,老鼠不易打洞做窩而造成的。這個解釋顯然更為合理。
如果動物吃了“先玉335”玉米之后身體會出現損傷乃至死亡,這是很容易用實驗證實的。記者花了4個月時間去搜集沒有說服力的道聽途說,卻不愿找實驗室做一下簡單的實驗看看究竟,表明他們其實并沒有把問題搞清楚的誠意。而對于別人來說,完全沒有浪費時間去做動物實驗的必要,因為沒有理由相信一種被廣泛種植、食用的玉米品種有如此嚇人的毒性。
對《國際先驅導報》的記者來說,似乎只要證明了“先玉335”的父本PH4CV是轉基因玉米,就找到了問題所在。但是在這里他們擺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大烏龍。他們知道去查美國專利說明,卻看不懂或有意歪曲了專利的內容。專利說明很清楚,PH4CV是自交系玉米,是由單株玉米連續自交多代培育而成的“天然”玉米,既非雜交玉米也非轉基因玉米。專利內容里提到轉基因,是在權利說明里頭的,意思不過是說該自交系玉米可以用做培育轉基因玉米的材料。如果因此就說它是轉基因玉米,那么在權利說明里還說到該自交系玉米可以用來培育雜交玉米,它豈不又成了雜交玉米?
中國目前沒有批準轉基因玉米的種植。如果研發出“先玉335”的杜邦先鋒公司膽敢拿轉基因玉米冒充雜交玉米,這是很容易揭穿的非法行為。做一個分子檢測實驗就可以測定一個玉米品種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記者與其在那里憑空推測,何不花點錢找一家檢測機構坐實杜邦先鋒公司的罪名?經常聲稱在中國市場上檢測出食品含“非法轉基因成分”的綠色和平組織這回卻不好意思出聲了。
和中國不同,美國大面積種植轉基因玉米已有14年的歷史。今年美國種植的玉米中有86%是轉基因玉米。美國種植的玉米大量地作為食品和飼料供人、畜食用,卻至今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國際先驅導報》的報道聲稱:“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衛生部等部門發表的文獻說明了世界各地由于使用轉基因飼料出現異常的案例,包括內臟發生異常的老鼠,假孕或不育的豬和非正常死亡的母牛。”這純屬謠言。這些部門從未發表過這樣的文獻,恰恰相反,它們發表的報告都一再確認了現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則根本不可能批準其上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也指出:“迄今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發現可驗證的、因食用由轉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導致的有毒或有損營養的情況。”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沒有定論”是媒體上常見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國際權威機構都認可已上市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的:“人們認為食用當前存在的轉基因作物及其食品是安全的,檢測其安全性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恰當的。這些結論反映了國際科學理事會所研究的科學證據的共識,而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一致。”
新的事物往往會讓無知者感到恐懼。中國政府已把推廣轉基因作物作為農業政策,但是這并不能打消許多人的疑慮,在某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謠言還會一再出現,恐慌也還會一再發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