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內動向:吳建民們說的 “不是人話”
作者 蘇 杜
日期 2010-09-24
(本文大意:吳健民說“索尼產品95%是中國制造,抵制日貨愚蠢”,是典型的“外就是內,本無可攘”。這正是七十七年前魯迅所怒斥的“不是人話”的話。吳氏此說不單是對資本列強最近壓迫的回應,更是對“迎外以安內”新動向的回應。)
話說國內大勢,穩定壓倒一切,安內方略迭出。看最近的動向,便是號稱“思維敏捷、視野開闊的外交官”“學識淵博、溫文爾雅的好老師”吳健民的“愛國方略”了。
這是有證據的。證據便是 2010年09月24日 《人民日報 海外版》上他的“愛國也講方略”。這位“外交官、好老師”說:“應該理性愛國,之前有些人主張抵制日貨,可是全球化進行到今天,要看清楚,索尼產品95%是中國制造。抵制日貨不愚蠢嗎?不要被那種看來很激進很愛國實際上誤國的言行所忽悠,那是害國家的事情。”
這是什么話?!不用說“全球化進行到今天”,便是進行到22世紀,日本還是日本,美國還是美國,中國還是中國,恐怕也是改變不了的。釣魚島之爭,人民幣值之爭,便是各歸各兒的眼下鐵證。“索尼產品95%是中國制造”,只能說明“中國制造”徒俱虛名,“中國產業工人主體”不過是日本人100%的奴隸,難道還有什么值得夸耀之處嗎?中國奴隸制造出來的索尼產品,還是索尼產品,半點也沒有中國味,抵制這樣的日貨怎么就“愚蠢”了?抵制這樣的日貨怎么就“誤國”“害國”了?六十五年前,日本鬼子的據點里, “95%”的也是“中國制造”;“滿洲國”里,還有一個100%“中國制造”的皇上呢,誰反抗誰“愚蠢”,應當保留到“全球化的今天”了?!吳健民這樣的話,說狠點,就是魯迅七十七年前年怒斥的“不是人話”的話。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九一八”的硝煙還沒有散去,蔣介石在國民黨外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會的“親書訓詞”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愛國方略”。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蔣介石在南昌對國民黨將領演講時,再次重申“安內始能攘外”。對此,魯迅作文《文章與題目》(原題《安內與攘外》),寫道:“一個題目,做來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樣,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譬如近來最主要的題目,是“安內與攘外”(2)罷,做的也著實不少了。有說安內必先攘外的,有說安內同時攘外的,有說不攘外無以安內的,有說攘外即所以安內的,有說安內即所以攘外的,有說安內急于攘外的。”“做到這里,文章似乎已經無可翻騰了,看起來,大約總可以算是做到了絕頂。所以再要出新花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為什么呢?就因為新花樣的文章,只剩了‘安內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內’,‘外就是內,本無可攘’這三種了。”
吳健民的“索尼產品95%是中國制造。抵制日貨不愚蠢嗎?”,不就是典型的“外就是內,本無可攘”嗎?魯迅以為這第三種還要“據老例”,由“國學大師”“考證”出“是愛新覺羅氏之先,原是軒轅黃帝第幾子之苗裔,遯于朔方,厚澤深仁,遂有天下,總而言之,咱們原是一家子云”,他哪里知道,“全球化進行到今天”,“思維敏捷、視野開闊的外交官、學識淵博、溫文爾雅的好老師吳健民”一則百分數,就令“外就是內,本無可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化為“愛國方略”,可以據此指斥凡是不聽從他的這一“方略”的,不是“誤國”便是“害國”了。
說著這樣“不是人話”的外交官還譽以為“思維敏捷、視野開闊”,說著這樣“不是人話”的“老師”不贊之曰“好”并冠以“學識淵博、溫文爾雅”,這不是“愚蠢”,而是可憐!可憐這個“負責任”的泱泱大國!可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的偉大成果!
吳健民這個時候興沖沖地高唱“外就是內本無可攘”,當然不單是挑了釣魚島、人民幣值爭端日趨激烈這個好當口,他是在聞呼而應。不是嗎?還在幾天前,在天津達沃斯論壇上,不就有人代表國家發表講話,稱“中國始終致力于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開放公平的良好環境。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們研發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中國創造。”國務院不是還有“文件”規定:“對用地集約的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優先供應土地,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外資研發中心確需進口的科技開發用品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嗎?這些“深化開放改革”的“信心與路徑”,比起吳健民的“愛國方略”來可是更上了一層樓,不僅索尼產品的“中國制造”動不得,洋人公司的“中國創造”也動不得。這簡直就是“迎外以安內”,“非迎外不足以安內”了。
彼呼此應,官官一致,這就令一般民眾更加看清了所謂“改革開放”究竟在怎樣深化,“發展方式”究竟在怎樣“轉換”。中國的土地、地價、稅收,還有剩下的5%沒有送出去呢。他們的“愛國方略”“繼續開放”,正“理性”地盯著這點5%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