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搞“經濟特區”是一個“邏輯騙局”?】
要點:搞“經濟特區”的初衷與核心目的,是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摸索一條可行的道路。但問題也就出在這個“特”字上,既然搞的是“特”區,從邏輯上講當然沒有普遍的意義,也就是說“特”區的道路只是適應特區的“特路”,而不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普遍道路。
外國也有特區,例如美國有“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不過那只是相當于中國直轄市的行政區劃概念,說明首都由美國政府直管而已,并非法律上的特權區域。
――中國的經濟特區,則是一個政治經濟法律特權區域。
――國家賦予特區引進項目審批權、人員因公出國出港審批權、外貿出口權、外匯管理權及許多其它經濟管理權限,并且在包括稅收、外匯管理、銀行信貸、勞動用工以及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
――特別的,在深圳、珠海還設立了特區通行證制度,去深圳一次,要辦證,給人的感覺就象出國。
據說設立這樣的特權區域是為了:
――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有利于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經濟特區的建設模式是:
――“七通一平”,在一塊新地上通電、通水、通路、通訊、通煤氣、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
――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經營條件(貨幣和物價、外匯管制、金融、信息服務和自主權等狀況)、人口素質和市場、政策優惠(稅費等)等;
――外引內聯有機結合,發揮特區的“四個窗口”(技術、知識、管理和對外政策)和兩個扇面輻射(對內和對外)的“樞紐”作用;
――努力探求建立一種靈活而有效地適應國際市場規律的特區經濟體制模式。為此,需在計劃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勞動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以及財政金融體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特”智商的。特區,說白了就是以國家名義讓利。在這個區域內投資,將會享受特殊優惠和便利,不交稅或者少交稅,以及其他各項開支的減免與縮減。
――實際上現在各個省、各個市都還有自己的開發區之類的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區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經濟特區,只不過沒有正式的國家級名義而已。
――劃一根線、設一個行政邊界,線內一種制度、線外一種制度,線內不交稅、出來一米繳稅。。。
●試想,如果特區外部也都向特區內部那樣免稅、減稅,那么國家稅收與財政將會是不是立即就會崩潰?
――說到底,是全國人民養著特區,侍候著特區。
●實際上經濟特區與各級開發區扮演了干擾國家金融、洗劫國民財富的國中之國的角色。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一個笑料。
――到xxx島嶼注冊個公司,就算是外商了。。。就算外資了。。。嘿嘿。。。
――實際上,主要資金來源還是國內,國內資金匯集于幾個特區而已。又免稅又減稅的,干嘛不去?一個國家的總資金量是相對固定的,特區占用資金多了,別的地區資金就少了。
――“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其中“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是中國特區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中國只不過得到可憐的加工費,而世界的反映是中國的廉價工業品充斥世界,影響了全世界的工作崗位。
――提升技術、管理之類的設想其實只是大頭夢。想想富士康就知道了,他的管理方式連人性都沒有。。。
――中國制造、掛著外國標牌的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同時中國自己的市場倒是被占領的差不多了,連糧食、食油等市場都被那個了
●所以,撤銷各級經濟特區、開發區,是當務之急!
――全國人民沒有義務再養著特區了!
――各項政策已經基本均等化。“經濟特區”已經完全失去了“特”的意義了。
――在互聯網與全球化時代,以上設立經濟特區的初衷已經失去了意義。
――特區的存在,已經失去法律上的合理性、公正性。
●深圳、珠海、汕頭經濟、廈門特區都應該撤銷,作為三個普通地級市存在,一切統一歸省領導,稅收交到省里面。
●我想,各省都應該有積極性吧。。。
――當然,撤銷經濟特區的最大阻力很可能是既得利益者――各特區的領導與老百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