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教授在《南風窗》撰文談政改:社會分化越深刻,民主發展越充分。
(轉載者按:近日來, “政改熱”席卷全國,“不搞政治體制改革死路一條”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美國日本海外民獨輪勢力也紛紛跟進。然而關于為什么搞政改,政改為誰服務,“民主斗士”們一直躲躲閃閃?! ?/p>
下面中央黨校教授辛鳴發表在鼓吹政改的核心主流媒體《南風窗》上的這篇文章可謂一語倒破天機:“政治體制改革”是為貧富兩級分化服務的,是為保證資本家、權貴利用“經濟體制改革”搶劫老百姓服務的。
然而,積極鼓吹政改的辛鳴也不得不承認,毛主席時代的政治體制是有利于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全社會的。但是,辛鳴卻對毛主席時代的政治體制深惡痛絕,甚至喊出了“社會分化越深刻,民主發展越充分”的口號,讓人民看清了盤踞在南方系、中央黨校這些鼓吹政改的“民主斗士”們是何貨色。)
階層分化奠定了民主的基石
(節選自《辛鳴:推動中國政改的四大力量》)
在今天的中國,整個社會都在談論政治體制改革。一個政治家如果不就政治體制改革說上幾句話,不僅政治形象受損連政治地位都會遭遇質疑;而一個學者如果不呼吁幾聲政治體制改革,恐怕連知識分子的身份都保不住,更不用說在“圈子”里繼續混;甚至有些時候坐在出租車上都能聽到免費的政改講座,據說北京的出租車司機個個都是“政改大師”?! ?/p>
但是,當政改成為了一種表演,成為了一種時髦,成為了一種發泄的時候,政改恐怕正離我們遠去。
其實,中國社會的政治體制改革正以自己的力量在悄然前行。我們關注這些力量,呵護這些力量,導引這些力量,其意義與價值遠遠大過那些不知所云的訓導之語和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詞。
民主恐怕是政改最為重要的目標了,很多時候民主與政改就是合二為一的。雖然不同的群體對民主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些時候可謂大相徑庭,但是并不妨礙大家都在自己的意義上使用民主而探討得熱熱鬧鬧。但中國社會的民主真是在大家的探討中進步的嗎?
答案可能并不盡然。
中國社會這些年來、甚至在更長時間段上,從來沒有間斷過對民主的追求,社會公眾是如此,執政者同樣如此。我們要在政治家的講話中發現一篇沒有出現“民主”一詞的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p>
但中國社會的民主進程并不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快、那樣好、那樣到位。是中國社會不夠真誠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民主的出現、擴展、壯大是有條件的,是需要社會基礎的。當社會基礎不具備的時候,民主就只能停留于話語中。民主的社會基礎就是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階層意識的凸顯?! ?/p>
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是所謂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也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而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所以中國社會群體其實就兩大階級。除了這兩大階級,在政治上不承認有其他的社會群體存在。而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這兩大階級的利益基本上是同一的,出臺一個政策有利于兩大階級就是有利于全社會。執政黨只要把這兩大階級的利益保護好、實現好,就贏得了全社會的支持。所以,“清一色”的社會,團結是主旋律、統一是主基調。單一的社會結構讓民主無用武之地,也就無立足之處了?! ?/p>
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過去“替民做主”而又很得民眾擁護的現象很不理解,認為中國的老百姓沒有“個性”。其實在那樣的社會結構背景下,“替民做主”與“讓民做主”的結果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就算有差別也只是毫厘之差?! ?/p>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這一差別就一日千里了?! ?/p>
中國社會這些年來,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不斷涌現。不同的階層和利益群體有著不同的獲取其利益的途徑與方式,這些途徑與方式固不必然是對立與沖突的,也不全然是一致和互補的。很多時候某一群體的某種利益的實現是以其他群體的另一種利益的喪失為前提的。這個時候指望讓一個主體代表大家,讓一個大家長來安排利益分配在理論上講不通,在實踐中也不可能做到。就算真誠地、沒有雜念地想去“替民做主”,也已經沒有這樣的能力、沒這樣的氣候去“替民做主”,只能“讓民做主”了。
于是,不同的階層與群體都把自己的利益訴求提出來,相互協商、相互交易,你來我往、討價還價,在尊重少數的基礎上接受大多數的選擇。民主就這樣開始出現、滋長了。甚至就算我們還要有個大家長,但這個大家長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背景下也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做大量的工作去找各個階層集思廣益。而這集思廣益的協商過程也就是民主在發揮作用的過程?! ?/p>
所以,今日中國社會民主進程的快與慢、深與淺,其實是與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態勢相同步、相呼應。社會分化越深刻,民主發展越充分?!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