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 /文
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2010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從2002年到去年底,大概每年倒閉的國有企業將近5000家,其中也包括中央企業。他還說:"從改革開放算起,已經倒閉了不少國有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分布在各地,可能不太容易看出來"。(9月14日新華網)
李榮融在說這番話的時候,頗有些得意,并拿著“市場規律”作招牌。他說,企業倒下不倒下,不在于企業的大小,大的企業搞不好一樣會倒下,不能說大的就不能倒,同樣要按市場規律辦。”李榮融披露的數字,再次證明了他此前說過的中國不存在“國進民退”是何等的真實。
感謝李榮融的實話實說。他的實話表明,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正在面臨嚴峻挑戰和空前危機。在李榮融卸任的報道中,我們看到了一大堆國企效益增長的數字。但是惟獨沒有國有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例還有多大這個至關重要的數字。是難于統計?還是無法向人民交代而刻意回避?面對日益萎縮的國企,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有權利搞清楚一些問題,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疑問。
首先,“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還算不算數?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所謂“公有制為主體”應該體現在控制力上,而控制力又是由數量和質量決定的。沒有一定的數量,質量就無從談起。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社會制度性質。而這些年來,私進公退的“大躍進”,使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在嚴重消弱。
據有關資料顯示,至2005年,在社會總資產中,公有資產比重下降為48.8%,非公有制資產比重上升到50.9%。 如今5年過去,每年以5000家國企倒閉的速度,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還占多大比重可想而之。而這個數字,作為國有資產的管理者,李榮融是不愿意披露的。但他無意中披露的每年5000家國企倒閉的事實,讓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我國憲法“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在遭到前所未有的踐踏。
其次,國有資產流失知多少?國企改制第一步,是把全民所有制企業改為“國有企業”,一字之差,把“全民”踢出,改變了所有權。接著,說國有國營是“政企不分”,因此開始了私有化、股份化。于是在“抓大放小”中,眾多國有企業紛紛被被賤賣或改制,瞬間成了少數人的私家財產。第三步,就是以“優化組合”、“減員增效”為借口,大批國有企業職工被迫下崗。這一步步,都是自上而下強行推行,根本不考慮職工們的意見,“保定依棉”、“通鋼事件”就是工人爭取自己合法權益的典型的例證。難道長官意志就是市場規律嗎?
再次,國企倒閉是人為還是市場規律?有人說,國有企業效率不高。果真如此嗎?新中國的公有制企業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國家建設和為全國人民提供眾多社會福利的經濟來源。此外,原有國企還承擔者職工的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職能。而改制后他們的競爭對手是什么樣呢?是那些剛成立的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私有企業等等,這些企業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工資沒有標準,工人可以隨意的開除,并千方百計推卸社會責任,還被政府給予減免稅收等多種政策優惠。可見,國企的效益問題并不是企業本身的問題,而更多的是政策性和人為導致。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的經濟基礎和制度保障,而大搞私有化只能使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導致貧富差距、兩級分化,消弱人民當家做主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地位,進而引發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甚至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偏離公有制為主體的憲法原則,于國于民不利,與法與理不通。由此可見,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考慮,每年5000國企倒閉不是功而是過,甚至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