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恥興邦”絕非筆者一時心血來潮的杜撰,而是有著許多硬梆梆的史實在。比較近的,比如我們剛剛隆重紀念的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那就是“多恥興邦”的典型事例。假如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中點,我們往前可以看到甲午海戰和馬關條約以及“二十一條”等奇恥,往后則可以看到“塘沽協定”、“七七事變”等大辱,至于期間那些不大不小的恥辱,則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可是最終結果,是中國人民贏得了這場慘烈戰爭的最后勝利,并且把一團散沙的國人凝聚起來,誕生并振興了一個偉大的新中國。比較遠的,比如漢唐盛世的漢朝,在初期面對匈奴的時候,不僅有漢高祖的白山大辱,更有呂后被匈奴國書羞辱的大恥,但就在這些連續不斷的奇恥大辱之中,終于造就出漢武帝時代的強大國力,最終洗雪恥辱,讓漢朝的光芒映照著中華史冊。而在這遠的漢朝與近的抗戰之間,類似的“多恥興邦”的杰出范例更是層出不窮,難以盡述。
當然“多恥興邦”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x同志曾經深切告誡我們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中國古代比漢朝更早的“多恥興邦”的最佳范例,自然要算越王句踐領導下的越國官民。一邊是國君夫婦給吳王夫差當傭人,并且親自給夫差嘗大便;一邊是國內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所以最終滅掉了吳國洗雪了奇恥大辱。而反過來,如果在國力不強到絕對過關的地步就無法忍受恥辱,希望國家受到的恥辱少一些,那其實也是很難興邦的。遠的不說,就拿我們新中國的前三十年來看,美國打朝鮮我們不忍受,占我們臺灣也不忍,打越南沒有忍,蘇聯打珍寶島也沒有忍,平時對美國飛機侵入我領空更不忍要給它打將下來,恥辱是沒有受到些什么,但結果呢?據說到了改革開放前夕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已經在外債內債都沒有的情況下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就是沒恥難以興邦的突出范例啊!正如x所說,封閉、貧窮、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怎么能夠不吸取歷史的教訓,而不能正確理智地對待我們所遭受的國際恥辱呢?
“多恥興邦”作為特色性的中國歷史規律,盡管在外國人看來有些匪夷所思,但作為中國人只要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我們中國人的特性,是“不到最后的關頭,決不輕言戰斗”,這種特性延續到“多恥興邦”的全面抗戰前夕(即“九一八”后“七七”之前),后來成為新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中,也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所以不用足夠的恥辱把中國人的血性激發出來共同對外,則必然要在內耗(比如什么“階級仇恨”仇富仇官緊咬貪官污吏不放之類)中讓發展受到停滯甚至倒退,從而嚴重影響綜合國力的繼續發展。只有當國人的目光和心思都被要洗雪太多的外辱而凝聚起來,國家才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并且在大災巨難中再次興盛起來。
那么究竟需要多少國恥才能達到振興國家的臨界點或者說轉折點呢?從日前的情況看,只是釣魚島上的這個主權耳光再加上以前的什么大使館烈士和撞機烈士等,恐怕都遠遠不夠,還必須繼續積累到最危險的時候,才能再次驗證我中華民族“多恥興邦”的歷史特色。
又到多恥興邦時,
韜光養晦是真知。
等到全民最后吼,
中華振興續史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