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北平原南部,有一條季節性河流——大沙河,大沙河名副其實,黃沙漫漫,一望無際。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成立了國營沙河林場,開始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了七十年代末,終于在沙河下游平原地段的兩岸育出了長達十幾公里,寬約兩公里的刺槐林和楊樹林帶。那個時候,盡管農民蓋房子需要梁檁椽,但人們極少偷偷砍伐村邊國營林場的刺槐樹。茂密的樹林郁郁蔥蔥,肆虐的黃沙不再漫天飛舞。各種小型動物出沒,其中以兔子刺猬等最多。各種各樣的小鳥在此落戶,春夏秋三季鳥語花香,悅人心田。林中的羊腸小道和大道,彎彎曲曲,連接著兩岸的村落??崾罴竟?,走在林間的道路上,不再遭受酷暑的襲擾,愜意得很。林場深處,陰森森的,一個人走路還有點發怵呢。八十年代,有水快流的倡導者跑到沙河視察,國營林場就開始遭殃了。
在“有水快流”的年代,國營林場幾十年植樹造林的成果,轉瞬間被那些不孝子孫們糟蹋得一干二凈,沙河兩岸再次變成赤裸的荒沙地。國營林場徒有虛名,只剩下幾棵不成材的老楊樹稀疏地分布在茫茫黃沙灘上。裸露的沙土地,最終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建筑沙場,無休止的挖沙,導致平整的河灘地變成了坑坑洼洼的不毛之地。河堤幾乎被毀,96年的一場大雨,加上水庫放水,河兩岸堤壩被沖刷塌落,釀成了的嚴重水患。林場被毀之后,黃沙漫漫的情景年年再現。每到起風之日,黃沙彌漫,遮天蔽日,天空是黃色的,太陽也是黃色的圓球。人走在路上,風沙打在臉上,火辣辣痛,根本無法睜眼,搞得灰頭土臉。華北平原,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自然環境的破壞讓人們嘗到了苦頭。
在“有水快流”的年代,小農經濟主導下的農村開始了擴村,村干部大肆變賣土地給農民做宅基地,大量的良田被無節制的占有,農村宅基地占地面積在幾年內擴大數倍,一些村落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村外新住宅成片拔地而起,村內大片住宅無人居住。土地買賣為村干部的腐敗墮落提供了充足的經濟來源,一些人毫無顧慮地貪污土地所得,成就了發家致富的好夢,毫無監管的土地買賣造就了一批農村先富者。農村土地的大量流失,使得國家不得不與1986年開始成立土地局進行亡羊補牢的管理,可惜為時已晚。
在“有水快流”的年代,境內的國家所有的煤礦鐵礦資源,被一些捷足先登者化公為私,礦山資源的無序開采,不僅造就了一批先富的私營主,也造就了一批先富的貪官。由于執政者有意敗家,對地方國營企業領導人故意放縱,加之罷工和四大自由被蓄意取消,工人階級失去了話語權和監督權,國營大型鐵礦煤礦資源也被掌權者私自化公為私,中飽了國營管理人的私囊,國有礦產資源成了他們加入先富行列的聚寶盆。珍貴的資源到了私營企業主手里,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有水快流,挑肥棄瘦,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本來可以開采數十年的資源,在十幾年內就被私營企業主搶掠一空。對于待采資源,國家礦山管理部門故意將一整塊資源分成幾份,讓那些私營企業主們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得,而這些官員們從中撈取大筆好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由于資源化成為零,私營企業主像餓狼嗜血一樣,不惜一切代價搶奪資源,于是一場爭奪地下資源的戰爭頻頻發生,各種卑鄙的手段悉數使出,終于釀成了2004年聞名全國的鐵礦起火煙氣窒息死70余人的悲劇發生。然而在某些地方領導人刻意隱瞞下,事故調查組的專家們不知何故,揣著明白裝糊涂就認定事件的起因是電焊工操作不當引起安全柱失火造成的,找了幾個替罪羊處罰了事,70多條生命就這樣煙消云散了。
在“有水快流”的年代,農田水利設施遭到人為地破壞,農村集體經濟辛辛苦苦建造的溝渠被肆意破壞了,石頭被農民撬去蓋了自家的民宅,旱澇保豐收的水澆地變成了望天收。集體機井變賣給個人開辦企業使用,農民澆地只好使用礦井抽干水。曾經美麗的山脈被挖的千瘡百孔,大片農田被私營企業主們廢棄的礦渣掩埋,無非耕種?;巨r田制度也是徒有虛名,濫竽充數者居多,相當一些是管可種不可收的山坡地、沙灘地。
在“有水快流”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犯罪率最高的年代,大搞反毛非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導致信仰缺失,道德淪喪,所有在解放初一夜消失的社會丑惡現象統統死灰復燃,社會治安嚴重惡化,殺人放火,搶劫強奸,搞得人心惶惶。在這種形勢下,不得不開展的從重從快的嚴打,才使社會治安稍有好轉。無約束的從重從快從嚴,成就了一些人挾私報復的心態,許多地方的執政者,借從重從快從嚴之際,屠殺自己的政敵仇敵,許多無辜百姓也成了刀下之鬼,制造了許多冤假錯案,留下了千古罵名。
雖然“有水快流”的始作俑者早已成為不齒于人類的狗屎堆,但近年來總有那么幾只蒼蠅嗡嗡叫,為其鳴冤叫屈,借此對中國共產黨發難。尤其是那幾個曾經受益的徒子徒孫們,十分懷念胡亂邦的好處,時不時拋出一兩篇文章紀念之,恬不知恥地說其人如何民主,如何憂國憂民。因此我們在這里把他禍國殃民的滔天大罪曝光一下,讓青年人知道其究竟是個什么玩意兒,免得他的徒子徒孫們繼續為害百姓,為害青年,為害民族。寫于2010年8月17日改于8月1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