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敲響抗菌藥濫用警鐘 可控可防
來源:解放網-解放日報【作者:本報記者 孫剛 本報實習生 張小葉】時間:2010年08月17日 甲流“世紀大流行”剛剛結束,“超級細菌”又悄然襲來。英國《柳葉刀》雜志發表國際研究小組報告稱,攜有一個特殊基因的數種細菌具有超級抗藥性,已經在南亞國家和英國引發多起相關病例。比利時醫療人員證實,一名比利時人死于這種 “超級細菌”。國際衛生專家發出警告,“超級細菌”的跨國傳播有可能造成更廣泛的健康威脅。 超級細菌究竟怎么回事,是否可能傳入我國?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對臨床醫生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啟示? “無藥可治”,可控可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臨床微生物科主任倪語星說,超級細菌之所以引起醫療界乃至公眾廣泛關注,首先在于這種攜帶特殊基因的細菌,對現有幾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意味著感染“超級細菌”將面臨“無藥可治”。而且,與抗藥基因的“超級”相比,可攜帶這種基因的細菌卻很“普通”,如大腸桿菌、肺炎菌等。專家指出,過去也有類似的超耐藥細菌出現,但一般限于院內感染,而新發現的“超級細菌”卻可能在社區獲得,控制更難。 目前,“超級細菌”的源頭尚存爭議。但研究人員稱,大部分“超級細菌”感染都與曾前往印度等南亞國家旅行或接受當地治療的人有關。在英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一些患者也攜帶“超級細菌”,類似感染還出現在美國、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荷蘭,呈現出隨人員流動跨國傳播的趨勢。英國衛生部門已就此發出警告,加拿大相關省份也要求為“超級細菌”暴發做好準備。 不過,多國醫療衛生專家同時表示,“超級細菌”雖恐怖,但畢竟迄今感染患者人數較少,采取良好的監控和疾病控制程序可以阻止其傳播。倪語星說,“超級細菌”完全有可能傳入我國。“超級細菌”的特點是耐藥性強,與其他細菌一樣通過接觸傳播,所以,只要有關部門和醫院做好防范措施,國人養成及時洗手、定期消毒等良好衛生習慣,“超級細菌”對一般人群威脅并不大。 控制抗生素更為緊迫 對“超級細菌”的出現,醫學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濫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專家說,抗生素在殺死細菌的同時,也讓那些躲過抗生素的細菌不斷進化,抗生素使用越多,相應地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而人類新型抗生素的研發速度相對較慢,種類有限,一下子不可能對所有耐藥病菌對癥下藥。在這場“拉鋸戰”中,如何保護好現有的抗生素品種,控制濫用,是比研制針對某些“超級細菌”的抗生素更緊迫的問題。 目前國內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卻非常嚴重。專家舉例,時下高溫季節,呼吸道感染高發,擁擠的輸液室內,絕大多數人的吊瓶里都是抗菌藥,但實際上,急性發熱一般都由病毒引起,通常前三天不需要用抗菌藥,用了也無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藥師崔敏說,夏季腹瀉并非都因細菌感染引起,也可能是食物不潔或腸胃不適應的原因,但很多病人都會要求醫生開抗菌藥,或者拿家中備用藥服用,結果不但殺死了腸道內的有益菌群,也造成細菌耐藥。 據介紹,我國衛生部已出臺《基本處方集》等多個規章,要求醫療機構規范使用抗菌藥。但無論醫院還是病人,對抗生素控制并不理想。 用藥習慣避免誤區 “超級細菌”的出現,再次對國人敲響了警鐘,控制抗生素濫用已刻不容緩。專家建議,衛生部門和醫院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嚴格規范抗菌藥使用。比如某些外科手術后,切口比較清潔,且手術在完全無菌條件下進行,就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來防止術后感染。又如對普通感冒和腹瀉等常見多發病,醫生一定要根據檢查結果合理選擇藥物,堅持慎用抗生素的原則,加強溝通取得病人理解。 病人用藥習慣也應避免誤區。很多病人和家屬都會要求醫院使用“高檔”的抗生素,不少人誤以為只有最新、最貴的抗生素才是有效的,如果醫生不同意往往還會引起糾紛。事實上,越是“高檔”的抗生素越需要“保護”,只有在必要情況下才“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保持其對病菌的殺傷力。不然效果適得其反。 倪語星說,在必要用抗生素時,一定要用足量。比如醫生開了五天劑量的抗菌藥,病人兩三天后病癥減輕,往往不再服用。其實此時病菌并未完全被清除,如果停藥會讓病菌有喘息之機,久而久之形成耐藥性。專家指出,每個人對抗生素的敏感度不同,雖然整體上病菌的抗藥性已經增強,但就個體而言,少用抗生素仍是很好的習慣,能使抗生素在必要時發揮最大威力。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