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一個高校有抄襲、剽竊現象是不稀奇的,那不過是“狗咬人”的平常事而已,如果一個高校沒有學術腐敗,那才是“人咬狗”的轟動新聞。
《中國青年報》最近有篇訪談文章說:“學風之敗壞,就是從紅衛兵-知青這代人當中的某些人開始的”,它認為是文革造就了“無法無天”的一代。它把學術腐敗歸結于文革,我覺得這種觀點不對。...
【文革本身恰恰是在反對腐敗、抄襲等行為。文革后知識分子出現問題,一批極度自私自利的人成為社會精英,這恰恰是否定毛時代所帶來的后果。】
學術腐敗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覺得在于一個國家推行什么路線,因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
人性中總惡的一面,但這個惡,只有在一定“環境”下泛濫,才會一發不可收拾。而這個“環境”是由路線決定的。
我認為,80年代的路線有很大的問題,正是那個路線造就了后來的大環境,正是那個大環境造就了今天學術腐敗。這個大環境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80年代推行“效率優先”的政治路線,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大環境,從而導致了學術界的投機取巧。
學術的功底、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讀書積累、埋頭鉆研。但“效率”是讓人浮躁的東西。所謂效率就是低投入、高產出,不勞而獲,一夜暴富,這是最“效率”的。這個強調“效率”的大環境影響了學界。一個人讀100本書,最后寫出一篇論文,這肯定不符合“效率”的觀念。只有抄襲剽竊的效率最高。
2、80年代提倡“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的思想路線,造就了道德崩潰的大環境,它把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突破了,這直接導致了今天學術界的膽大妄為。
人是有劣根性的,所以必須用一個制度來約束他,法律、規章這些東西就是用來震懾人的。所謂“震懾”,就是讓人膽子小一些,犯法、犯紀律的事情不敢做。抄襲剽竊是有風險的,這些知識分子本來還膽小怕事,但上頭卻精神病,一天到晚地鼓噪,讓他們“膽子再大一點”。他們果然越來越大膽,學術成果也越來越多,正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現在學術腐敗成風,已積重難返,抄襲也沒什么風險了,反正法不責眾。
3、80年代執行“不換思想就換人”的組織路線,造就了惡人當道的大環境,這樣的大環境使學術界的正氣難樹,歪風盛行。
在官場,他們把“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的人,把堅持馬、列、毛信仰,堅持原則的人,當作思想僵化,一律換掉,把那些花花腸子特別多的、沒有道德底線的“能人”提拔上來。高校的組織路線也是“不換思想就換人”,使真正潛心教學科研的人被邊緣化了,學校重視提拔那些善于公關、打通關節的“能人”,因為他們能拿大項目、大課題、大筆經費。
政府機關那些精明的官員壟斷了資源,就有權力不斷地上項目。項目既顯政績,又能撈錢,你看那些腰纏萬貫的貪官,哪個不是表面“政績”顯赫的能人。
上梁不正下梁歪。學術界自然也如法炮制。中國學術界其實也官僚化了,人們把官僚型的學者稱之為學霸。學霸們掌握了學術資源,他們也如官員一樣,用項目來撈錢。現在國家的科研經費、項目不少,但都被學霸們控制,被用來搞一些假研究,評一些假獎項,然后用假發票把國家的錢套出來,這是比剽竊更為嚴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腐敗。
教育部雖然也發了反對學術腐敗的官樣文章,但這沒有任何用處,因為路線問題沒有解決。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決定組織路線,今天,我們的組織不僅不能反腐敗,而且它還包庇腐敗。
我們看到,只要有人揭露某學霸的學術腐敗,“組織上”肯定站在腐敗者一邊,竭力為他掩飾,那個揭發者反而四面楚歌,處境艱難。這一切怎么也扯不到文革那里去。《中國青年報》那兩個學者的訪談,完全是信口雌黃,南轅北轍。學術腐敗的根源在路線。
“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要從根本上消除學術腐敗,必須先改變路線。
30年河東,30年河西。80年代的路線已經搞了30年,現在必須改一改了。如果那個路線真的要管100年,那就沒救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