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所謂“社科院城調隊”公布的“全國6540萬套住房空置”又成為熱點。房協出面否認,古剎老僧網友發帖抨擊說《房協,你應該掌嘴?》,貼中仍然引用“根據國家電網調查,660個城市有高達6540萬套住宅的電表連續6個月讀數為零”。
周蓬安網友跟帖指出《“6540萬套閑置房”不合理 國家電網否認數據》,認為“電網已經辟謠,房協無非是說了真話”。周蓬安網友貼中給出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6540萬套閑置房”不合理
國家電網否認數據》,其中提到“經濟學者郭凱也在其博客中舉了一個不合常理的反證,即6540萬套房,以70平方米一套計算,合45億平方米,以90平方米一套計算,合58億平方米,中國如果自1995年以來所有新建成的商品住宅房都是空置的,那積累到去年,才有望達到6450萬套。”
那么,“6450萬套閑置房”這個數據是否真的不合理呢?
本網友也搜索了一下,找到了新華網轉載的新民網前天的報道《專家調研商品房空置率 全國6000萬套空置有可能》。
報道首先指出:““中國660多個城市,連續6個月以上電表讀數為零的空置房高達6540萬套,足夠2億人居住。”
這樣一則消息,雖然出處不明但依舊不脛而走。先是說國家電網公司利用智能電表統計的數字,后來又流傳說是社科院的調查,亦有說法稱是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隊的調查。雖然這些傳聞來源逐一被證明不屬實,但全國住房的空置率到底有多高,依然是萬人矚目的數字。”
也就是說,“中國660多個城市,連續6個月以上電表讀數為零的空置房高達6540萬套,足夠2億人居住。”已先后被國家電網、社科院、國家統計局否認。
國家電網和北京自來水集團都認為,想通過調查電表和水表來確定空置率是很困難的:
““電網公司無此能力核查空置房數字。盡管智能電表的確能查誰的表沒有走,但是總體比例太低。”國家電網公司新聞處工作人員說。”
“北京自來水集團宣傳部宋巍告訴記者,北京的自來水表分為人工抄表、智能和小區管理三種。北京有200多萬戶水表,但是自來水集團并沒有對水表少走或不走進行專門統計。“通過查水表,看水表走沒走,來查有沒人住,這個難度很大。””
“全國政協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房地產估價與房地產經紀專家委員會委員郭松海也認為,商品房真實空置率這個關鍵的數據,需要政府盡快調查出來。”
但是,這并不表示沒有人在進行這方面的統計調查:
““我們查北京小區的電表發現,北京市自2004
年開始入住的居住小區中普通住宅的空置率平均為27.16%,這個數字顯得比較高。”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科學系張景秋和孟斌老師,早在2年前就進行了小區電表的抽樣調查。在近期社會對于全國城市到底有多少空置房而大打口水戰時,他們相信自己掌握了商品房空置率的真實數字。”
看來,雖然國家電網、社科院、國家統計局都不關心此事,但仍然有學者關心此事,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了調查。
他們的調查結果是: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科學系張景秋和孟斌帶領課題組,對北京50多個2004年到2006年售出后入住的小區用電情況進行了調查,結論是,電表幾乎不走的比例高達27.16%。
而電表不走的比例還在陸續上升,2007年時達到29%。并且越往外空置率越高,市中心二環至三環空置率水平大約在20%左右,四環至五環就上升到30%左右。”
從電表和水表分析得到的只是間接的空置率,直接數據當然更可靠一些。
報道指出:“查電表計算住房空置率,在物業部門處也能得到輔助證明。南京房地產開發建設促進會秘書長張輝告訴記者,目前南京物業繳費比例比較低,平均下來的比例為70%。導致物業繳費比例低的原因是,一是入住率低,二是已經入住的不交物業管理費。新小區2-3年內入住率一般不到50%,遠郊的樓盤入住率更低。“這個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像北京5環上海的外環都處于主城區外,這些地區項目占到新開發項目的60%-70%,房屋空置率和物業繳費率是直接相關的。”石家莊物業管理協會秘書長劉明也持這個看法。他指出,石家莊主城區內新盤銷售后在2-3年內,入住率也就40%-60%,入住率高至少到5年以后。“初次買房的投資客比例高,空置率就大。””
由此可見,北京、南京、石家莊這三個城市的空置率至少在30%以上。
然而,令人莫名驚詫的是北京市房協住宅學術委員會委員蔡金水對此的評論:“北京市房協住宅學術委員會委員蔡金水指出,北京1個城市可以閑置50萬套,全國600個城市閑置6000萬套,沒什么大不了。“非常正常,因為很多小產權房,還有單位和機構蓋的房沒有統計在國家的統計數字內。所以6000多萬套住房閑置,占整個住房的比例很低,大約只在20%-30%左右。””
“蔡金水認為,2009年全國城市人口6.2億,以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計算,總面積是120億平方米,再加上小產權房六七十億平方米,全國總城市住房面積約在200億平方米,因此,即使6000多萬套房屋空置,按照每套房面積100平方米計算,總空置面積也就60多億平方米,占城市總住房面積不到1/3。”
原來在房協住宅學術委員會蔡委員的眼里,空置率20%——30%“沒什么大不了”!看來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啊。
當然,蔡委員也指出了房地產商在辯解中的錯誤:““房地產商說這幾年城市蓋的房子可能都只有6000多萬套,這個觀點錯誤,因為太多的小產權房是自蓋的,還有太多的企業和單位是自蓋的,比如北京甚至很多部門都是自己蓋房。這個不會納入房地產的統計。”
蔡金水說。”
報道中還顯示,原來國家統計局和建設部的房產數據并不是親自統計的:“統計局統計的房地產數據,都屬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上報的數據,這些房屋屬于開發商開發而成,并不會區分小產權房或大產權房。而建設部統計的商品房,一般為具有大產權的商品房。此外,兩部門的人均居住面積標準也不一樣,統計局考慮城市常住人口,而建設部門僅僅考慮戶籍人口。”
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空置率”,其實是“建好但是沒有賣出去的房屋”:“國家統計局曾經定義在一定時期內未銷售的竣工房屋,占一定時期內總竣工房屋的比例,為空置率。其空置面積,也是指目前沒有銷售出去的商品房面積。”
作為官方機構,國家統計局、建設部、社科院都對真正意義上的“空置房屋”不予理睬,國家統計局常年拿“在一定時期內未銷售的竣工房屋”來代替,國家電網和自來水公司這樣的強勢企業也只能聲稱“困難”,這是什么原因呢?政協委員郭松海道出了關鍵點:“這將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因為有空置房的都不是一般人。國家需要盡快了解住房情況,出臺新的政策,提高持有多套住房的成本。”
也就是說,做這項統計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發布的數據很可能招惹“不是一般人”的人。難怪這些國家級相關機構都掙一眼閉一眼,水老虎電老虎都感到“困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