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內澇不斷是自然調控規律失衡的惡果
2010年20日8時,三峽大壩迎來流量為7萬立方米/秒的洪峰,刷新了1998年以來通過宜昌的最大峰值記錄。我國持續多日的大雨天氣至7月1日以來,中國南方地區連續遭遇暴雨洪澇災害襲擊。7月1日以來南方洪澇災害過程已造成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11省(市)遭受洪澇災害據國家防總辦公室最新統計,截至7月15日9時,今年以來中國共有26個省(區、市),累計農作物受災6155千公頃,受災人口9750萬人,因災死亡594人、失蹤212人,倒塌房屋5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202億元。與2000年以來同期相比,洪澇災害各主要統計指標均偏大,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5成。3546.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35人,失蹤41人,緊急轉移安置120.5萬人;倒塌房屋11.3萬間,損壞房屋30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9.9億元。目前的損失正在加大。
分析人為:
快速增長經濟建設的另一面是靠犧牲自然生態平衡而獲取的一種短暫利益,現有的科學家只是充當為其服務的小角色,無論在任何大型建設上、出現的科學家只有提供參考建議權而非是決定權。也就是說:科學家是根據施工一方指定要求提供可伸縮的、可±左右的意圖來提供數據,這樣的數據能可靠嗎?科學變成了配角而另一方不搞科學的卻成了主角,這出戲能演得好嗎?!上海的樓房因失偏重而整體倒下前、相信在設計上施工方巧妙避開了真正嚴肅的科學要求,同樣在大片河流兩旁眾多違法建筑,擠占河道的開發商只為了自己,有的離河道太近,有的還將原河道寬15米,被擠得只剩下3.5米等諸多現象不計其數,石頭、淤積物已嚴重堵塞在河道早已司空見慣,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城市只注重地面上看得見的政績工程而放松人們看不見的地下排水系統建設。目前我國一些城市排水管網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也是增加導致內澇之一。中國從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爆發后非常重視防治洪災,在長江、珠江、黑龍江等“大江大河”都修建了足以防治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設施。但與此同時,卻忽視了城市內部、“小江小河”的排水排澇設施建設,城市排水泄洪能力不足,以致疲于應付澇災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卻總是難以標本兼治。如今暴雨成災、洪澇逼城,而每年的同一時間段內,都會有防洪形勢更加嚴峻的同類消息傳出。農田年年被淹沒、群眾年年被洪水圍困。在已趨于常態化的暴雨洪災面前,防汛措施、基礎水利設施為什么總是根不上洪水的步驟?當真只有極端天氣不可預計這一理由嗎?
分析科學:
大興水庫在一個層面上看見是經濟的利益、而對未來失衡的空中水氣輸送平衡量又有誰會關心它、去論證它呢?據查詢大量資料至今未發現在建的中大型水庫前沒有相關的水庫抬高水面海撥后、其水分子蒸發量及平流層下相關云氣通道輸送坐標的相關論證。這是相當岌岌可危的失誤,要知道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小小環境竟突變、只要位置相當也能起到區域的氣候調節,而還能影響到周邊國家的氣候異常如:在60年代末中國西南貴州省威寧縣的人為破壞自然環境而引起西方氣象界抗議的氣象氣候事件中提示了些什么 ?!當時的中國號召開山填海種糧食,中國貴州威寧草海被放水造田,在草海被放干水后的一年后國外的氣象專家就明顯查覺到氣候的微弱相差突變異常,并追蹤查出原因是由于地處特別的中國貴州威寧草海水日蒸發的突然大量減少而造成了氣候異常。眾所周知, 大 山脈是水汽輸送的天然屏障,也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嶺。不過仍然有一定量的水汽能夠越過大山脈(例如太行山、秦嶺、巴顏客拉山)輸送到我國的黃土高原和西北地區。這些水汽主要是通過大山脈的峽谷輸送的,估計占 70%,也有部分是從山脈上空輸送(估計占30%,因為海拔越高空氣中的水汽含量也就越低),而草海事件正好說明了氣流中水汽平衡關系的重要性。而后在國外氣象專家的要求下重新恢復了草海的水環境,雖然草海事件對大氣候的影響較微弱,但使得本篇文章的發現了蒸發至 550—700百帕層帶上的水分子存在的重要性 !一個小小的50平方公里的湖泊蒸發量也不過 >0.1mm的一個小環境竟能起到區域的氣候調節,而影響到其它國家的氣候異常。而如今多處建壩基本上都是在有爭議中結果模糊不清的情況下熱列開工的,而對增加水土流失搬運大量泥沙進入河流、湖泊和水庫,削弱河床泄洪和湖庫調蓄能力,增加了洪水發生的頻率。盡管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是超常降雨,但從另一個面來說:水土流失所致也是其中之一。1950—1999年黃河下游河道又淤積泥沙92億噸,使河床普遍抬高2—4米。遼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也成為地上懸河。洞庭湖年均淤積泥沙0.98億立方米,是造成洞庭湖調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全國8萬多座水庫年均淤積泥沙16.24億立方米,而這一流砂量在今后氣候失調下的推高后還將繼續加大,這是原科學家永遠無法計算出的惡果,為什么,就因為沒有一個工程師會將今后自然氣候失調的發展勢態計算到其中,不客氣的說等于是外行在建壩。如今年新疆的暴雪,南方的強旱后都會超出原根椐上游水文資料得出的含沙流量死坂公式。長期干旱暴露土壤沙化,嚴重脫水又使土壤層固定脆弱,突然來襲的暴雨毫不費力的帶走大量泥沙,而這樣的超常惡果在大氣候失衡的情況下還將會變得難以計算今后的水中沙流量。
國內水的蒸發量失調造成的天上云氣通道分布不均
國內水的蒸發量在近50年來正在悄悄的減少, 1961-2000年蒸發量變化趨勢研究摘要,利用長江流域115個氣象站點 1961-2000年的觀測數據,計算了各站點的參照蒸發量和實際蒸發量,并進行了 >20 cm蒸發皿蒸發量、參照蒸發量和實際蒸發量時空變化趨勢分析。結果表明,近40年來,長江流域蒸發皿蒸發量、參照蒸發量和實際蒸發量的年平均變化均呈顯著下降趨勢。就季節平均變化而言,春季和秋季,兩者的變化趨勢都不明顯,而夏季具有顯著的下降趨勢,冬季蒸發皿蒸發量和參照蒸發量均顯著下降。蒸發量的變化趨勢具有空間分布差異,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蒸發量的變化趨勢明顯比上游地區顯著。為什么?除全球氣候變化外,國內頻繁大建水庫的失調正在發揮災難的效應如:原未建水庫前某處的水平衡在一個高度及容量,當水庫建成后這一地區的水位下降了,需上升至原水氣通道的蒸發水氣受到因環境改變使風向、風速也發生改變后的水氣很難上升至原有輸送水氣通道層、它的另一個原降雨點就出現了旱災。而抬高后的水壩再加上為發電向下放水引起的人為向上強行輸送水氣,而這一地區的上空并沒有云氣輸送通道,使得正需要水的云氣通道上沒有水氣可輸送,反將大量水汽帶走折損在半途,又受低氣壓和蒸氣壓定律的作用 ,使得大部份水蒸氣及人工放水發生霧化后的水分子很快又回到了地面,浪費了資源。而另一個大型水庫可能就建在云氣通道下方、當水壩向下放水引起的人為向上強行輸送水氣時,這條通道上的水氣又變得超常的過多打破了原有平衡關系反饋加速,另一地區也就暴雨成災了。
空氣中的水蒸氣也可分解為氫和氧,隨著氧氣的增加,高空中部分氧氣通過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輻射而會轉變為臭氧,臭氧是在近紫外波長區有吸收作用的惟一一種大氣氣體 ,因而它在保護地球表層免受太陽輻射方面的危害起著關鍵的、重要的作用。而失衡后H 2 O也會加速臭氧變弱而難以調節。
推斷結論
一, 今后被打亂的云氣通道有的會變小變弱,有的會變大變強,會直接影響在萬米下飛行的航空安全,氣流過強使得飛機難控平衡,
二, 原有的一些云氣通道會由順變逆,接下來就會在:湖北與E:113°與西、湖南E:111°與西, 廣西N:25°左右, 貴州N:25°左右, 云南大部偏西南, 越南, 老撾等將再次受到暴雨的災害.
(未完待續)
上述分析只是個人偏見, 僅供參考
作者, 楊智敏2010-7-21 -2:20
附:
2003年新聞,三峽大壩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3-06-01/0854176837s.shtml
2007年新聞,三峽大壩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08/085711774700s.shtml
2008年新聞,三峽大壩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http://news.sohu.com/20081021/n260148246.shtml
2010年新聞,三峽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峽大壩上
http://news.sohu.com/20100720/n273615755.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