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5日 ,中國唯一的一個只唱紅歌的民間組織,紅色的常州合唱團,在團長,藝術指揮和聲樂指導戴誠的領導下,參加了兩年一屆的,被稱為合唱界的“奧林匹克”的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共有83個國家、472支合唱團隊參賽。在比賽前,戴誠和團員們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很多觀眾紛紛來索要紅色的常州合唱團贈送的毛主席像章和印有毛主席像的宣傳資料,連一些值勤的年輕警察也來索要。戴誠和團員們被新聞記者圍得水泄不通,受到新聞記者猛烈的“追殺”。
下面是一些新聞媒體的報道:
@@@@@@@@@@@@@@@@@@@@@@@@@@@
《鳳凰網》 2010年07月16日 報道:
中新網紹興 7月15日 電(記者 柴燕菲 汪恩民 江耘)“我們團員的平均年齡為66歲,卻用土話演唱出了意大利歌曲。”在全球樂團扎堆的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上,中國常州合唱團團長戴誠告訴記者,音樂“突破”了語言隔閡。記者了解到,此次到浙江紹興參加比賽的團隊,很多并非由專業歌手組成,對音樂的熱愛成為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語言”。
在比賽現場,戴誠帶領的隊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他們每個人胸前都戴著一枚毛澤東徽章。戴誠介紹,大賽規定必須要有一首外語歌曲,對于他們這支由老年人組成的團隊,是一個不小的困難。最后他們選擇了意大利歌曲《媽媽》。“一部分用普通話標注,大部分用土語標注,終于把整首歌唱出來了。我們樂隊成立于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主要由離退休干部、下崗工人構成。很多人不是專業歌手,但他們喜歡唱歌。合唱是人生最高享受之一,也激發了他們對人生最后一站的激情。”
@@@@@@@@@@@@@@@@@@@@@@@@@@@
新華網浙江頻道(2010-07-16 15:01:16) 來源: 編輯:名一
昨天下午2時,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的第一場比賽在紹興大劇院正式唱響,本屆世合賽賽程由此啟動。當天下午,作為錦標賽第8組的混聲組比賽,來自國內的五支優秀團隊先后登臺亮相,他們紛紛發揮各自特長,不論是中文民歌,還是外語名曲都能熟練而自信地精彩演繹。
“進場后請將手機調整到靜音狀態,為保證比賽團隊的正常發揮,請不要在場館內來回走動、說話。”下午開賽前,紹興大劇院比賽場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不停地向場內觀眾重復著觀賽注意事項。離開賽還有幾分鐘,國際評委們早早就位,和現場觀眾一起等待著本屆世合賽第一場比賽的開始。當舞臺燈光徐徐亮起,主持人優雅地走到臺前,用中英文雙語介紹本次比賽內容時,現場所有期待的目光聚焦到同一個地方——中心舞臺。世合賽開始了!
比賽中,常州聲樂協會常州合唱團、上海閔行區教師合唱團、浙江師范大學合唱團、福建聶耳合唱藝術團、浙江昆陽好歌合唱團的選手們按序上場,依照規程分別演唱了4首自選曲目,其中三首為無伴奏合唱。
@@@@@@@@@@@@@@@@@@@@@@@@@@@
《中國廣播網》2010-07-15 21:02報道:
中新網紹興 7月15日 電(記者 柴燕菲 汪恩民 江耘)“我們團員的平均年齡為66歲,卻用土話演唱出了意大利歌曲。”在全球樂團扎堆的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上,中國常州合唱團團長戴誠告訴記者,音樂“突破”了語言隔閡。記者了解到,此次到浙江紹興參加比賽的團隊,很多并非由專業歌手組成,對音樂的熱愛成為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語言”。
在比賽現場,戴誠帶領的隊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他們每個人胸前都戴著一枚毛澤東徽章。戴誠介紹,大賽規定必須要有一首外語歌曲,對于他們這支由老年人組成的團隊,是一個不小的困難。最后他們選擇了意大利歌曲《媽媽》。“一部分用普通話標注,大部分用土語標注,終于把整首歌唱出來了。我們樂隊成立于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主要由離退休干部、下崗工人構成。很多人不是專業歌手,但他們喜歡唱歌。合唱是人生最高享受之一,也激發了他們對人生最后一站的激情。”
@@@@@@@@@@@@@@@@@@@@@@@@@@@
《新浪網》 2010年07月16日 12:10報道:
記者在后臺碰到常州合唱團的副團長朱保華,她告訴記者,她們可謂本次參加世合賽平均年齡最大的,“我們最年輕的60幾歲,年紀最大的有81歲。”已經退休的他們因為一個共同愛好——合唱走到了一起,在他們胸前都別著一個小小的毛主席徽章,“我們這次要演唱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雪》和意大利的歌舞《媽媽》。為了學習《媽媽》這首歌,我們足足花了一個月。”說到本次比賽能否獲獎,朱保華信心滿滿,“我們絕對不示弱。”
@@@@@@@@@@@@@@@@@@@@@@@@@@@
《杭州網》2010-07-15 17:14 報道:
《83個國家的合唱團紹興飆唱功》
老年紅歌合唱團就為金牌而來
早上十點,距離開幕式演出前的9個小時,杭州網記者在紹興大劇院見到了正在排練的幾支參賽隊伍。
其中一支身著藍色演出服的老年合唱團顯得格外引人注意。
杭州網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支老年合唱團來自江蘇常州,合唱團平均年齡60歲,年齡最高的是80歲的吳奶奶。
“退休前我是做了一輩子會計,我是生長在舊社會,對毛主席詩詞特別熟悉。”吳奶奶告訴杭州網記者,紅歌可是她的拿手好戲。
說著,吳奶奶就唱起了其中的一首參賽曲目《沁園春·雪》。
吳奶奶說,這次他們準備了四首革命歌曲,其中還有兩首是外語歌曲,其中有一首是著名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的成名曲《媽媽》。
@@@@@@@@@@@@@@@@@@@@@@@@@@@@@@
《網易》2010-07-15 20:23:00 新聞報道:
中新網紹興 7月15日 電(記者 柴燕菲 汪恩民 江耘)“我們團員的平均年齡為66歲,卻用土話演唱出了意大利歌曲。”在全球樂團扎堆的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上,中國常州合唱團團長戴誠告訴記者,音樂“突破”了語言隔閡。記者了解到,此次到浙江紹興參加比賽的團隊,很多并非由專業歌手組成,對音樂的熱愛成為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語言”。
在比賽現場,戴誠帶領的隊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他們每個人胸前都戴著一枚毛澤東徽章。戴誠介紹,大賽規定必須要有一首外語歌曲,對于他們這支由老年人組成的團隊,是一個不小的困難。最后他們選擇了意大利歌曲《媽媽》。“一部分用普通話標注,大部分用土語標注,終于把整首歌唱出來了。我們樂隊成立于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主要由離退休干部、下崗工人構成。很多人不是專業歌手,但他們喜歡唱歌。合唱是人生最高享受之一,也激發了他們對人生最后一站的激情。”
@@@@@@@@@@@@@@@@@@@@@@@@@@@
《中國柯橋網》 2010年07月16日 06:24:02報道:
《合唱,讓我們相聚紹興》
昨天,世界開始傾聽紹興的聲音。來自境內外的各參賽團隊一到紹興,沒來得及領略紹興美景,就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排練中,也讓記者第一時間領略到了合唱的魅力。
在紹興大劇院,記者見到了一身藍色著裝的江蘇常州合唱團。這支由63人組成的合唱團成立于2001年,全部由當地的老年聲樂愛好者組成。團員中,年齡最大的已經82歲,最小的也有52歲。
別看這支合唱團已處“老齡化”,但參賽的經歷和成果卻是相當豐富。2002年,合唱團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中國合唱大賽,就一舉獲得銅獎;2004年,參加全國老年合唱大賽獲得金獎;2006年,在廈門舉行的第四屆合唱大賽獲得銅獎……就這樣,老人們一路唱到了紹興。
“我們這支老年合唱團是業余隊伍,所以此次來紹興參加比賽全部是自費的,但團員們卻非常樂意。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合唱真的非常喜愛,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紹興這個城市的向往,所以大家誰都不愿意放棄參加一個合唱的盛會。”在彩排間隙,62歲的團員吳曉琪興奮地說。
@@@@@@@@@@@@@@@@@@@@@@@@@@@@@
《中國新聞網》 2010年07月15日 20:23 報道:
《全球樂團“放歌”紹興 音樂突破國界唱響“世合賽”》
中新網紹興 7月15日 電(記者 柴燕菲 汪恩民 江耘)“我們團員的平均年齡為66歲,卻用土話演唱出了意大利歌曲。”在全球樂團扎堆的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上,中國常州合唱團團長戴誠告訴記者,音樂“突破”了語言隔閡。記者了解到,此次到浙江紹興參加比賽的團隊,很多并非由專業歌手組成,對音樂的熱愛成為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語言”。
在比賽現場,戴誠帶領的隊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他們每個人胸前都戴著一枚毛澤東徽章。戴誠介紹,大賽規定必須要有一首外語歌曲,對于他們這支由老年人組成的團隊,是一個不小的困難。最后他們選擇了意大利歌曲《媽媽》。“一部分用普通話標注,大部分用土語標注,終于把整首歌唱出來了。我們樂隊成立于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主要由離退休干部、下崗工人構成。很多人不是專業歌手,但他們喜歡唱歌。合唱是人生最高享受之一,也激發了他們對人生最后一站的激情。”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