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服眾”
今天(7.15)的零距離讀報的內容是《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問題官員怎樣復出才能服眾?》
我有點新奇,因為提到了“服眾”。
這個詞我之所以新奇,因為我對它已經很生疏了。
對它生疏,是因為這個詞已經早已被“硬道理”所淘汰,是因為多少年來,許多應該服眾的事卻偏偏沒有誰在事前事后想到要去“服眾”。
比如,企業改制把工人們創造積累的公有資產改成了幾個人的私人財產,而工人們卻被洗劫一空,強行“買斷工齡”,被搶走了社會主義“鐵飯碗”,失了業,根本沒人想到“服眾”。
二十一世紀退休的職工竟按九四年的工資標準結算退休工資,而干部退了休還要按級別調工資,享受著各種待遇,誰想到服眾?
公仆們給自己成倍地調資,各種的補貼,把公權公款變為私有,還稱之曰“陽光”;而工人多少年才調那么幾十,一百,而事業單位更是幾年都沒調一分錢,誰想到服眾?
醫改把醫生的刀改得鋒利無比,明火執杖地勒索病人的錢財。改得人不敢生病,公仆們反正是公費醫療。誰想到要服眾?
再如房改,教改,尤其是方興未艾,中央禁令也遏止不了的強拆等等,哪一樣是先服眾然后才干的?
問題是,你不服又如何?不服的人是有的,那個在公安局里連殺數警的年輕人,那個殺了三個法官的人,那些打死董事長的通鋼人,那些成百上千上萬去“散步”、“旅游”的人們……
“問題官員怎樣復出才能服眾?”,太有意思了。
這個“眾”把自己當成什么了?他想怎么復出就怎么復出,他要想的是怎么復出才更有利,怎么復出他們圈內的“眾”心理能平衡。此“眾”非彼“眾”也。你以為他們要服的“眾”,是指群眾這個“眾”么?他們需要這個眾服么?你不服他會有絲毫的不自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這些觀點都時過境遷被留作笑柄了。
“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環境美十分”,“市民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等等才是與時俱進的群眾觀念。
人民群眾在資本家們的眼中歷來只是可以用來榨取剩余勞動的機器。可怕的是現在特色社會主義的官員們竟也是這么想。而且還和資本家包工頭勾結起來共同壓榨老百姓,最明目張膽的就是強拆。這是公然挑戰法和中央,是矛盾的一個飛躍。
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告訴我們:階級壓迫是不需要服眾的。
現在跟這些人談“服眾”,未免太天真,如此一廂情愿地自作多情是會笑得那些人肚子疼的。
曾有人說毛澤東時代是“民族的悲劇”,其實這才是真正的,還在繼續上演的悲劇。
判斷悲喜劇也很簡單,看看人民,尤其是工農的境遇就一清二楚了。
這就是逯公仆揭示的"為誰說話"的問題。
“服眾”也是這樣。
當他們花樣百出地干著那些損民利己的事情時,他們那一幫子的“眾”肯定是高興滿意得不得了,肯定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太有才了!。
這就是立場問題
“服眾”,你是他們要服的眾么?
“壓倒一切的是穩定”,你不服么?
10.07.15.
附文:
問題官員怎樣復出才能服眾
http://www.cyol.net 2010-07-15
傅萬夫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楊紹森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官員如果被行政記過,半年內不能提拔,但半年后期滿可正常使用。楊紹森說,有些基層干部處分期滿后,安排他們到別的部門工作,這是給干部以出路,不違背現行組織、人事規定。(《廣州日報》7月14日)
隨著公眾對知情權、監督權等權利認知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有了更多對于法律應公開透明的合法要求。問題官員如何復出,走的何種程序,如何保證程序的公平,這些環節既是公眾履行監督等權利的契機,更是政府部門贏得公眾信任的良機。
“能上能下”始終是官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價值,也是保證官員人事制度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手段。基于這種大環境,對于官員的問責制,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犯有過錯的官員只能承擔相應責任,不能改過自新。從行政性問責進一步走向程序性問責的過程中,官員即使引咎辭職乃至被免職,也應該可以在制度的框架內尋找復出的機會。
也就是說,官員被問責了,不代表“政治生涯提前結束了”,只要他的復出是在民主、公平競爭和法治的前提下進行的,我們都應該給予任何人同等的機會。解振華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因為松花江環境污染而辭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職務的他,在一年多后復出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幾年來,在這個位置上,解振華的優良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
公眾為何總是對官員被行政記過半年后復出充滿驚詫?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公眾對于這種半年后可以復出的問責的效力產生懷疑,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官員出事了,借著問責的機會逃避指責,這哪是什么處分,分明是一種保護;二是官員復出總是遮遮掩掩,不夠透明,難免令人質疑其公正性。
而且,很多類似問題官員復出的亂象也證實了公眾的這種顧慮。比如,從因“黑磚窯事件”被撤職的洪洞縣原副縣長王振俊復出擔任該縣縣長助理;到“甕安事件”中被撤銷黨政職務的原縣委書記王勤,搖身一變成了黔南州財政局副局長,太多問題官員的復出方式,挑戰著公眾的忍耐底線,也間接考驗了官員復出體制的公平和公正。
本來是一個鼓勵官員勇于改正錯誤的激勵機制,卻在操作中被人為地抹上一些神秘色彩,而這種神秘結合一些不規范的復出案例,頓時就產生了一種負面作用,打擊了復出程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事實上,這種反差尤應引起有關部門在選人用人上的反思。
對于官員問責體系,我們不能只盯著“能下”而忽略“能上”,這顯然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但要想讓“能上”與“能下”發揮同樣威力,就必須保證整個程序都是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建設一個健康完善的官員考核體系。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z-0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