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仗著船堅炮利的美國人,最近又糾合了一眾小跟班,即將來黃海擺顯,向中國人民耀武揚威了。這就是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美軍華盛頓號航母黃海聯合軍事演習事件”。
一想起這個事,我的心里就憋屈得慌。與很多網友一樣,心里也是焦急地等待著:中國的航空母艦在哪里?中國的航母如今建設得怎么樣了?為何千呼萬喚了這么些年,我們的航母卻一直未見其蹤影?
這些年,美軍頻頻在我南海、東海海域軍演,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越來越蠻不講理、東南亞眾小丑在南海諸島問題上視中國海軍于無物,這些事件都給了當年那些宣揚“航母無用論”的專家學者們一記記響亮的耳光。
盡管從2009年初起,有解放軍將領公開聲稱,中國已經具備建造航母的技術能力,并暗示中國已經開始了首條航母的建設。但是,面對帝國主義的咄咄逼人,我等小老百姓們,仍然是急切地期盼著:我們的航母到底什么時候才可以下水,什么時候可以裝備部隊,什么時候可以形成戰斗力,什么時候可以承擔保家衛國之重任。
這兩天,我仔細分析了有關我國航母建設的資料,得出了一個沉重的結論:中國航母建設項目進展不容樂觀,盡管一些技術瓶頸已經得到突破,但建設進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我們恐怕難以在短時期內看到中國航母下水成軍。
這得先從我們在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國家軍事裝備工業技術這兩個方面過去所犯下的失誤進行分析,來理解中國航母為什么如此難產的原因。
首先,過去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某些失誤,造成了我國航母工程起步太遲。截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仍然是和平建設發展,仍然是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軍事戰略上,仍然是以防御為主,根本沒有考慮進攻性的國家軍事發展戰略。而航空母艦作為戰略進攻武器,自然沒有進入決策層的慧眼。現在,我們猛然醒悟之后,再起步航母工程,著實是已經落后得太多太多了,浪費的時間著實是太多太多了。
我們過去的失誤在于:僅僅把航空母艦作為一個武器來看待,僅僅看到了建造航母僅僅就是“建造航母”。沒有看到我們通過建造航母這一系統工程,可以從中發展壯大中國的軍事科技、現代重工業、輕工業、造船工業、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等等不同系統不同科目的科技水平。航空母艦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面戰艦、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武器平臺、各種尖端工程技術最復雜的綜合集成體,其建造已成為當今造船工業最艱難的系統工程。對于類似中國這種工業基礎薄弱的新興海軍國家來說,建造航母的過程,就是實現振興中華民族科技力量,培訓中國一支科研大軍的過程。
還記得曾經令中國人痛苦不已的“運十飛機”項目嗎?
運十飛機這一系統工程,當時聚集了一大批中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當年運十飛機的大部份零件都是中國自己做的,說明我國已經擁有工業社會完整的一套工業體系(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等)。我國通過研制運十飛機,積聚起了一支與世界先進飛機研發技術水平相比毫不遜色的科研技術力量,并且積累了不少寶貴的實踐經驗。有人說,運十飛機這一系統工程,其科研水平或者技術力量可以比瑜為“為中國建設了一所最優秀的理工科大學”。可惜,運十下馬和國家在大型飛機決策上的失誤,這支積累了豐富的系統實踐經驗的研制隊伍白白被浪費消磨掉了十五年的時間。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現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的擁有幾十萬職工、200余家企業、20余家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制造企業、30多家研究院所的我國航空工業,由于無法與空客波音等世界航空巨頭競爭,面臨著轉產民品、自身難保、沒有出路、下崗分流、發不出工資的空前嚴峻的困難局面。
正是當年某些人,把運十飛機系統工程項目僅僅看成了“運十大飛機項目”,并沒有把它提升到為中國航空工業奠基、為中國航空科技培養人才這一高度上。以致被奸佞耽誤。嗚呼,哀哉。
其次,從我們國家軍事裝備工業的發展戰略上,以及中國整體的軍事工業、重工業技術水平上分析,中國航母注定無法在短期內快速成軍。
我們都知道,1978年以來,中國一直奉行注重輕工業發展,輕視重工業建設的方針策略。以至中國軍事裝備重工業在1980年至1995年期間,幾乎停滯不前。毫不客氣地說,現在我們的重武器軍事工業生產,仍然在吃毛澤東時代留下的老本。不信放眼看看,舉國遍地開花的三資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不管是三來一補還是一來三補,生產的都是與國家基礎工業無關、與國防工業無關的日用消費品,服裝鞋帽、家用電器、食品飲料保健產品;創造巨額社會財富的是房地產,金融保險;制造天量GDP的是全國各地畸形的形象工程,以及掏空了全國老百姓畢生積蓄的醫療產業化,教育產業化。舉國上下這千千萬萬家號稱“世界工廠”的企業,試問有哪一家可以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一絲絲貢獻?有哪一家外資高科技企業可以為中國國防科技力量的提升帶來一點點的貢獻?西飛、成飛、哈飛、沈飛,哪一家不是毛澤東時代建設下的軍工企業?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哪家不是毛澤東時代留下來的?沈陽機床西安軸承,哪一家不是毛澤東時代留給我們的軍事裝備遺產?
想到這里,我們心里真是暗暗慶幸:幸虧毛主席給我們留下一些底子呵。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崛起,不僅需要經濟的增長,還需要科技的增長,軍事的增長。而中國的發展恰恰是一個畸形的發展,科技,軍事,重工業都遠遠落后于中國的經濟發展。這是中國軍事裝備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從戰斗機到防空導彈,從潛艇到驅逐艦,從雷達到預警飛機,從坦克到直升飛機……除了核武器之外,以及有限的空間技術之外,我們擁有的先進武器幾乎都是購買的,而且還受制于人。一個軍事裝備工業如此落后的平臺,如何撐得起航空母艦這一重大的系統工程呢?那個時候,誰敢奢談我們自己建設航空母艦呢?
美國的強大主要緣自科技的強大,然后是經濟的強大和軍事的強大。現在美軍舉行軍事演習,展示的就是美國的先進武器,展示的就是美國的實力。而我們現在最缺少的就是先進的武器,缺少高科技的武器。我們警醒得太遲了!
航空母艦作為一個現代科技的綜合作戰平臺,考驗著我國的基礎工業科技水平,現代重工業制造水平,現代航空、海洋機械建設水平,現代電子電磁科技水平。只有全面升級中國的基礎工業、現代重工業,中國的現代軍事裝備工業才能真正實現突破,才能生產自成體系的現代化軍事裝備,才是真正意義增加國家實力。有了強有力的基礎工業,別說做大飛機,航母,做其他一切有戰略意義的科研項目都不在話下。而從培養科技人才這一角度來講,一個航母系統工程的建設,不亞于建設了一所培訓現代海空軍事科研人才的大學。一艘航母建設的過程,就是一批科研人才成長的過程,它就是中國現代軍事科學優秀人才成長的軍校。
那么,中國航母到底建設到了什么階段了呢?它大約什么時候下水?什么時候可以形成戰斗力呢?
我們注意到了一則消息:沈陽機床集團于2009年8月1日宣布,該集團研制出代表國際一流水平的飛陽數控系統并實現產業化。
數控系統被稱為數控機床的“大腦”,是數控機床的最核心部件,這標志著中國基本掌握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數控系統核心技術。沈機研制的五軸(坐標)聯動數控機床,是數控機床技術制高點標志之一。可用于大型螺旋槳空間曲面加工的五軸聯動銑床,這則消息意味著,我國都已掌握這些至今仍受到西方禁運的數控五軸聯動產品技術。我們終于突破了大型輪船動力裝置的瓶頸,為我國自行設計建設航母奠定了基礎。
再聯想我解放軍將領在2009年初頻頻放話,暗示中國有能力、有必要、有決心建造航母,以及2008年前后,解放軍相關艦艇學校開始培訓航母指揮將領、培訓航母技術和作戰人員等種種跡象。由此分析,中國航母建設的瓶頸已經得到了逐一突破。中國航母工程應該于2009年初前后已經進入了正式實施的階段。
下一個問題是:一艘航母的建設周期通常會有多長呢?
讓我們以美國航母“布什號”作為比較。CVN-77布什號是美國海軍尼米茲級的最后一艘航母,該艦全長332米,最大航速30節,滿載排水量超過10萬噸,可搭載百架戰機,造價62億美元。它采用模塊化方式建造.。該艦自2001年起由弗吉尼亞州新港紐斯造船廠負責建造。建造時間為8年, 2009年1月開始在美國海軍正式服役。
想想看,布什號采用的是“模塊化”的方式建造,也即是按照美軍尼米茲級同級別航母的設計進行模塊建設,它可以大量參考前期同級別航母的建設經驗,大大縮短建設周期。縱是這樣,該艦也建設了八年。
中國現在進行建設的是自己的第一艘航母,所有建設者們都是沒有絲毫建造航母經驗的“航母白丁”,再加上我們的基礎工業落后,我們的科研人員必須在建設過程中,邊發現問題邊解決問題。航母建設中,還有許多問題諸如航母動力裝置,起飛裝置、降落裝置、艦載飛機、防御力量的布置、電子電磁設備等等,都需要逐一實現技術突破。可以想象,航母建設者們面臨著的是多么重大的困難。
因此,本人大膽分析,中國首條航母的建設周期應該不少于十年。如果建設日期從2008年起計算的話,中國第一艘航母最快也得到2018年才可以下水。下水后,還必須進行反復的調試及訓練,與各式驅逐艦、護衛艦、航載飛機、潛艇等進行聯合作戰訓練,整支航母編隊要形成強大的戰斗力的話,至少還得再等三年。如此算來,最快也得到2021年前后,我們解放軍的首支航母編隊才可以以高昂的戰斗姿態,挺進大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