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上癮癥”
曹建海
迄今為止,最害人的“上癮”有兩種:一為“性癮”,克林頓、伍茲均患有此癥,據說通過治療皆有好轉;二為“毒癮”,滿文軍、酒井法子榜上有名,對于人類而言,屬于一旦上癮幾乎難以根治的“上癮癥”。
除了權力,中國政界也有一種極端的“上癮癥”,叫 做“房地產上癮癥”,可謂集中了上述兩大上癮之大成:一是“房地產上癮癥”可為官員帶來高層最關注、便于提拔的經濟增長指標,為行政機構和個人帶來數不清的“土地收入”,可以滿足不少官員討好女性之開支;二是和毒癮一樣的不可根治性,只要進行房地產調控,高層必然神色凝重,好比將“死不公開”的自家財產充作公用一樣不甘心,一再呼號自己有“兩難”、“多難”,向公眾展示自己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表情,正是犯了“房地產上癮癥”的直接表現。
“房地產上癮癥”的形成,根源在于自信萬能而又拒不承認錯誤的中央高層的“錯上加錯”,典型的表現是作為“救市靈藥”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對“銀行新增信貸”的高度依賴。這是一種極度漠視民生、甚至把損害民生作為經濟增長源頭的做法。一旦經濟增長稍有困難,就會要求老百姓自掏腰包補助產業和企業,現實中要求銀行儲戶在“負利率”的條件下存款,本身就是廣大公眾對政府控制的產業和企業(包括炒樓“事業”)強制性補貼行為;在經濟停滯和寬松信貸的外部環境下,銀行只能將房地產作為主要選擇:在他們的眼里,哪怕是開發商自演自賣的炸藥包——“假按揭”,也比政府倡導的“新興戰略產業”信貸投向要好得多。
只要“房地產上癮癥”發了,曾經一切的信誓旦旦(例如兩個多月前的“新國10條”),就必然被“病患者的鼻涕淚水”、“醉酒者的撒潑打滾”、“欠債者狂嚎‘要命有一條’”的種種行為所取代,這正是當代中國政治家的領導藝術。既然是“中國特色的領導藝術”,就不必拿任何禮儀規則作參照了。
用官話解釋“房地產上癮癥”,就是典型的“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論。高層不愿承認的態度可以理解,正如吸毒者不愿意承認自己吸毒一樣,但是他們的行為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他們屬于““房地產上癮癥”患者。在占就業極少數的房地產業叫苦、調控還未見成效時,加大貨幣投放、放松房地產信貸控制,將使已經停滯的中國經濟重新走向“粗放經濟”(貢獻小于禍害的經濟活動)、“投機經濟”(通過各種方法將別人的錢轉移過來的個人、機構和企業的經濟活動),這是一個將中國經濟社會推向覆滅的政策。聊以慰籍的是,在這次覆滅當中,那些不甘心犧牲當前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團,將會得到他們應得的歷史清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