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發展變化引起的思考
從近日在南京召開的中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傳來消息,“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發展將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這些重大變化主要有三個:一,“十二五”期末,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3.9億左右;二,城鎮人口將突破7億,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三,城鎮人口流動活躍,而在流動人口中,“80后”人口已成為主體。
在黨內資本家領導下,幾億農民,特別是年輕的農民,離開了“包產到戶”的自留地,不再留戀偉大的小崗村道路,義無反顧的拋棄“幸福”的個體小農生活,紛紛從農村老家,潮水般涌進城市,走進工廠,成為新一代“自由”的打工者。中國從幾千年農業人口為主,進化到以城市人口為主,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說明中國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正在向信息社會邁進。如果說:農業生產力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那么工業生產力就是資本社會的經濟基礎,而信息生產力將是新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計劃社會的經濟基礎,是消滅三大差別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資產階級的歷史任務是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生產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當年,歐洲的資產階級通過圈地運動,工業開發,把農民趕出農村,使他們一無所有,資本驅使無產者制造了工業文明。中國的資產階級,包括中國共產黨內資本家都沒有能力在中國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因為它們是一群沒有脊梁骨的奴才,只能當帝國主義的買辦,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為皇家殼牌、埃克森美孚、沃爾瑪、雪佛龍、西門子、摩托羅拉、微軟、惠普、豐田、福特、摩根、三井、匯豐、大眾、家樂福,這些壟斷資本全心全意服務的二鬼子。國民黨的“四大家族”是這樣,共產黨內的“四大家族”還是這樣。農民階級被社會化生產力消滅了,資本制造出的無產階級正在壯大,新一代無產階級革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特色不是“和平發展”,而是各國人民和帝國主義走狗的斗爭越來越激烈,帝國主義之間的爭斗越來越激烈,帝國主義的全球化經濟危機越來越嚴重。“不是戰爭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戰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成功的歷史已經證明,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人民的斗爭繼續證明,今后的歷史還將證明,這才是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真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生產資料成為無產者,使社會財富越來越多的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讓絕大多數人貧困下去,這是資本積累的規律。不管資本的國際大都市多么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勝似“天上人間”,一次次經濟危機,一次次失業,一次次頻臨死亡的威脅,會教育無產者,只有消滅私有制和雇傭勞動,才能體面和尊嚴的生活,才能活的像一個人,而不是會說話的牛馬,高智能的機器,現代化的奴隸。人口城市化的發展證明,完成這個使命的階級,正在中國和全世界成長、壯大、成熟,他們的青春活力,越來越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同時又先腐朽下去的人心慌意亂。
下面是從網上摘編的一些人口城市化的相關報道。
城鎮人口首超農村人口,“80后”人口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事實將證明,這是兩件必將深遠影響中國社會的大事。人口發展的這些變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現在的問題就只剩下:我們如何迎接這一變化?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農業人口,他們是渴望融入城市的新型群體,他們有新的夢想,對城市有著全新的要求。新一代農民工,不會再有其父輩對土地的深沉情感,也不會再把“打工掙票子,回去蓋房子,娶妻生孩子”作為進城的唯一目標。盡管在他們身上,早被主流輿論打上了諸如“忍耐和包容性差”、“過度物質化”、“缺乏責任感”等標簽,但實際透出的另一種特征是:更關注未來,權利意識更強,更勇于表達自己的訴求。
這樣新型的流動人口不可阻擋地進入城市,對企業、城市乃至社會都堪稱挑戰。最近一些勞資糾紛中,這一點已清晰顯示出來,就城市和社會而言,不僅要消除阻隔“80后”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那些不公平的限制,也亟需在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方面有所變革。當前,城市管理者更強調的是居民對管理的服從,這就很讓人困惑:要建國際大都市,為什么不先著眼于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須知,在新一代流動人口這里,一味看重壓制效力,片面強調服從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1920年9月13日 美國的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并且芝加哥、紐約等其他城市的人口增長速度是農村人口增長速度的8.5%倍。 城市里住滿了不滿足于小鎮生活的年輕人。劇院、電影院及高薪工作都是他們家鄉所沒有的。新來的意大利、希臘和波蘭的移民,也都喜愛城市生活。 然而沒有預見的問題在增長,住房短缺,污水得不到處理,疾病泛濫,惡劣的住房條件,又助長了惡性犯罪事件的發生。
美國研究移民的學者曾經指出,第一代移民由于常拿遷出地更糟的境況作比較,因此容易滿足于現狀,哪怕其面對的是不公平的現實;第二代移民則不然,他們拿來作參照的,主要是遷入地居民的生活,社會不公正給他們的刺痛感遠超父輩。“80后”等新一代農民工很大程度上就具備第二代移民的心理特點。正由于刺痛感更深,他們的忍耐性確實不高,甚至可能會采取比較激烈的對抗。面對這種狀況,單純指責他們“忍耐和包容性差”是容易的,但沖突的引信卻不會因為這種指責而告拆除,那么社會何不少點指責,而努力多做一些工作呢?
“新一代農民工的轉變和轉型,孕育了未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無限可能。”隨著人口發展的變化,這一進程還會加速。
聯合國2007年6月27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30年內,非洲和亞洲的城市人口將比目前增加一倍;而2008年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城市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表的2007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稱: “在20世紀,世界城市人口增長飛速,從2.2億增長到28億。在未來幾十年內,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將呈現史無前例的增長。這種增長在非洲和亞洲尤其明顯,這兩個大洲的城市人口在2000年~2030年間將翻一番。”增長17億,超過了中國和美國的人口總和。
報告稱,2000年~2030年間,亞洲城市人口將從13億增長到26.4億;非洲城市人口將從2.94 億增長到7.42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城市人口將從3.94億增加到6.09 億。
報告稱,2008年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分水嶺,在這一年,世界人口的天平將首次從農村傾向城市;在全球67億人口中,將有超過一半生活在城市里。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將增長到50億,占到全世界人口總數的60%。
雖然世界城市人口在2008年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但很多新的城市人口將生活在貧困之中,住在貧民窟里,現在,全世界城市貧民窟居民的人數將近10億,占到城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超過90%的城市貧民都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南亞,接下來分別是東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
報告稱,多數城市貧困人口年齡低于25歲。 對此,人口統計學家、聯合國報告作者之一的喬治·馬丁說:“城市化正在震撼人們的思想,并使人們容易受到新的影響。這是一種歷史現象。”
報告警告說,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窮人有權在城市立足。在工業革命時代,沒有城市化,任何國家都無法獲得經濟增長。 “試圖通過阻止人口流動來控制城市擴張毫無意義。”馬丁說:“這種做法收不到效果。我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還能夠作出可以讓城市持續發展的決策。如果我們未能作出正確決策,結果將是一片混亂。” 報告認為,“這種做法已經導致窮人的住房嚴重不足,貧民窟增加。”報告說:“這種做法還限制了城市窮人改善其生活以及為其社區作出貢獻的機會。”
2007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還提出,中國目前正處于城市擴張的高峰期,每年有大約18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種人口轉移帶來諸多環境和社會問題,但為中國城市增長的貢獻卻比任何其他發展中國家都大。
報告指出:中國現在是世界制造業中心,全國有660多個城市。中國幾乎所有的工廠都位于城市或在城市附近。用不了10年時間,中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即大約8.7億人將成為城市居民;屆時將有83個人口在750萬以上的城市,不過,其中僅有6個城市能為500萬以上的居民提供住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