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資派和不法富翁的誣貧二重唱
張鳳耀
扶貧,已是我國持續多年的一項全國性措施。它也是執政為民,追求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項國策,又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
全國兩極分化冠軍廣東省,目前正在大力宣傳扶貧。因富裕大省廣東實際貧困率達到6.14%(此數是根據3409個貧困村中的貧困人口數與全省人數的百分比,但除3409個貧困村以外,還有大量貧困人口,所以實際貧困率會遠高于6.14%),比全國4.6%的貧困率高出33.5%。這令現任省委書記汪洋著急,并說這“是廣東之恥”、“先富地區之恥”,動員全省加大扶貧力度。力爭三年內,把現居絕對貧困線下的數百萬人,人均年收入,由1500元以下,提高到2500元。
在汪洋書記發出動員令后,我們卻聽到一些官員和富翁發出的“‘愚’‘懶’致窮”說。他們說,貧窮是因人員素質差;更有人明確說,所以會貧窮,是因為“愚”和“懶”。意思是,貧窮者活該,誰叫他們又懶又愚。對貧困者沒有任何同情心,更不要說付出愛心。對上述說法,從淺層看,似乎有些道理。人員素質差、“愚”,自然缺乏創新力,更難說能有什么發展。人懶,就會坐吃山空,窮的富不了,富的也會被吃窮。不過這種說法,對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家庭,能說得過去。但對一個人群,如一個村,一個鎮,甚至一個縣,就很難說得通。任何一個人群,不可能其中個個人都是同一水準,總會有好、中、差,或上、中、下之分。毛澤東主席還曾說: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所以,要說整個人群都是或差、或下、或右,這似乎不可能。本人還曾有過一次親身經歷,恰恰證明了“‘愚’‘懶’致窮”說的不正確,難成立。
好多年前,本人參加過一次所謂“解剖麻雀”工作組。組長是一位副廳級干部,組員是來自多個機關的專業干部。所謂“解剖麻雀”,實際是作典型調查。我們解剖的麻雀,是廣東省乳源縣大橋公社(現叫大橋鎮,貧困鎮)。解剖目的是,為發展山區經濟制訂政策提供參考依據。為了深入了解情況,我們與農民三同。每個星期天,全體組員到公社集中,交流情況(后來知道,這一天也是為了給我們填飽肚子)。到農家后,第一印象是,農民又窮又懶。說是窮,窮得難以想象,沒有親身經歷,絕對想象不到。不要說沒有飯吃,連稀粥都喝不上。后來我們摸清,一個大隊,人平一年只有120多斤稻谷(含雜糧折算),加上政府返銷糧,也不足200斤。返銷糧,是要用現金買的,而農民沒有錢買,還得靠政府發放救濟金,才能去買。我第一天跟三同戶去參加勞動,是種番薯,種時學他們的樣子,把埋于泥下部分的葉子摘下來帶回三同戶家,誰知煮熟后,不是喂豬,而是全家人(包括我)的晚餐。當天的早餐是很稀的玉米糊。說他們懶,當時正是春耕大忙季節,但也是上午9點多才出工,下午3、4點就收工(中午沒有午餐吃),一天只在田間勞動幾個小時。是什么原因,農民們會如此又窮又懶?我們就以此為出發點展開調查。(工作組剛到大橋,組長就對我們說:這里的人不搞社會主義,也不搞資本主義,到底搞什么主義,你們好好調查調查。)我們看到,當地農民住的基本都是磚瓦房,雖然很破舊;而泥坯房、茅草房少見。這與別的貧困地區有明顯差異。據當地農民反映,解放后,他們一直有飯吃。有磚瓦房住,有飯吃,對五、六十年代我國農民來說,算過得去,不算窮。那末,后來是怎么變窮的呢?據了解,當地本是原始林區,生態平衡,環境很好。附近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國營林場。地方政府決定,由林場合并附近農村,叫“場隊合并”。合并后,林場開始砍伐原屬農民的林木,沒有多少年,山林幾乎砍光。此后不久,地方政府又決定讓場隊分開。分開后的農村,由于林木砍光,良好生態環境被破壞,水土開始流失,農業生產條件漸趨惡化,農業用水越來越少,終于導致單產下降,有些可耕地被迫撂荒(無水),境況一年不如一年。原先豐衣足食的農民,終成窮困潦倒,窮得叮當響,難以度日。農民們被地方政府折騰得窮困潦倒后,地方干部們再也沒有去幫過他們。如果當時地方政府和干部肯出力幫農民,譬如及時組織植樹造林,被破壞的生態是可以得到恢復的。實際上,他們撒手不管,沒有絲毫群眾觀念,還倒打一耙,向我們介紹說,當地農民很懶。意思是,因為農民懶,而導致貧窮。所以,是地方政府政策失誤,行為失當,再加干部群眾觀念淡薄,責任性不強,把農民折騰得窮了?! ?/p>
至于“懶”,很明顯,是由窮引起。當時當地農民,不知已經有多少月、多少年,沒有吃飽過肚子。長期吃不飽肚子,體能、體力消耗得不到補償,怎么還能支持得住高強度、長時間的田間農業勞動?所以,每天田間勞動時間不長,只幾小時,看上去,確實像“懶”。其實,不管是誰,在那樣的條件下,都會變成“懶”。說句公平話,當地農民在如此惡劣條件下,還能堅持生產勞動,只能說明他們有很強的意志力和毅力,決不是懶。說他們“懶”,是不負責任,不公平的。應該說,懶的不是農民,是不肯承認錯誤(政策失誤,行為失當),不愿意幫農民恢復生態,解決問題的干部?! ?/p>
至于“愚”,不知說的人這個“愚”,指的是什么?是指文化水平,知識水準,或智商高低?如果是指文化水平或知識水準,那確實“愚”。廣東貧困人群中,48.5%是文盲。文盲,當然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你說“愚”不“愚”?而大量的文盲,是因為太貧窮,沒有條件上學而又被教育行政部門遺忘所造成。所以根子在窮。因窮,無錢上學,讀不起書,失去一切受教育的機會 ,從而文化水平低,知識水準差,看起來似“愚”。如果這個“愚”,是指智商低。那末說貧困人群“愚”,似乎沒有什么根據。由誰去測定過貧困人群的智商?智商與文化水平不是一碼事。即使是文盲,智商也不一定低。既然沒有測定,而又隨意說窮人智商低,這應該說,是某些有點文化的富人、官員,為了掩蓋自身發或富的不義(貪污、受賄、詐騙、掠奪、剝削,等等),而強加于貧窮者頭上的不實之詞,是對貧窮者的誣蔑、蔑視?! ?/p>
由上可知,“愚”“懶”致窮說,站不住腳,是對貧困者的誣蔑;最大可能是,立論者(走資派和不法富翁)為了掩蓋自己的不義,而所施的巫術。用心惡毒?!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