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趙查理,轉自華聲在線
23日,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縣委書記熊良宵割腕自殺被送入醫院搶救。此前,紅安縣委宣傳部官員稱縣委書記自殺系謠言,熊良宵是開會途中因意外交通事故入院治療;廣西河池市公安局23日晚間透露,在辦公室中槍身亡的禁毒大隊長蔡佳兵系自殺死亡,原因為網絡賭球欠債;據當地公安部門消息稱,民航局長劉亞軍是在廣深高速鐵路線的廣州東至石牌間K11+600米處側,與行駛列車相撞死亡。當地公安部門正對其死因展開進一步調查。
官員死亡,相關部門第一時間給出的說法基本上都是自殺,而且都是出于個人的原因,此外部門再也不給出額外的信息供公眾解讀。相關部門的欲說還羞,就給了公眾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官員“自殺”的機會,尤其是兩個地方——是不是自殺以及是不是因為個人原因。相關部門掌握的信息和公眾知曉的情況極不對稱,所以關于官員死亡在網絡上和現實中出現了五花八門各種版本的說法。
官員死亡,有兩個原因,一是確實活不下去了,二是“自殺”比活下去更有好處。相關部門有意或者無意不透露詳細信息的行為,只讓公眾明白了官員有可能是活不下去了,而無法排除后者,也就是用“自殺”換取更多的好處。選不過關部門的慎言客觀上已經造成了捂蓋子的后果,直接阻礙了真實信息向公眾流通的渠道。這時,必然會有別的甚至虛假的信息來填補公眾對真相的渴望,而這種渴望一般會會引向后者,即丟車保帥。
盡管公眾沒有證據推翻相關部門給出的結論,但此類信息流傳則必然會極大削弱相關部門給出的“真相”的可信度。當相關部門給出的結論已經不被當成真相,當相關部門給出的信息遠不如流言更有公信力,當公眾潛意識里認為官場上再無好人,種種猜測的邏輯已經遠遠不是相關部門與公眾雙方信息不對稱那么簡單了。這個時候,應該警醒的不是傳、聽、信謠言的公眾,而是相關部門。
在沒有足夠信息源的情況下,公眾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官員死亡事件,并且這種解讀很多時候還是負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相關部門可以拿出某一例官員自殺的真相來苛責公眾的捕風捉影,但是公眾如此思維背后的邏輯卻是無法根除的,因為公眾的邏輯其實都是被動的,是對相關部門乃至整個官場及其行為的自發反應,這種反應的根源在于相關部門乃至整個官場留給公眾什么樣的社會形象。上梁不正,下梁則歪,公眾邏輯也是如此。
此種由官場引發的關于官員自殺的公眾解讀邏輯,其實就像相關部門的一面鏡子,能照出大公無私,也能照出丑陋邪惡。有的相關部門照了鏡子,會回過頭去大力整頓,有的則會避而不見,有的甚至要想方設法把這面鏡子打破。掌握著信息的相關部門跳出來責備公眾誤讀甚至謠傳的例子不在少數,但破除此種公眾解讀邏輯的怪圈,誰能靜下心來找一找自身根源呢?官員“自殺”,蓋棺難定論,真的不怨公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