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騰飛 正義永不忘
——從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升天說開去
蔡金安
2012年6月16日37分,當筆者看到托舉著神舟九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點火升空后,載著3名宇航員的神九飛船逐步與火箭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在太空翱翔時,頓時有一種心花怒放的感覺。科技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人類認識宇宙、開發宇宙的步伐已越來越大。如今的科技已如日中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正在高高地飛翔。
在距離地球約300多公里的近圓軌道,我國自主研制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孤獨”地飛行了200多天,等待與神舟九號飛船“相吻”,迎來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多日來全國人民翹首以盼的神舟九號飛船終于成功發射,正在追趕遠在1萬公里之外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兩天內,神舟九號飛船將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
飛船載人升天,并與遠在上萬公里之外的飛行器對接,其神奇之舉真是令人驚嘆啊!
據悉,預計從17日凌晨起,飛控中心將對飛船實施5次變軌控制,完成抬高近地點、修正軌道面偏差、抬高遠地點、軌道圓化和組合修正,控制神舟九號飛船到達距離天宮一號后下方約52公里處,在18日約11點左右,飛船轉入自主控制飛行,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飛控工作貫穿整個任務始終,并處于最前沿、最緊要的位置。當火箭托舉神舟九號升空約10分鐘后,從神九精確入軌到正常飛控模式建立,從5次遠距離導引到自動交會對接,從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到手控交會對接,從神舟九號飛船撤離到安全返回著陸場,地面向飛行器發出的每一條指令,注入的每一組數據,關鍵時刻的每一項操作,都將由北京中心周密計劃、精心組織、準確實施。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高10.4米、重8.5噸,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艙體的最大直徑達3.35米。與之前的載人航天器相比,“天宮一號”為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大大拓展,達15立方米,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本次任務,神九將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天宮將首次迎接航天員入駐。這次與以往不同,他們要在軌工作、生活長達13天之久。神九和天宮進入組合體運行階段后,三名航天員將按北京時間休息和工作。在端午節,他們還能吃上中國傳統的八寶飯。17號早餐吃干燒杏鮑菇。穿的是專門用來防止航天員肌肉萎縮的抗失重的“企鵝服”。
為保證航天員的娛樂,“天宮一號”組合體里還專門給航天員提供了用來娛樂的筆記本電腦,航天員在工作之余、在睡覺之前,可以用筆記本電腦來上上網、發發微博、看看CD大片,播放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和音樂,或者進行其他的娛樂活動。航天員攜帶了音樂、文學書籍、圖片、視頻等四大類電子文件進入太空。
千百年來,人類在科技之路上歷盡艱辛,取得了許多嘆為觀止的成果:從電燈電話到電視電腦,從細微離子到浩淼宇宙,相機、攝像機、手機……,一項項新的科研成果帶給人們的是巨大的驚喜。科技已與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水乳交融,其成果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當今不少科技成果,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如電腦、宇宙飛船等,當常人看到它們展示在眼前時,只是驚嘆于它們的奧妙神奇。以前被稱為神話的“嫦娥奔月”、“孫悟空日行萬里”,現在都變成了現實,這也使“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這句話常常得到驗證。
科技無止境,追求科技創新的精神永恒,人們需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必須努力再努力。
不過,有一點我們必須看到:科技在用來推動發展生產、便利人民生活方面確實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被人用在了制造殺人武器、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上,如發明、制造核武器、化學武器、毒品等。雖然這些有害的科技產品有其產生的社會原因,但它們終究是與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水火不容的,必須大力遏止。
只有當科技真正成為人民發展生產、便利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成為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殺手時,科技才算走上了正途。我們一定要為此大力呼吁。
如今,神九飛船正在太空追趕天宮一號,即將在兩天內與之完成浪漫的一“吻”后實現對接。筆者衷心預祝二者對接成功,也祝人類在致力于發展生產和便利生活的科技之路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2012年6月17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