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2025年3月28日,《中國正在說》播出了一期主題是《社會主義的大學之道》的節目,引起了廣泛關注。主講嘉賓是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館長徐俊忠教授。徐教授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哲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還曾掛職廣東東源縣委副書記,參與基層治理實踐,因此,他特別看重“要將論文寫作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對教育改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此次節目中他就講到,高等教育應服務國家戰略,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才,學科建設需呼應國家戰略需求,從“學科性學術”轉向“問題性學術”等理念,強調學術研究應扎根中國實踐,直面重大現實問題。在回顧百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時,他用翔實的數據論述了民國教育的落后是全面的、系統的,所謂的輝煌是假象而已。民國的高等教育被美化了,所謂民國大師頻出,真相是由于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開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用武之地,從而成就了他們的事業。本文為節選徐俊忠教授在《中國正在說》節目演講的部分內容,經授權,特此發布,以饗讀者。
從真實數據看民國的高等教育
我想,從開始辦大學一直走到新中國、一直走到今天,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巨大的飛躍。大家知道,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中國來說實際上是個外來的東西。它開始于什么時候?應該說是在我們中華民族面臨著危機,因此需要圖存圖強這個過程當中發生的。
那么在這個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地取得進展,我們也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但是在什么時候高等教育發展的成績最為輝煌?有人說民國,我說錯了,不對。我跟大家來回憶一下,我們大學發展所走過的路。在1932年,全國所有的大學就是59所,總共的學生有多少?也就是3萬多人。規模很小,不足以支撐整個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而這些大學當中,存在著兩個嚴重的不平衡: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專業的嚴重不平衡,就是重文輕實。本來當時產業發展不足,按理來說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你的教育應該是實科發展更為突出一些,但是不是,當時大量的是文科學,這實際上是人才培養跟社會需求嚴重錯位的結果。
另外一個問題,當時的中國大學教育過分西化。教材大部分來自于西洋,老師講課舉的例子,大部分來自于西洋,那就教育跟國情,跟中國的實際嚴重脫離。在今天,這個問題有沒有借鑒意義?我以為是有的。
大家也知道,近代中國國難不斷,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的發展確實不容易。一直到1947年,當時在校的大學生154612人,而這個總數當中,工科的學生有多少?27555人。理科生多少?9929人。醫科學生有多少?11849人。實科學生,也就是理工農醫類的加起來總共也就59480人,靠這樣的一個規模、這樣的一個學生結構,何以能夠支撐起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騰飛?基本不可能。
所以我想我今天在這里,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誰說民國的教育那么輝煌,請他看看歷史的基本的事實。
中國高等教育的騰飛得益于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大潮
進入新中國以后,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有幾個變化。
第一,努力地探索辦好人民教育。新中國當時很多的大學,包括我所在的中山大學非常旗幟鮮明地打出口號,我們就是要辦一個人民新中大,叫作人民中大。那么這個人民中大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人民教育怎么來實施?那么當時國家非常重要的舉措是什么?就是公立大學免學費,而且發人民助學金。而這個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實施,就使得許多家庭貧寒的年輕人和許多原來參加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人,有機會進入大學學習。由此,大學當中的工農子弟的比例大幅提升,這是第一。
第二,因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尤其是工業化發展的要求,不斷地擴大大學的招生規模。大家知道1952年,全國高校第一次統一考試,高考,建立統一的高考制度,這一年我們全國的高中畢業生有多少人?滿打滿算就是三萬七千多人。但是那年為了國家的現代化事業發展,我們必須培養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因此怎么辦?我們從部隊、從機關,抽調大量的干部進行補習。我們還選中了一批優秀的小學教師,進入高等師范院校學習,所以那年實際上大學的招生招到七萬九千多人。
人民教育的實施、招生規模的擴大,迅速地給新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大量人才。1953年,教育事業正式納入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教育與國家的發展同頻共振。根據工業化的實際需要,全國高等院校啟動院系大調整,改變了中國大學長期以來重文輕實的狀況,到1965年,理工農林醫學生占比已達到74.6%。此階段累計培養出的5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有力支撐了工業化建設和“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其間形成的“教學與生產結合”理念、思想政治育人傳統,“半工半讀”“開門辦學”等制度創新,至今仍有借鑒價值。我認為,前后“兩個30年”的教育探索不能互相否定,高等教育,應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唯有如此,才能獲得發展的強大動力。
前30年教育發展的過程當中,有些人可能看到的是過多的折騰,看不到里面所包含的探索的性質。所以產生了一些片面的,不一定很準確的一種理解,因此“洗腳水跟嬰兒一塊倒掉了”。
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高考制度恢復,高校毛入學率、辦學規模都有顯著提升。“雙一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若干高校和學科已逐步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方陣加速形成,整體提升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但發展不均衡、創新力不足、評價體系功利化等問題依然突出。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完成了從精英化到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從1949年到2023年,中國高校數量增長14倍多,在校生數量增長406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0.26%增長到60.2%。這些數據,就是鐵一般的事實,說明中國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騰飛的。
不是民國善于培養大師,是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就了他們
網絡上又有一種聲音,說一百年前是一個大師頻出、人才輩出的時代,有所謂的“黃金十年”,而現在很少有能夠震驚學界的大師。
民國的教育被美化了,民國的高等教育真的被美化了!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制度里面,對老師里面非常不友好的一個做法,基本上是一年一聘,還有兩年一聘的。少數所謂的大師,或者少數所謂的部聘的教授之外,那就是四十幾個,部聘教授就四十幾個,廣大的知識分子,基本上工資沒辦法按月足月發放的。這個學校不給我發薪,我一家窮得揭不開鍋了,我怎么辦呢?為此很多老師不得不到處兼課、到處兼職,這樣一來就影響了老師的專業進修,專業水準的提高。所以我說民國的教育是被美化了。
再回過頭看我們當時的所謂的大師,我們不否定這些大師的偉大的貢獻,但是,大家看,多數的都是文史大師。為什么當時難以產出科技大師?不是那時候人笨,實際是社會發展沒有達到高度和要求。有人說西南聯大培養了一大批院士,我說,話可能應該轉過來這么說:由于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的開啟,為我們的一幫學者提供了一個用武之地,從而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所以我覺得很多的歷史,可能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去理解它。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記住,什么東西是高等教育發展最強大的推動力?唯有實踐,唯有千百萬人的實踐,唯有像我們國家正在全面展開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的事業,這種偉大事業的需求,就是我們最大的推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