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針對有高校中青年教師英年早逝的情況,有人在網上發文說,哪個行業都有英年早逝的現象,高校的某些人單把高校中青年教師英年早逝的事情拿出來說,未免有點太過矯情。這話怎么說呢? 估計大多數人看到這樣的評論,會感覺到這樣的說法不太厚道。畢竟,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具體情況,高校的老師們當然更了解高校了,所以不讓他們說高校里發生的事情,讓他們說高校以外發生的事情,應該不太現實吧?
英年早逝,確實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如果究其原因,可能會有很多種情況。比如,如果我們認為這些英年早逝的情況是因為所謂“過勞死”所造成的,恐怕還是要仔細分析。一般不太了解高校情況的人們,都會覺得高校的教師們工作比較輕松,他們不像中小學的教師那樣,天天都要在教室里上課。而且就算他們做研究,寫論文,時間也要相對自由一些,沒有人像工廠里的嚴格管理那樣,用什么硬性的措施在監督著他們。當然,高校的教師們并不這樣來看。他們感覺他們的負擔確實相當地重。要講課,是要完成一定課時量的,課時量沒有完成,會影響教師們的收入。另外,還要做研究,做課題,寫論文,這幾項有如果一項做得不那么突出,就不能被評上高級職稱,特別是最難評的正高職。而有的學校,采取所謂“非升即走”的辦法,給教師們施加很大的壓力,這都會導致教師們不得不增加工作量,不得不在工作上廢寢忘食,不得不經常熬夜拉晚,損害了自己的健康。這種所謂“非升即走”是非常反人道的做法,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對付工人階級的做法。
我認為,高校里那種所謂“非升即走”的做法是有著很大問題的,它更像是一種在高校中的“泰羅制”,與美國早年間在企業中實行的所謂的工時嚴格管理的做法十分相似。如果我們的高校,能夠提供更多的教授以及副教授的位置,這就是說,只要能夠努力工作,而且能夠達標的情況下,都能正常升職晉級,那么就不會給教師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現在的情況則是,被評上副教授的難度還不是那么特別地高,但要升上教授,幾乎就非常困難。因為高校里能給出的正教授的位置非常有限。一個教授的位置,差不多有十個或者更多的副教授在爭。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副教授就是再努力,也未必能登上教授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你讓人家非升即走,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嗎?
所以,要么高校提供足夠多的高級職稱的位置,讓教師們都能看到希望;要么高校就不要逼著教師們非升即走。只要教師們完成了基本的工作量,那么他們的工作就應該算是基本合格,或者基本達標。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就沒有任何理由把教師們趕走。
高校中造成的英年早逝現象也是復雜的、多種原因的。有的人是因為過于勞累,也有的人是因為身體方面的原因,健康情況一直不是太理想。也有不少人不喜歡鍛煉,沒有培養出鍛煉身體的好習慣。還有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吧,總要參加這個那個的聚會,凡聚會必飲酒。有的人即使不參加聚會,也要在家里小酌一杯。還有的人煙酒一樣都不能少。他們的工作未必有多么繁忙和勞累,單就這幾樣不良習慣,也足以能要了人命的。
另外,我們高校中的有些教師,確實也比較爭強好勝,總希望自己比別人要強,要出色,要優秀。這樣的心理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畢竟,自己力爭上游,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凡事還是要量力而行。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僅要注意鍛煉身體,也要注意保養身體。工作起來要有勞有逸、有張有弛。古人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對我們在高校工作的中青年教師來說,張弛有道,確實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想得到更高的職級,也是有多種因素的。有很多情況下,不是你努力,你玩命就能達到目的。你在研究中能否有所創新,有所重大的發現或者發明,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在某個低水平中重復,那你就是再累,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我們應該承認,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遇到有創新發現的機遇。我們平時需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后成果并不一定由你來摘取,很可能是在你后面的人站在你的肩膀之上而摘下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不要急于把還沒有成熟的果實摘下來。果子在應該成熟的時候一定會成熟,我們如果硬摘,就有可能適得其反。
再有,在工作中,對自己身體的關注尤為重要。在我們工作感覺到疲倦時,該休息就一定要休息。這時的休息對于你后續的工作只有好處,而不會有傷害。如果我們堅持不休息,堅持在疲勞中繼續忍受疲勞,那么這對我們的身體肯定是非常有害的。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想一口吃成大胖子,除了讓你自己的腸胃難于接受之外,什么好處也得不到。很多年輕的教師,總覺得自己很年輕,忍受一下這種疲勞應該算不了什么。就算是熬夜也問題不大。這種觀念非常錯誤。熬夜從來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如果能不熬夜就一定不要去熬夜。必要的休息不僅對身體有益,而且對于在工作中的思考也同樣很有利。
至于煙酒之類,能戒還是要戒掉。特別是煙,長年積累下來,對于呼吸道和身體上的其他器官,同樣都是有弊無利。很多年輕一些的人們,總是對此不在意。他們認為,我都抽了這么多年的煙了,從來也沒有感覺不適,將來再多抽幾年還能有什么關系? 對此必須要告訴他們,這其中的關系非同小可,問題大了去了。
對于所謂科研、做課題等方面的工作,也都需要勞逸結合,適可而止。什么事一想要趕緊做完,趕緊出成果,那最后的結果未必都符合人們的期望。這種事也是要等待某種機遇的。一直拼命努力往前趕,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就得不到。如果能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讓自己反復琢磨,讓自己反復思考,不急于求成,那么完全有可能在不經意的時候,靈感來了,就會讓你得到一個突如其來的意想不到的結果。凡事都是欲速則不達。即使我們可能最后沒有看到期望中的成果,可能我們就只停留在副教授的位置上,那又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大礙? 只不過是聽著似乎不那么顯赫,在工資收入上或者會略低一些,但絕對不會影響我們最基本的生活質量。只要身體好,只要健康在,人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還能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為掙這個正高級的職稱,把健康搭進去,是不是非常不值? 心如止水,踏實平和,這不比那些急里忙慌地玩了命地往前趕,最終卻一頭撞到南墻上,真的把命搭進去要好得多嗎?
有的同志,擔負著國家重大的課題。他們是非常好的同志,對工作極端負責。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同志就有可能拼死拼活地玩命工作。這種精神確實可嘉,但這樣的狀態是無法持久的。一天不睡覺,第二天就沒有精神工作了。沒有精神工作,腦子就轉不動了,想要創新,過度的疲倦就會壓抑靈感,自己的身體也沒有足夠的能量了。如果長期這么傻干,于公于私都很不利。所以,干什么事還是要勞逸結合,弛張有度,這才是最好地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
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你一旦英年早逝,家里的妻子能指望誰? 家里的孩子又能指望誰? 你這一走,這個家不說完全垮了,至少也算是塌了大半個天了,基本就算是毀了。把身體搞垮了,至少是對家人完全地和極端地不負責任。這樣做值得嗎? 孰輕孰重,難道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嗎? 很多人在這個方面總是想不開。這不是別的,就是一個字,太傻了。
工作中需要遵循辯證法,生活中同樣也需要遵循辯證法。按說,高校的中青年教師們要理解這其中的道理應該不是什么難事。只是人們心里知道是一回事,在實踐中是否愿意實行又是另一回事。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老師們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這才是最可寶貴的財富。什么職稱、名氣之類,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把它們都扔到一邊去也絲毫沒有損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