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鬧的沸沸揚揚的“百度副總裁女兒開盒孕婦事件”,總算等來了百度的通報。
百度主要通報了三點調查結果。第一,百度副總裁謝廣軍沒有調取百度用戶個人數據的權限,第二,所謂副總裁女兒承認“家長給的”,其實給的是紅包,而不是數據。第三,開盒數據并不是來自百度,而是主要來自境外軟件。
這個事情的背后,埋著一個巨大的問號,為什么開盒別人會如此容易?因為在我們看不見的陰暗面,有一條隱秘且門檻非常低的——
開盒產業鏈。
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叫開盒。
為了便于理解,你可以將“開盒”,視為“人肉搜索”的升級版,本質上都是在網上曝光你的真實身份。
在互聯網的上古時代,所有人都是匿名的。
那時候有一句話叫: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但是隨著博客、QQ空間的問世,大家在發布動態和曬照片的時候,也往往會暴露出一些個人信息,如果有心人把這些信息進行整理拼湊,那就能基本還原出這個人的真實情況。
這就是人肉搜索。
比如早期的網紅芙蓉姐姐、毒藥等,都遭遇過人肉搜索和網上曝光。
在“人人參與”的加持下,人肉搜索的效率非常高,比如當年著名的“貓撲虐貓女”事件,從其虐貓到網友扒出其真實身份,只用了6天時間,比警方的速度都快。
從此,互聯網匿名時代徹底結束了。
其實一開始,“人肉搜索”,還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輿論監督”,在揭露惡人、打擊犯罪等行為時,往往能起到很大作用。
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中,不可能人人都能真正保持冷靜和超然的道德感,網絡暴力也就應運而生。
還好,人肉搜索是有門檻的,需要很多人參與,甚至采取線下蹲點、跟蹤來獲取信息。所以,雖然人肉搜索的負面作用巨大,但它就像“核武器”一樣,不會被輕易使用。
而“開盒”的誕生,徹底把這個門檻削平了,把需要很多人參與的人肉搜索,變成了一對一的“開盒服務”,這樣就相當于人人都可以有核武器,人人都可以用核武器。
發展到現在,“開盒”已經發展出了一條上中下游齊備的完整產業鏈。
產業鏈上游,也就是數據泄露,以“社會工程學工作者”和內鬼為主。
啥叫社會工程學工作者?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社會工程學。
社會工程學(Social Engineering)這個詞,在2002 年由傳奇黑客米特尼克提出,其核心觀點可以理解為:當無法利用技術的弱點解決對方時,就用人性的弱點解決對方。
你可以把“社會工程學工作者”理解為黑客,而且是那種心思比較活泛的黑客,種種手段讓人防不勝防,他們往往會利用人的弱點如人的本能反應、好奇心、信任、貪便宜等弱點進行攻擊,你就算技術防護做得再好,也很難保證百分百安全。
這樣一來,黑客就可以輕松攻破很多數據庫,然后把數據庫打包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上,行話叫“脫庫”。
在早期,這種脫庫行為還都是單打獨斗,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團隊作戰,而脫庫目標的選擇,主要是兩種:
自發式和定制化。
自發式,主要是黑客看哪個數據庫價值大,就主動去攻擊爆破,然后脫庫。
但問題在于,脫下來的庫未必有人愿意要,可能白費工夫。二是買家也擔心,庫買來了,黑客又低價賣給別人。
所以現在,又出現了定制化脫庫,一般都是客戶想要哪個網站的數據,然后找黑客去脫庫,黑客脫庫后拿到傭金。
比如,某個互聯網公司想拿天使輪,但客戶不夠啊!于是就找來黑客,去脫某個友商的庫,拿到數據后做個虛假運營,就可以輕松騙來投資。
按照規矩,黑客拿到數據后,交給上家拿到傭金,是不能把數據二次出售的。
但問題在于,數據也是錢啊!黑客會選擇用這個數據庫進行利益最大化操作,這就是傳說中的——
撞庫。
撞庫原理也很簡單,主要是利用很多人“一碼走天下”的懶惰心理。
假設,你在A網站注冊ID是“張三”,在B網站注冊ID也是“張三”,那么只要黑客拿到了你在A平臺的賬號和密碼,去嘗試登陸B網站,如果你倆網站的密碼是一樣的,黑客就能“撞”進B網站。
當然,黑客可不是一個一個去試,而是擁有自己的數據庫匹配登錄技術以及打碼機制,進行批量撞庫。
只要成功撞進去,那么你在B網站擁有的一些金幣啊、預存款啊、網游裝備啊,那么就能輕易被轉移走。
這種操作,行話叫“洗庫”。
有時候,黑客撞成功一個網站后,會拿著撞成功的用戶ID和密碼(說明這個人懶,喜歡所有網站一個密碼)把所有大的電商、網游等等網站都撞了,這就是撞庫—洗庫—再撞庫。
當然,數據泄露的元兇,不僅有黑客,也有內鬼。
二
中國20年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造就了無數分散的、無人統計、難以監管的龐大數據系統,大的有大互聯網企業、快遞平臺,中的有一些大醫院、大學,小的有一些培訓機構、物業公司,甚至哪怕一個小小的快遞員,手中都能擁有幾千人的數據。
大的互聯網企業在數據安全方面,相對來說比較重視,數據管理流程也比較正規。可是一些小機構,基本談不上什么數據管理意識。
無論是物業保安還是訂票人員,無論是培訓老師還是快遞員,都有機會接觸到詳細個人信息,一旦他們監守自盜,后果不堪設想。
在境外網絡群組中,隨便留意一下就能看到一些招募“長期合作”的“相關專業人士”的廣告,話術一般都是“日入過萬”“快速變現”,誘惑一些掌握關鍵數據的人員加入,還一對一指導對方如何規避風險。
結果,總有一些人抵擋不住誘惑,成為內鬼,為一點蠅頭小利,而把數據賣給黑客。
現在知道為啥你剛訂了機票,就接到取消航班的詐騙電話;你剛生完孩子,就有人打你電話推薦臍帶血;你孩子剛剛上學,就有人推銷課外班了吧?
這顯然都是內鬼在作怪。
這些數據,零零總總都會匯總到黑客那里,由黑客進行販賣乃至撞庫、洗庫的操作。
等把市面上能洗的庫都洗得差不多了,黑客也會繼續把數據庫榨干最后一點價值,將其賣給社工庫。
社工庫,是開盒產業鏈的中游,以“庫主”為主,這個群體可就比黑客群體大多了。
在黑客圈子里,自己搜集或者竊取的網絡數據,一般都會放到暗網去售賣,而很多信息一直到黑客掛出來,數據管理方才知道泄露了。
2019年11月,淘寶遭遇數據爬取并盜走大量用戶數據,超過11億8千多萬條用戶信息泄露。
2020年,標題為“新浪微博5.38億條用戶信息”的數據包在暗網出售,號稱包括用戶ID、賬號發布的微博數、粉絲數、關注數、性別、地理位置等,隨后工信部約談了新浪微博相關負責人。
2022年,《環球時報》披露,上海某科技公司因數據庫存在未授權訪問漏洞,造成部分數據泄漏被傳輸到境外(圈內的應該都知道是哪個事件了)。
2024年,《每日經濟新聞》刊發《知名企業家個人信息遭大規模泄露,涉蜜雪冰城、榮盛、森馬、蔚來等,平均約2分錢一條!賣家稱數據上億》,連很多大老板的手機號都曝光了!
以上還只是曝光出來的,沒曝光出來的有多少?細思極恐了。
這些被掛上暗網的數據庫,絕大部分都會被一些社工庫的“庫主”買走。
“庫主”要這些數據庫干啥呢?很簡單,豐富自己的社工庫。
要知道,黑客獲取的數據,雖然信息量大,但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單一。
比如黑客攻破了某個醫院的數據庫,拿到的無非也就是姓名、病歷、手機號、身份證號。
所以,單一數據庫,是無法知道某個人確切信息的。
但是請注意,這些數據里面,大都包括一個共同數據——手機號。
在這個手機號已經實名的時代,大家換手機號已經不像20年前那么頻繁,一個手機號用一輩子太正常了。
但問題在于,這樣一來,就相當于給各個獨立的數據庫之間,形成了一把能夠把數據關聯起來的“鑰匙”。
黑客可以通過手機號這把鑰匙,拼湊出一個人完整的社會數據,包括QQ號、微信號、身份證號、家庭住址乃至哪里畢業、看過什么病、婚姻情況等等。
這樣一個拼湊完成的數據庫,就是社工庫,在社工庫里,任何人都是絕對透明的。
什么叫“大數據時代無隱私”?這就叫。
當然,社工庫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今天補充一點醫院數據,明天補充一點旅游網站數據,后天補充一點訂票網站數據,這也就是庫主不斷要買新數據的原因。
曾經有社工庫在招攬客戶的時候自曝,自己的綜合數據量有150億條以上,還有的社工庫則自曝總數據450G,人口數據有8億條以上。
等“庫主”的社工庫建好,就能搖身一變,成為開盒產業鏈的信息服務商。當然,庫主這一行門檻并不高,所以很多人都可以參與,這也導致“庫主”多如牛毛。區別,無非也就是誰的數據庫信息全一些,誰的不太全罷了。
從社工庫這個中游再往下捋,就是開盒產業鏈的下游——售賣。
說個冷知識,社工庫的主要服務對象,其實并不是開盒產業,而是電詐產業。
相比零零散散的開盒業務,社工庫的庫主更喜歡電詐的“盤主”和“金主”們,他們財大氣粗,一口氣就是買幾百萬乃至幾千萬條數據,賺錢容易多了。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接到電詐電話,對方都能準確報出我們的姓名、身份證號,甚至網購訂單、機票訂單甚至還有看病信息?這背后的源頭,就是社工庫。
至于開盒嘛,“庫主”才懶得一個一個對接需求,他們只會提供一個查詢權限給“查詢服務商”,由“查詢服務商”去招攬開盒顧客。
“查詢服務商”數量繁多,不少“查詢服務商”都號稱可以查到個人戶籍、婚史記錄、身份證正反面、名下房產、銀行卡流水、開房同住人員、出入境、個人軌跡、學籍學歷等各種隱私信息。
而查詢價格,也根據查詢類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個人戶籍10U,婚姻記錄50U,外賣記錄100U(U是USDT,一種以1:1匯率與美元掛鉤的虛擬貨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查詢的門檻并不高,只需要下載和稍微搜索一下,就能加入某個“XX社工庫”的群組。
進入群組后,“查詢服務商”一般會給你一兩次查詢,如果你邀請新用戶,也可獲得更多查詢次數。
當然,如果你想無限次開盒,也可以購買月包乃至年包,一般一個月是63U,這里面不乏有把開盒權限二次轉租或代查詢的“盒佬”,所以你根本沒法統計到底有多少人具備開盒能力。
而且,現在這種群組已經有了自動回復機器人,只要你按格式輸入命令,根本不用客服人員,就可以隨意查詢,365天24小時全年無休。
所以,開盒這件事,根本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復雜,可能只需要幾十塊錢到幾百塊錢就搞定了。
三
除了精確查詢,現在的社工庫還有模糊查詢技術,圈內叫“獵魔”,畢竟,很多時候你得知的對方信息并不多,如何精準找出對方的真實信息呢?獵魔技術就是在龐大的弱關聯信息里,不斷探索,尋求強關聯。
比如,你被一個叫張三的人給騙了,除了知道他的名字,其他一切都不知道,那么獵魔技術也可以精確幫你找到對方,方法也很簡單,把所有叫這個名字的都開盒出來,然后根據籍貫、年齡、性別一篩選,就篩選出來了。
比如,2024年孫穎莎被開盒事件,就是這樣被篩選出來的。
事實上,被開盒的人越紅,“查詢服務商”越開心,因為這是他們“實力”的證明。
再往下,就是和“開盒”配套的“網暴”產業鏈,只要你給錢,就能不斷用各種惡臭的方式騷擾你的開盒對象。
比如,利用被開盒對象的快遞和外賣地址,寄送壽衣、糞便,或者把照片PS上棺材或者色情圖片進行侮辱等等。
甚至,如果給的錢足夠多,還會有人真的跑到被開盒對象家門口,或者敲門,或者潑油漆,或者燒開盒對象的照片進行恐嚇等等。
而且,開盒帶來的還不僅僅是精神折磨,還有生活的巨大麻煩。比如,用你的身份證號去做遺體捐獻登記,身份證號拿去做網貸,甚至你的父母、親友都會被人身威脅和騷擾。
所以,開盒對普通人而言,絕對是核武器,一旦被開盒,輕則退網,重則陷入抑郁癥。
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在開盒呢?
這次事件暴露了,飯圈,是開盒的重災區。
有時候,追星追起來是沒有理智可言的,為了可以和偶像接近一點,有些粉絲會開盒自己的偶像,獲取偶像最新行程、入住酒店、乘坐航班等等,借此制造“偶遇”的機會。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某個明星,一些黑粉則會利用開盒,來打擊某些明星。比如2023年6月,張馨予、趙露思等多名藝人就被開盒過。
這樣一來,明星的粉絲也不樂意了,你能開盒,我也能開盒啊!于是飯圈的糾紛變成了互相使用“盒武器”,以達到網暴對方、“維護”自家偶像的目的。
發展到現在,在一些飯圈里面,只要發現網上有人說自家偶像的壞話,就會馬上根據其ID進行“開盒”,然后進行網暴。
曾有網友調侃,“去微博找一個流量小鮮肉罵一下,三分鐘你的身份證大頭照全網高清可下載”。
除了飯圈,還有“催債公司”“清收公司”以及殖人圈子等等,這些人通過開盒,可以直接拿到他人的個人信息,然后再進行當面的清收和催債,或者進行網暴。
總之,只要你有需要,開一個人的盒并不難。
這場數據時代的“獵巫運動”,不僅折射出技術異化下的社會病灶,更暴露出數字文明進程中人性尊嚴的危機。
四
開盒有多可怕?
這么說吧,盒武器的可怕之處,并不是其帶來的網絡暴力,而在于,我們對開盒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
說實話,相關法規不是沒有。
2023年9月,《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發布,規定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開盒”后在網絡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以侮辱罪、誹謗罪定罪處罰。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還可能涉嫌尋釁滋事罪。
《治安管理處罰法》也規定,散布他人隱私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2023年11月17日,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打擊“開盒掛人”行為。
但問題在于,法規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
按道理來說,被開盒后要報警,但問題在于,報警需要“加害人”吧?可是你又從何得知加害人的信息呢?
事實上,有大量被開盒的人,也的確報警了,但因找不到具體的施害者,最后也不了了之。
而且,現行法律法規,針對的多是開盒產業鏈的“下游”,對中游和上游,因為其社工庫服務器、運營、支付系統都在境外,法律往往無能為力。
而且,就算你能跨境打擊,也根本不可能打擊干凈。
只能是有人報警了,就針對個案調查一下,但對整個產業鏈,沒有特別好的整治辦法。
而且,就算成功破案的開盒案件,也多以處罰“買開盒”的人為主,而且因為開盒發生在虛擬空間,關于“情節嚴重”很難有準確定義,所以就算被抓,也很難以重罪定罪。
我們看到,被開盒的明星、運動員也不止一個了,事后有結果沒有?沒有結果。
所以,整治開盒,不能只抓下游,還要從上游抓起。
2025年的中國,正站在數字文明的十字路口。
過去20多年,中國享受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但由此帶來的整個社會對隱私權的妥協,正在讓所有人都在承受惡果。
或許,無論你,無論我,都早已“入庫”了,我們不知道,只是因為沒人查我們而已。
當技術能輕易撕開每個人的生活幕布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場數字保護。
希望這次事件,能真正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像打擊電詐一樣打擊開盒產業鏈。
這不僅關乎個體安全,更是一場守護全體中國人人性尊嚴的終極戰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