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道,2025年3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臺宣布:“今天,我已命令美國軍方對也門的胡塞恐怖分子采取果斷而有力的軍事行動。他們針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船只、飛機和無人機發動了無情的海盜、暴力和恐怖主義活動。”
白宮稱,此次軍事行動完全由美國主導,“長期以來,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一直受到胡塞武裝的攻擊,但在本屆政府任期內不會再這樣了。”美國中央司令部發表聲明說,15日的空襲僅僅是個開始,美軍將對也門全境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
襲擊發生后,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在電視臺發布視頻講話,稱胡塞武裝將把所有位于紅海和阿拉伯海的美軍軍艦作為其襲擊目標,并繼續對以色列船只采取封鎖行動。3月16日全天和晚上,胡塞武裝對部署在紅海的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實施了兩輪次襲擊。
【胡塞武裝】
據聯合國和美國五角大樓的評估顯示,胡塞武裝作戰人員總數在35萬至80萬之間,戰斗力不可小覷,遠超一般非國家武裝組織,估計也夠特朗普喝一壺的了。
由此筆者想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內搞政府機構改革,“雞飛狗跳”;對外揮舞著關稅大棒橫掃天下,“四面樹敵”;競選承諾24小時解決俄烏沖突,如今上任2個月過去了八字沒一撇;現在又重燃中東戰火……難道川建國同志是誠心要給東大制造一個解放臺灣的“戰略機遇期”?
一、我們必須解放臺灣
臺灣問題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道路上必須跨越的障礙。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臺灣的“分離”狀態嚴重制約了中國的主權完整與戰略發展空間。臺灣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門戶,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對于國家安全與海洋權益的核心意義。若臺灣問題久拖不決,不僅會削弱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更可能成為外部勢力遏制中國崛起的長期抓手。
從歷史維度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國際共識,是中國人民用血與火的代價換來的。近代以來,中國因積貧積弱被迫割讓領土、喪失主權,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維護國家統一為使命。然而,臺灣當局近年來通過“去中國化”教育、篡改歷史、煽動民粹等手段,不斷塑造“臺獨”民意,導致島內認同危機加劇。
據臺媒2024年12月30日報道,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51.8%的受訪臺民眾支持“獨立”,而2020年這一數據為35.1%,增長了16.7個百分點,只有13.3%的受訪者支持兩岸統一。報道說,自賴清德當選以來,島內支持“獨立”者增加了7.6%,也就是150萬人。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領導核心,必須肩負起解放臺灣的歷史責任,徹底終結分裂隱患。習近平同志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針對“臺獨”勢力與外部干涉,習近平強調,“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絕不允許妥協退讓。
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因素均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經濟上,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軍事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軍事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和實戰化訓練水平不斷提升,具備了更強的作戰能力,對臺軍事力量已形成“碾壓式”優勢。臺灣當局若執迷不悟,妄圖“以武拒統”,無異于螳臂當車。
【解放軍渡海登島訓練】
二、解放臺灣唯一的忌憚是美國出兵
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中美關系問題。美國長期將臺灣視為遏制中國的“戰略棋子”。盡管中美建交時美方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其通過《與臺灣關系法》和“六項保證”持續對臺軍售、深化政治勾連,從未真正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阻撓兩岸統一已成為美國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策略。近年來,美軍加速推進“印太戰略”,強化亞太軍事存在,試圖以臺灣為支點構建對華包圍圈。
美國除了在地理位置上要利用臺灣圍堵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科技領域高度依賴臺灣的芯片供應,“臺積電”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先進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市場占比高達90%。2025年3月4日,被特朗普總統提名為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在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行的確認聽證中說:“臺灣的淪陷將是美國利益的災難。”
【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埃爾布里奇·科爾比(圖源:法新社)】
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Ksliu認為,特朗普重新上臺后,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中國”和“臺灣”成為兩個互不隸屬的獨立政體,也就是所謂的“一中一臺”表述;雖然沒有明講“支持”臺灣獨立,但已明確表示“不再反對”臺灣獨立,甚至可以說是在暗示“支持臺灣獨立”。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政府一方面采用“溫水煮青蛙”的辦法來恢復臺灣的國際地位;一方面通過擴大臺灣軍購規模和范圍,實現自我武裝,以武力抗統。
特朗普多次放話要臺灣多交“保護費”,并預告對臺軍售將有增無減。在特朗普的壓力下,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不惜一切代價,巴結討好美國,宣布將提高島內防務預算至GDP的3%以上,并考慮向美方購買70億至100億美元的軍武,以期獲得特朗普政府的所謂支持。
不僅如此,美國民眾對臺灣問題的看法也值得關注。一份美國國防調查報告顯示,如果中國大陸選擇對臺灣動用武力,約有73%的美國人支持“臺獨”,61%的受訪者贊成美國在臺海區域持續增加軍事部署,而55%的人則認為對臺軍售應當增加。這些數據表明,美國民眾在臺灣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傾向性。
三、當前美國局勢內外交困
由世界首富馬斯克主導的美國政府機構改革舉步維艱,可謂“雞飛狗跳”。根本原因是動了相關利益者的奶酪,因此出現了司法體系與行政權的直接對抗、傳統官僚體系與軍工復合體的反撲、技術革新與財政困境的雙重制約、政治博弈與社會撕裂加劇、內部權力重構暗流涌動。
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政府重啟了對非法移民的強硬政策,出動軍隊展開全國性搜捕行動,這一舉措引發了移民社區的恐慌和社會的不安,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分裂;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也引發了市場的嚴重擔憂,導致美國股市發生巨震,特朗普上任2個月道瓊斯指數暴跌3300點,跌幅達7.35%。
【大批美國民眾聚集在川普大廈前抗議示威】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導致美國與盟友關系惡化,可謂“四面樹敵”。近日,歐盟聯合加拿大、日本等14國向WTO提交申訴,指控美國違反最惠國待遇原則,系WTO成立以來最大規模聯合起訴案;歐盟加速推進《歐盟-南方共同市場自貿協定》,計劃將美國排除在新興市場供應鏈之外,涉及年貿易額超3000億歐元;德國主導的工業4.0標準委員會宣布暫停與美國國家標準協會的技術互認談判,影響全球5萬家企業認證體系;北約內部出現削減美軍基地駐軍費用的聲浪,德國議會2025年國防預算草案首次刪除“優先采購美制裝備”條款;歐盟擬限制美國大豆進口,直接威脅艾奧瓦州等農業州利益,引發美國農業協會大規模抗議……該政策已從單純經濟措施演變為動搖跨大西洋同盟根基的戰略危機,其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重塑后冷戰時代的國際關系格局。
【抗議者打出標語:彈劾“一只耳”川普】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宣稱要當“和平總統”,暗示其可能優先解決國內矛盾而非對外冒險。
當前這一系列困境使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意志趨于動搖。
四、美國膽敢出兵臺灣定叫它有來無回
歷史早已證明,美國并非不可戰勝。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劣勢裝備擊退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打破了其“不敗神話”。今日的中國已非昔日的“小米加步槍”,而是擁有航母、五代戰機、高超音速導彈和完整國防工業體系的軍事強國。若美軍介入臺海,解放軍將依托本土作戰優勢,以“殺雞用牛刀”的飽和打擊能力,令其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盟友體系早已離心離德。歐洲深陷俄烏沖突與能源危機,無暇東顧;日韓雖表面追隨美國,卻因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而態度曖昧;東南亞國家更明確反對“選邊站”。美國若強行軍事干預臺海,必將陷入“失道寡助”的孤立境地。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正處于實現完全統一的歷史性窗口期。美國戰略收縮與內部動蕩為中國創造了難得的戰略機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決心、有能力徹底解決臺灣問題,任何外部勢力的干涉都不過是徒勞的垂死掙扎;臺灣回歸祖國懷抱,不僅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對歷史正義的莊嚴回答。
解放臺灣萬事俱備,只欠決心!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已經錯過太多大好機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