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句用來描述滄海桑田,時間流逝的諺語,用在因波音“星際客機”飛船被困在國際空間站多半年的宇航員,顯得格外合適。雖然空間站的速度帶來的相對論效應并不會讓物理上的時間有如此夸張的差距,但是去年六月到現在,世界輿論,尤其是航天界的輿論,說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并不是夸張,而是客觀的事實。
短短幾個月,馬斯克從鋼鐵俠變成魔鬼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之前發生的事情,波音公司公司為了測試已經推遲許久的“星際客機”載人飛船,在去年六月份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了一次載人任務,但是因為飛船出現了一些技術問題,所以不得不讓飛船自己返回,乘員滯留在國際空間站。當時對于這件事情,哪怕是意見不一樣的人觀點都很統一,覺得波音水平不行,是去工業化的后果。不同群體之間的觀點區別主要是spacex到底有多行?筆者當時文章中的觀點是,spacex很不錯,但是無法解決美國工業的系統性問題。
只是到了現在,曾經被普遍認為是人類之光,新時代航天事業核心人物的馬斯克先生,在輿論場上的位置已經變得十分尷尬。就連他的航天事業,也在輿論場發生了很有意思的轉變。
原因顯而易見,馬斯克支持了特朗普的總統大業,還不是一般的捐款,而是賭上身家的支持,而豪賭之后,他獲得了非比尋常的權力,政府效率部在很多時候都展現出了先斬后奏甚至是超越美國憲法的權力。而馬斯克本人的表現,也頗有一種“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感覺,有的做派很難說讓人喜歡。
本來,一開始很多人的態度還是不管怎么樣,馬斯克對于航天的貢獻還是積極的,畢竟可復用火箭這個東西對于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只是在特朗普上臺兩個月之后,馬斯克正在變成某種刻板印象中邪惡科技企業的反派boss老板。
這種轉變的主因當然是因為馬斯克對特朗普的鐵桿支持,但是具體來說,馬斯克在航天業界的形象轉變還是有幾件事件的,雖然這幾起事件都發生在最近,但是事情的源頭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老讀者們應該記得這些源頭問題筆者早就在多篇文章中強調過了,筆者一直的的觀點是,spacex很好,但它并不能代表航天領域所有的東西。然而在馬斯克力挺特朗普之前,對這些問題馬粉們是一百個不信。現在以土五為代表,曾經的馬粉們在站馬斯克還是站民主黨之間選擇了站民主黨,轉而對馬斯克破口大罵,不得不說很是滑稽。
首先是和這兩位被困的宇航員最為直接的事情,馬斯克在推特上發帖說,spacex可以隨時把這兩個宇航員救回來,是拜登政府不讓的,是邪惡的民主黨的狼子野心。這個貼子遭到了幾名宇航員的批評,說問題并不是這個樣子。在一陣爭論之后,馬斯克提出了要加速國際空間站退役的建議,頗有點玩不起的味道。
在排除馬斯克本人的性格問題后,我們來回顧一下情況,spacex在之前這么長時間里是否隨時能接回來那兩位宇航員呢?火箭倒是容易安排,目前獵鷹9火箭的輪轉已經非常成熟,隨便推遲一發星鏈就能騰出來。但是載人飛船的問題就很麻煩了,spacex的“龍”飛船作為一款可以重復使用的載人飛船,確實可靠性還不錯,但是載人飛船回收之后復用的整備周期就比較長了,并不能隨時就上去接人。
同時這還涉及了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周期問題,國際空間站的對接口有限,宇航員輪班也有周期,既然被困空間站上的兩個宇航員沒什么安全問題,那就等下一班輪換帶下來再說。所以,拜登政府內部可能有些人看馬斯克不爽,但是說他們故意不讓馬斯克帶宇航員回來,也并非實情。馬斯克這個借題發揮,只能說是吹牛逼加上政治目的。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涉及了航天商業化的一些內在矛盾。NASA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曾經說過,航天的商業化不應該是只換一家供應商,而是直接采購商業服務。當然了,波音和ULA拉跨之后,換spacex這一家更靠譜的供應商確實是個好事情,但是在載人航天領域,因為市場的有限性,很多東西不可能按照市場規律來運行。如果馬斯克造二十個“龍”飛船隨時待命,那么因為市場原因,是一定會虧錢。相反,因為星鏈產量足夠高,所以美軍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購買星鏈的軍事版本星盾衛星,這個倒是更接近商業化航天的目的。
這就涉及了我們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客觀規律的限制,并非所有產品與服務都適合市場化。星鏈爭奪走的大多數市場并不是地面通信,而是高軌衛星通訊,這個市場是歐美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載人航天的情況則不太一樣,雖然技術積累了很多,但是不賺錢,走商業化模式是難以為繼的,這也是筆者對于美國未來的商業空間站項目的懷疑關鍵。技術上的挑戰容易解決,但是如何保持商業價值呢,難道真的只靠旅游業嗎?
不過馬斯克先生作為一名自由意志主義者不喜歡這樣的論斷,他顯然相信,自己是某種意義上的天選之子,自己的一切成功都是努力所得,這聽起來和批判國內部分有錢人的“電梯與俯臥撐”笑話異曲同工。
馬斯克正在被正道世界拋棄
說到星鏈,之前還是很多人眼里的文明的象征,但因為馬斯克先生的操作,星鏈的海外市場也出現了很多的波折。星鏈在俄烏戰場上的使用無疑是有戰略意義的,但是因為俄烏沖突被賦予了它本身難以承載的意識形態意義,所以星鏈也從一種低軌衛星通信技術,在傳播學上變成了某種不可知的黑魔法。
23年的土五大師還在歌頌星鏈
但是塑造這種正道世界黑魔法神話的人,顯然對于馬斯克先生本人的特質欠缺考慮。在特朗普回歸之前,馬斯克對于援助烏克蘭星鏈這個事情就常常不滿,好在美國軍方和歐洲方面出了一部分錢,馬斯克才安靜了一會兒。不過等特朗普上臺之后,馬斯克就跟隨著特朗普的政策說要切斷烏克蘭的星鏈服務。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波蘭外長和馬斯克的推特對線(這位波蘭外長訪日的時候,在三笠號上發表了一篇反對俄羅斯的演講,可以說是非常不尊重亞洲人民的感情了),波蘭外長說我們付過錢了,你再這樣我們就要找替代方案了,馬斯克嘲笑說你這點錢夠干啥的,再說了星鏈是沒有替代方案的。
從技術上來說,星鏈是否存在替代品呢?從完全的功能來說還沒有,低軌互聯網星座的關鍵就在于數量,星鏈目前的數量先發優勢是巨大的,這點其他的衛星星座是很難比的,用戶體驗是比不上的。但如果只是湊活用的話,很多功能并不是完全沒有替代品。或者說,這會加劇其他國家尋找替代品的可能性。
歐盟多國之前提出了一個計劃,叫做歐洲主權星座,是一個多軌道通信星座,這個項目遭到了很多批評,項目指標保守,進度緩慢,價格也不算便宜。意大利的代表甚至表示還不如買星鏈,不過在馬斯克瘋狂口嗨之后,意大利方面也表示仔細考慮,歐洲主權星座這個項目,估計最起碼在資金和政治支持上是沒什么問題了,至于技術,那是另一個問題。
類似的事件還有,巴西方面因為馬斯克干預巴西政治,表示要禁止星鏈;加拿大幾個省表示因為特朗普要吞并馬斯克的問題,要暫停和星鏈的合作;墨西哥方面的企業,也因為表示馬斯克的政治態度,很多項目需要重新審查。
當然,就算是這樣,絕大多數國家依然沒有能力最基本的技術與資金能力構建低軌互聯網星座。但是就和前面說航天市場一樣,類似通信設施這樣的關鍵基礎設施也不能只按照市場規則來走。之前同為正道世界盟友,大家就湊活湊活,現在意識形態分歧,那就得考慮國家安全了。
丟市場這事筆者并不認為馬斯克是無辜的,是什么民主黨和大西洋主義對馬斯克的迫害,在這之前馬斯克就從沒掩飾過自己用這些玩意搞技術干涉的可能性,曾經還說過“我們美國想顏色革命誰就顏色革命誰”這種話,而對歐洲的干涉也證明了馬斯克先生不只是說說而已。雖然業務水平依然有待提升,但是別人防備你也是天經地義。之前筆者討論過中國衛星互聯網出海面臨的政治挑戰,現在看來,雖然依然很困難,但是因為馬斯克的瞎操作,概率反而提高了一些,比如說巴西方面就在討論和中國的千帆星座合作的可能性。
先上火星還是先上月球?
另一個問題自然是關于馬斯克航天的大計劃星艦,2025年目前為止進行的兩次試飛都不太成功。雖然星艦項目一直是號稱從失敗中尋找進步,但是這兩次的情況確實有點麻煩。首先星艦升級到了v2之后,兩次試飛出的問題相比于之前都是倒退;其次,今年第二次出的問題和第一次如出一轍,在改進之后依然如此,這樣的場面著實少見。而這兩次星艦失控爆炸的范圍都比發射的警告區范圍大一些,導致了航班的繞道避險。
對于星艦項目,筆者的態度是一貫的,這是個頗有顛覆性的項目,但是第一,想要完全實現,要克服的難關會比想象中多很多,目前星艦遇到的技術挑戰就是這方面的證明。當然筆者也相信,只要馬斯克愿意繼續投錢,并且對指標進行靈活的調整,星艦項目最終肯定是能完成的,只不過這個時間是多久就不好說了;
第二,星艦能不能實現之前畫的大餅,火箭發射成本降低到現在的百分之一,只需要24個小時就實現復用,用星艦代替洲際航班,還有殖民火星的宏大目標,實在是難說,大概率只能選擇性實現一部分就是了。畢竟即便獵鷹9的回收已經十分成熟,但是當年計劃之中超快的周轉周期,依然有些沒實現的地方。
對馬斯克的大餅路線圖何必太當真呢,雖然能實現一部分確實已經很厲害了,但是馬斯克的信徒們也沒必要拿那些夸張的ppt來吹噓,甚至是攻擊其他人。或許和星鏈一樣,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沒必要吹到那個份上,只是有些人或許從來就看不到那么遠吧。
現在,歐美的航天愛好者論壇上關于馬斯克的問題,已經快上升到了路線斗爭的地步。原因除了星艦項目面對的挑戰,還有政府效率部可能對NASA科學預算進行大規模縮減,很多科研項目不是將要胎死腹中,就是要提前結束。
這件事情是否是馬斯克主導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對于航天愛好者來說,這種頗具保守派氣質的科學政策顯然并非是什么好消息。之前很多人還在幻想,馬斯克只會打擊NASA和FAA的官僚,讓科學效率更高,這恐怕也只能是幻想了。
美國支持馬斯克的航天愛好者們,正在根據意識形態的分歧進行互相攻擊,而歐洲的航天愛好者也開始表示歐洲要獨立自主——之前歐空局在火箭更新換代的過程之中,幾乎失去了自主發射能力,現在阿麗亞娜6火箭總算是能用了,雖然指標不算先進,但是歐洲的航天愛好者在互聯網對線的時候也總算是恢復了幾分底氣;藍色起源的軌道級火箭推遲了這么多年,也總算是發射成功了,spacex確實要面臨一些競爭了(雖然貝索斯的意識形態其實和馬斯克也差不多)。
更嚴重的問題則是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馬斯克抱怨不該登月,該直接去火星的事情,讓很多航天愛好者顯得迷惑混亂,不過一直關注馬斯克就會知道,他之前就這么說,無非是簽了登月合同之后收斂了。
星艦這個火箭的設計確實不是很利于登月,而更適合登火。至于之前能簽合同,除了spacex利用了旋轉門機制以外,很大程度是當時的特朗普希望在自己的第二任期末實現載人登月,但是現實有了點偏差。(當時的特朗普想著連任到2024,然后2024年重返月球,結果沒實現)
而現在,馬斯克大概是希望美國政府給他的火星計劃買單,雖然他之前號稱用星鏈賺的錢就可以實現火星殖民,但是有人買單肯定是更好的。雖然特朗普在演講中說要登陸火星,但是這個項目具體落地是另一個問題,畢竟即使是馬斯克式的時間表,載人登火也無法在2028實現,那特朗普估計就會把這個問題交給后人的智慧了。
馬斯克大概是希望砍掉月球項目,把錢給自己的火星項目,這是否能成真呢,那我們就拭目相待好了。不過從輿論來看,如果中國在2030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歐美的輿論圈子估計情況還挺復雜的呢。
航天愛好者圈子一直有一句話,那就是航天無國界。筆者不反對這句話,但是這句話是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而不應該理解為對現狀的描述。馬斯克先生最近一次又一次的身體力行,證明了航天和國界與政治的關系。
同時,商業對于航天的影響,也是復雜的,比如說特斯拉的股價波動就是如此。特斯拉那個高的出奇的市盈率,顯然是包含了對于其他方面,包括航天在內的預期,現在這方面的預期出現了一些改變,那么股價自然會有些小小的波動了。
太空探索事業,會將人類帶離地球這個搖籃,但是這項事業終究是要受到現實情況的限制的,把人類的希望放在某一個所謂特殊的個體身上,從一開始就是很可笑的事情,這并不需要等到他口出狂言才能證明這一點。愿我們在更多的方面,能在問題發展到這一步之前,就認識到這一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