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中,"社交恐懼癥"成為高頻詞:線上聊天熱火朝天,線下聚會卻手足無措;點贊評論游刃有余,真實對話卻如履薄冰。而在百年前的"覺醒年代",教員等青年卻以截然不同的姿態走向人群——他們組織新民學會、徒步游歷鄉野、創辦進步刊物,在革命實踐中與群眾"打成一片"。兩種截然不同的社交圖景背后,折射出一個深刻的命題:如何通過"群眾路線"重建人際信任,讓青年走出"原子化生存"的困境?
1918年,教員等青年在長沙成立新民學會。他們并非單純"以文會友",而是將"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共同目標。每周的討論會上,既有對《共產黨宣言》的研讀,也有對農村土地問題的調研報告。蔡和森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更組織"蒙達尼會議",與周恩來等人探討中國革命道路。這種以使命驅動的社交模式,超越了個人情感的小圈子,構建了基于信仰的深層信任。教員曾與同學不帶分文徒步游歷湖南五縣,白天幫農民挑水砍柴換取食宿,夜晚記錄民生疾苦。蔡和森為籌備留法勤工儉學,奔走于北京、長沙,與工人、學生、鄉紳廣泛接觸。他們主動打破知識分子的"信息繭房",將社交場景從封閉的校園拓展到廣闊的民間,在真實互動中建立對社會的基本認知。
當教員創辦《湘江評論》時,每期文章都源自對工人罷工、農民抗租的實地考察。蔡和森在法國翻譯《共產黨宣言》,不僅是為傳播理論,更為指導國內工人運動。這種將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實踐邏輯,讓青年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消解了虛擬社交中的疏離感。教員等人在北京三眼井胡同"八人同睡一炕"的經歷,塑造了革命者間生死與共的情誼。他們的友誼不是建立在閑聊消遣基礎上,而是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磨合而成。正如蔡和森寄給教員的明信片所寫:"世亂吾自治,為學志轉堅",百年前青年通過書信探討救國真理的真誠,與當下"已讀不回"的社交焦慮形成鮮明反差。
反觀今日的社交場景,年輕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交往變革。我們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看似接觸海量內容,實則被算法推入"同溫層"。正如教員曾批評"閉門求學,其學無用",過度依賴虛擬社交可能導致對真實社會的認知偏差。一項調查顯示,95后平均微信好友超500人,但能深度交流者不足5%。我們更習慣用表情包代替表情,用語音條代替對話,肢體語言與情感共鳴在技術便利的外衣下逐漸流失。社交媒體的點贊之交雖然拓寬了人際網絡,卻也稀釋了情感深度,使得人際信任變得更加脆弱。
"社恐"現象的背后,是現代青年與社會連接紐帶的松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數字化的多重沖擊下,原有的社區紐帶被打破,青年的社會歸屬感日漸稀薄。當我們把目光投向百年前的覺醒青年,他們的群眾路線實踐或許能為我們提供破解困境的方法論。教員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強調與人民"呼吸相通"。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打破社會階層間的隔閡,建立真實而平等的交往關系。
當代青年可借鑒這種思維: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鄉村支教等實踐活動,在解決具體問題中建立真實連接。如蔡和森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學生互助,既解決生存難題,又凝聚革命力量。走出"自我"的狹小天地,在服務他人中找到價值坐標,不僅能緩解社交焦慮,更能重塑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覺醒青年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綁定,而今我們同樣需要超越"內卷焦慮"的集體敘事。可效仿新民學會定期組織讀書會、議題討論,圍繞環保、養老等公共話題構建共識。從"小確幸"到"大關懷"的轉變,能為社交互動注入更深層的意義,使人際連接不僅停留在情感層面,更延伸至價值共鳴。
教員在長岡鄉調研時與農民同吃同勞動,這種"肉身介入"的交往方式值得今人借鑒。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愈發需要回歸身體在場的社交體驗。組織戶外徒步、手工工作坊等活動,通過肢體協作、眼神交流激活情感共鳴,打破"社恐"的心理屏障。正如新民學會成員們在湘江畔的夜話促膝,真實的身體共在能創造出遠超虛擬互動的信任基礎。
群眾路線作為教員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絕不限于政治層面,更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心理學智慧。"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一理念強調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結,反對脫離實際的書齋思考。對于當代"社恐"青年,這種思維方式提供了走出自我封閉的新路徑:主動融入集體,在服務他人中找到自我價值;以共同理想為紐帶,構建超越功利的深層信任;回歸肉身體驗,重建情感共鳴的基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嘗試這種"新群眾路線"實踐: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科技工作者返鄉創業,公益志愿者奔赴偏遠山區……他們在與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群互動中,逐漸克服社交恐懼,建立起對社會的整體認知。這些實踐證明,教員的群眾路線思想在當代仍有重要啟示意義,能幫助青年走出"原子化"困境,重建人際信任的橋梁。
百年前,蔡和森寫下"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今天,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改寫:"走出屏幕見山海,扎根泥土塑人格。"當青年不再困守于虛擬世界的"安全區",而是像覺醒年代的先輩那樣,在服務他人、投身實踐中重建信任,我們就能找到治愈"社恐"的時代良方。擺脫社交焦慮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廣闊人生的起點。正如教員等青年足跡所昭示的:唯有在人群中覺醒,方能于實踐中新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