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今日無產階級的生存境遇如何。每天,他們被迫在工廠、外賣站、物流中心、辦公室里勞作10至14個小時,每周僅有一天假期,甚至這一天也往往被剝奪。他們有人在這苦痛中逐漸麻木,任勞任怨,也有人不甘于現狀,在互聯網上發出微弱的呼喊。然而,這些聲音很快被信息洪流吞沒,甚至被某只有形的大手扼殺。盡管如此,總會有一些來自勞動人民的吶喊掙脫封鎖。然而,每當這時,總有人站出來說:“還不是人太多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這類論調的潛臺詞,是將無產階級的困境歸咎于自身,仿佛正是底層人民的“愚昧”和“內卷”導致了他們的苦難。甚至有人冷笑道:“底層人民的思想,配得上他們的苦難。”——仿佛貧困不是剝削的產物,而是勞苦大眾應得的報應。
聽到這樣的說辭,不禁讓人想起一百多年前資產階級的辯護士——馬爾薩斯。他在《人口原理》中提出:“貧困的首要且持久的原因,不在于財產分配不均,而在于人口增長總是超越生活資料供給的自然規律。”他將貧困歸咎于人口與資源的失衡,而非社會制度的不公。多么熟悉的味道!今日的“人口太多論”者,仍然沿襲著同樣的邏輯,把社會問題歸咎于人口過剩,而非資本主義的剝削。
更諷刺的是,在《人口原理》的結論部分,馬爾薩斯直言:“若底層民眾理解其苦難源于自然規律(人口過剩),而非社會不公,則不會被激進分子蠱惑作亂。”至此,他的真面目徹底暴露——他根本不是一個客觀研究社會問題的學者,而是為資本主義辯護的衛道士。他所鼓吹的“自然規律”,不過是要底層人民接受痛苦現實,不要去反抗,不要被“激進分子”喚醒,不要去改變社會。
如今,互聯網上那些鼓吹“人口太多論”的人,與馬爾薩斯無異。他們把無產階級的苦難歸咎于自身,仿佛貧困與壓迫并非統治階級剝削的結果,而只是因為“人太多”。但現實是,資本家從不嫌工人多,反而樂于看到過剩的勞動力,以便壓低工資、操控市場。他們讓人們相信“問題出在底層自己身上”,而不去質疑真正的問題:是誰在掌控資源?是誰在剝削勞動成果?是誰在制造貧富分化?
人口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資源的掌控者是誰。在資本主義的統治下,社會財富高度集中于少數人手中,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切被資本家攫取,而后資本家又反過來說:“是你們太多了。”但真正的問題從未改變——無產階級的苦難,不是因為他們的人數,而是因為他們的勞動被無情剝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