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習戰略,恰恰忘了“望文生義”。
戰略戰略,首先就是要敢戰,敢于斗爭。
像我國對西方國家的攻擊進行反駁,國內一些人就發出“友邦驚詫論”,這些人如果不是立場問題,那就不配談戰略。即使當年設計師提出“韜光養晦”,要低調再低調,放棄意識形態輸出,放棄第三世界領袖之位,也談了一句“有所作為”,而這幫人的膝蓋早已跪下。
胡錫進曾說:“如果中美發生戰略利益對等、對雙方都生死攸關的戰爭,美方將能夠輕而易舉開展為美方生存而對華一戰的政治動員,并且能夠將所有力量全都調動起來與中方進行生死一搏,如果形成那樣的情形,我相信中方將不會有勝算”。
老胡的思想內核一直覺得有沖突“美國必勝”,而且還是輕而易舉的那種必勝。
基于這樣的邏輯和精神與美國交往,那這個人面對美國一定會妥協忍讓和跪拜,最后一定會投降賣國,啥戰略都是被動的。
其次通過全局觀找出各種矛盾,集中優勢兵力解決主要矛盾,也意味著懂得放棄。
毛主席年輕時讀書,發現自己對史地、哲學、文學等科目比較感興趣也比較擅長,所以他聚焦學習這些科目,對其他科目就沒放那么多精力。而現在要學習七八個科目,以分數論英雄,這扼殺了很多有特長同時有缺點的天才。教育逐漸變成不是培養和教育人,而是選拔人。
基數夠大,這樣也能選拔到優秀人才,但對其他有特長有劣勢的人才不公平。
很多人求學,長期是沒有遵循聚焦原則。
但你要想有戰略眼光,就必須懂得聚焦。
談戰略,很多人講各種策略計謀,也會講整體觀,但不少人是懦弱不敢戰,是貪婪不懂得舍棄和聚焦,導致戰略止于紙上。
壹
人為什么要有斗爭精神?
不敢斗爭,談再多的戰略都是一場空。
古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意思是古代知識分子造反的時候,總是猶猶豫豫,不敢戰,斗爭性差,最終做不成大事。毛主席曾對此話進行了評價——“這實際上說客氣了,三十年也做不成。”
古代知識分子主要依附于權貴,平時講之乎者也,瞧不起大老粗,高高在上,舍不得放下身段去底層實踐,真要他們上戰場,多數人是“水太涼”的做法,沒骨氣。
但社會上存在一個殘酷的真相:
命運被捉弄一回,惡魔一旦嘗到甜頭,必會再捉弄你一次,妥協的人生定會沉淪。
一群壞人不會放下屠刀,而是用屠刀行使霸權,然后用輿論塑造自己“成佛”。
也不會取之有道,而是用不擇手段完成原始積累,然后用輿論塑造自己是“君子”。
落后的事物,你不斗爭就不可能推倒它!
自己的利益,你妥協投降就會被奪走!
毛主席就很懂這個真理。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如果他沒有斗爭精神,如何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如何“掃除一切害人蟲”?
毛主席晚年為什么要反對被異化的孔子學說,因為這異化后的學說特別強調等級觀念,而且缺乏斗爭性。如果動不動讓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就是叫受壓迫的人從自身找問題嗎?
而且有一個觀點值得十分注意,毛主席談的斗爭是階級斗爭,而不是叢林法則。
后來有人卻反過來,不談階級斗爭,特別這幾十年的教育,很多老師和農民家庭的家長教孩子是那套被異化的儒家道德,可出了社會卻赤裸裸受到叢林法則的教訓。
而毛主席時代的教育,不僅教孩子們要做一個好人,也會教孩子敢于反抗不公。
如果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按照儒家那套思想去培養,成了聽話、內向、過度善良、道德感過強和死要面子的老實人,除非他能抓住機遇實現階層躍遷,否則呆在社會底層,最終會被實行叢林法則的人各種壓榨和欺負。
曾經毛主席很自豪地說:“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
可自從集體經濟到單干后,普通人的力量就分散,窮人的父母害怕惹事,害怕賠不起耗不起,所以會教孩子一退再退,不敢斗爭。又由于父母認識有限,更不會教孩子如何善于斗爭。
最后的結果是:
異化的資本,異化的權力、異化的知識,它們組成邪惡的關系網,把我們困在里面,然后分化和收買,最后使勁地壓榨。
如果你害怕斗爭,處處妥協,那么你在開始就輸了,又如何制定戰略去贏?
從個人到國家,道理是一樣的。
懦弱是沒有前途的。
投降的結果是悲慘的。
貳
講完“戰”,再來講“略”。
戰略的略不僅僅是謀略的略,還是多少的略、舍棄的略,也就意味著要懂得聚焦。
再強大的國家,能力也是有限的。
回顧歷史,總結經驗。
古羅馬人與北方的高盧人打仗,又與南方迦太基人打,然后向整個地中海國家進攻,最后導致羅馬帝國滅亡;
拿破侖與英國作戰,后又去與俄國作戰,3年便遭到失敗;
希特勒開始跟英國作對,贏得西歐后揮師直奔蘇聯,又是3年便遭到失??;
日本在二戰對付中國,后又四面出擊,最終也是失?。?/p>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與中國和蘇聯對陣,美國3年便敗了;
在越南戰場上,美國還是與中國和蘇聯作對,最后敗得很沒有面子。
國家的能力有限,個人的能力也是如此。
人的時間、精力、能力、資源永遠都是有限,但人的貪婪卻是無限,這對“少與多”的矛盾,讓古往今來的很多人跌了跟頭。
比如諸葛亮,毛主席評價他開始誤于隆中對的干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最終敗于關羽、劉備與諸葛三分兵力。
看了《毛選》大家應該發現,早期組織里不聽毛主席的建議就吃敗仗,那些“兩個拳頭打人”、“六路分兵”、從東南西北“全線出擊”等錯誤行為屢次出現。他們并不缺乏經歷和知識,后來有的人還成為元帥或將軍,可見這對矛盾對人的影響之大。
毛主席曾在《井岡山的斗爭》總結過去作戰經驗寫道:“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敵,則往往勝利。”
聚焦意味著存在放棄,而人性的欲望總讓人想要更多,想要各個顧及。
胡子眉毛一把抓,混亂失敗是遲早的事。
這就叫沒戰略眼光。
哲學上常講三觀決定方法論。
懦弱和貪婪都是三觀,這兩方面都決定著各種戰略和策略的成敗。
而戰略家就是能克服這些弱點。
當下很多人談戰略,恰恰沒有毛主席那種斗爭精神和懂得聚焦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