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公眾號與讀者交流時,有位朋友談到“我們夫妻都是公有制的受益者,妻子單位分了100多平的大房子,現在兩個人都有退休工資,還有著不錯的晚年生活。要感謝共產黨、感謝公有制”。
事實上,對于我國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毛澤東時代的受益者,都是公有制的受益者。在建國時,我國只有5億多人口,而到1983年時,我國人口已經有10億多,人口增加了將近一半。而且也不僅僅是人口數量的增長,而且是人均壽命的大幅提高,是人口素質的大幅提高。在3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農業從原始的種植狀態,經歷了農業生產電力化、水利化和農田種植和管理科學化等發展階段,并開始了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等現代化進程,使我國糧食生產從養活5、6億人的能力提升到養活10億人的能力;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和國有經濟體制的建立,形成了絕大多數人工作有保障,收入較穩定,而且有較充足 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形成了適宜勞動者生存和發展良好環境。
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雖然也有一些工業,但只占有17%的比例,即使是日常的生活、生產用品,都要進口。記得60年代初,伯祖母還用手搖的紡棉機紡紗,家里還有腳踏的織布機,一些日常用品都要帶一個洋字,例如洋釘,洋火,洋撬、洋布等等。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便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這為我國從根本上改變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礎。而這一根本轉變,正是通過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革命性的變革和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實現的。
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1949-1978 年),盡管經歷了曲折,但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依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在建國后二十多年里,通過多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工業,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的局面。不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方面有了從0到1的改變 ,而且在鋼鐵工業方面,建設了如鞍山鋼鐵公司等大型鋼鐵企業,鋼鐵產量大幅增長;機械工業也取得顯著進步,能夠生產各種機床、重型機械等設備,為其他行業提供了重要的裝備支持;石油工業實現了重大突破,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相繼開發成功,使我國實現了石油的基本自給,擺脫了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此外,還建立了化學工業、電子工業等新興工業部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2,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國家大力興修水利,整治大江大河,如治理淮河、黃河等,修建了大量的水庫、人民公社建設灌溉渠道等水利設施,提高了農業的抗災能力和灌溉效率。同時,推廣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總動力不斷增加,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改良土壤的基礎工程、推廣優良品種等措施,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例如,水稻矮稈品種的推廣,使水稻產量大幅提高,雜交水稻的推廣使水稻畝產達到千斤以上。
3,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防科技領域,成功研制出 “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1964 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 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 發射成功。這些成就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防實力。在農業科技方面,袁隆平于 1973 年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在基礎科學研究、醫療衛生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4,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普及基礎教育,開展掃盲運動,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我國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文盲率大幅下降。同時,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發展,建立了一批綜合性大學和專業院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此外,還注重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
5,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建立了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網,培養了大量的醫療衛生人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了城鄉環境衛生條件。在疾病防治方面,成功控制了一些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和地方病,如天花、霍亂等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血吸蟲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我國的醫療衛生技術也不斷提高,如針刺麻醉等技術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6,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取得長足進步:在交通運輸方面,新建了許多鐵路、公路,改善了內河航運和航空運輸條件。例如,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等相繼建成通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等重大工程的完工,加強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在郵電通信方面,逐步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郵電通信網絡,電話、電報等通信服務得到了普及和發展,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
前三十年的工業化和科學研究的成就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技術基礎,而前三十年人口的增長和文化素質的大幅提升為改開之后準備了人才基礎和勞動力大軍,也為改開后的經濟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所有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我國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改變為重點的生產關系的變革的基礎之上的。正是有了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成了公有制為基礎的過渡經濟體制,才激發了廣大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形成了生產資料整體性的優勢,使我國能夠較快地建立起工業化體系;正是有了農業合作化和公社化運動,建立了勞權公有制模式的人民公社體制,形成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為我國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的根本改善提供了基礎,從而使農業生產能夠為我國的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人員、資金和物資的支持。
沒有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改變,就不能形成生產資料的整體性,更不會有集體生產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和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形成,農村和農業的電力化就不能很快實現,更談不上農業生產的水利化。沒有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就不會有醫療體制的廣泛普及,新生兒的成活率就不可能大幅提高,成年人的死亡率也不可能大幅降低,也談不上人均壽命的大幅提高;同樣地,沒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和國營經濟,文化教育體制也就不能很快普及,也就難以形成具有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大軍,也就談不上改開后之后的世界工廠和人口紅利。
可以這樣說,除了極少數地、富、反、壞等社會主義革命對象的階級敵人之外,我國絕大多數人都是新中國的受益者。要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要不是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經濟體制的形成,要不是有適宜老百姓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許多人連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利都不存在,你敢說不是新中國的受益者?
不用諱言,在前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國人口從5億人增加到10億人;我國人口的人均壽命從30多歲增加到60多歲;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的根本性改變和提升等基本事實表明,所有的問題,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當老百姓一家變成二、三家時,這一事實證明,那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走向興旺的時代!
所謂發展,歸根到底要看它有沒有提升老百姓的生產和發展能力?要看它有沒有形成老百姓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