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與普京進行了時長一個半小時的電話,內容是結束烏克蘭戰爭,美俄合作之類。而后特朗普又與烏克蘭總統小澤進行了半小時通話,內容就是討債!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對歐洲一通指責,認為歐洲的敵人不是中俄而是自己價值觀墮落,也就是歐洲的無能。
看來,為期三年的烏克蘭戰爭,真的要結束了。戰爭的結果,與我在戰爭開始時的預期差不太多:烏克蘭大大削弱,部分領土歸了俄羅斯,歐洲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更加邊緣化了。美國戰略收縮,恐怕以后不會有北約東擴之類的行動了。
俄羅斯一戰定乾坤,重振雄風,北約步步進逼的態勢徹底改觀。
烏克蘭戰爭,為期三年;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三年。
兩場戰爭,一個主角是美俄,一個主角是美中,配角是英法等歐洲國家;戰爭的結果完全相同,美國承認失敗,接受戰爭結果。歐洲,因為追隨美國、被美國出賣,進一步邊緣化。兩場戰爭對世界格局的作用,也是異曲同工。
烏克蘭戰爭之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樣?中國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會不會有美俄聯手反華的可能?
不妨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雅爾塔體系說起。
所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扶植德國、日本,對英法主導的世界殖民秩序的一次奪權。美國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日本、德國,無非是充當了美國的白手套,并最終被美國出賣而已。
二戰的結果,就是所謂雅爾塔體系,即美國主導世界政治格局、憑借工業霸權科技霸權和金融霸權,控制、支配、壓榨全世界的秩序。為了支配全世界,美國先后聯合了蘇聯、英法、中國,在聯合其中任何一方或兩方時,必然挑動這一方與兩方與其他方的矛盾斗爭,然后,美國取得漁翁之利。
根據美國聯合的對象、挑動矛盾的不同,二戰后世界的格局,大約可作如下區分。
第一階段,聯合蘇聯,控制并扶植中國(蔣介石官僚買辦集團),反擊英國法國,初步瓦解英法的殖民體系。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第二階段,拉攏英法德,限制蘇聯,并努力控制中國。時間是中國解放戰爭時期。
第三階段,拉攏蘇聯,扶植英法德,重點限制新中國,同時也對英法恢復殖民體系明里支持暗里取代。時間是新中國成立到1959年中國炮擊金門。
第四階段,拉攏蘇聯,遏制中國、英法,瓦解英法舊殖民體系。時間是1959年炮擊金門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
第五階段,拉攏英法,拉攏中國、分化第三世界,以遏制咄咄逼人的蘇聯。時間是尼克松訪華到中美建交。
第六階段,是拉攏英法、中國,遏制分化蘇聯,取得冷戰勝利。時間是中美建交到蘇東劇變。
第七階段,是拉攏中國、英法,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安全空間,同時向第三世界殖民擴張。時間是蘇東劇變到2012年中國十八大。
第八階段,拉攏英法德,遏制中俄。時間是中國十八大至今。
可以認為,美國的全球戰略,從二戰結束到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基本上都是失敗的!美國在戰略上的成功,集中于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界前十年,為期約三十年。此后,因為中俄團結,美國在戰略上再次陷入被動。
雅爾塔體系重點遏制的目標,最先是英法,其后是中國,再后是蘇聯,最后中俄。
所謂冷戰,其實是聯合蘇聯控制全世界秩序、遏制英法中國的斗爭。冷戰,美蘇之間爭奪的是對整個世界的控制權!但在遏制中國、英法方面,美國蘇聯又是緊密協作的。所以,美蘇之間,也是斗而不破的關系。
對于中國、英法來說,二戰后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如何打破美蘇在控制全世界秩序、遏制中國、英法方面的聯合,打破冷戰格局。中國取得獨立自主和實現工業化,同時聯合第三世界,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英法,則維持自己的舊殖民體系。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的勝利、美國的失敗而結束,這意味著,中國在東北亞方面,打破了雅爾塔體系,也打破了冷戰體系,成功突破了美蘇的聯合遏制。
所以,不能說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中美關系惡化是冷戰在東方爆發、持續的標志,相反,必須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是中國率先打破雅爾塔體系和冷戰格局的標志!
憑借抗美援朝的勝利,中國開啟了自己支持第三世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一定程度上團結英法、抗衡美蘇兩個霸權的戰略進程。中美、中蘇關系在整個50年代中后期,是相當平穩的,沒有發生激烈沖突。
同時,英法與美蘇的矛盾,開始激化。結果,1960年,美蘇在聯合國決定瓦解英法舊殖民體系,給予被殖民國家以獨立自主的地位。表面上是順應中國推動的第三世界民族獨立和解放,實際上是美蘇要著手瓦解英法的殖民體系,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只是它們的這些圖謀失敗了,第三世界國家獨立之后,加入到了中國領導的第三世界陣營,并沒有被美蘇控制。美蘇以瓦解英法殖民體系、控制全世界為目標而建立的雅爾塔體系、冷戰格局,其實是遭到了重大失敗。
進入80年代,中國放棄了三個世界戰略,緩和了中美關系。美國得此機會,迅速建立了霸權,開始在全世界對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蘇聯為首的華約及社會主義陣營,采取了進攻態勢。是的,一方面是中國緩和對美關系,另一方面,美國趁機控制了原本屬于中國的第三世界。同樣,蘇聯對美國緩和了關系,美國則趁機瓦解了華約、蘇聯。這一時期,美國對英法,是極力拉攏的,瓦解第三世界和華約,也讓英法分到了一杯羹。
進入90年代,美國霸權如日中天;蘇聯解體;中國爭著加入WTO,“與國際接軌”,接受美國霸權的控制;英法,則自身難保,所以成立了歐盟,發行自己的貨幣,試圖掙脫美國的影響。
到了中國十八大召開,痛定思痛的中國和俄羅斯,均認識到吃了美國的大虧,重新審示了中俄關系及對美國根本戰略。
中俄實際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聯合”,這就為今天美國的戰略窘境、烏克蘭戰爭、中東人民反抗以色列、美國在東亞戰略萎縮、金磚五國的緊密合作、上合組織發展,提供了國際斗爭背景和依據。
毫無疑問,恰如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雖然蘇聯“置身事外”,實際上發揮了某種微妙的戰略作用一樣,這次烏克蘭戰爭,雖然中國“置身事外”,同樣發揮了某種微妙的戰略作用。
蘇聯的存在,讓美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得不縮手縮腳。
中國的存在,再次讓美國、北約在烏克蘭戰爭中,不得不縮手縮腳。
中國,算是還了當年蘇聯的政治人情、戰略人情。
換言之,如果沒有蘇聯,則抗美援朝戰爭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雖然中國不一定失敗,但是要付出更大代價!——或許讓中國無法承受。
同樣地,如果沒有中國,則烏克蘭戰爭會是另外一個樣子,美國、北約、歐盟,可能會投入更多兵力,俄羅斯不一定失敗(或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但肯定要付出更大代價——或許讓俄羅斯無法承受。
俄羅斯,還有中國,在近十三年內的戰略主動,美國十三年來的戰略被動,均以中俄關系密切為依據。
我相信,中美兩國人民和領導者,是很清楚這一點的。
美國政客,也當然清楚這一點。
二戰以來的歷史證明,中蘇(俄)緊密聯合,則占據主動,不怕美國,也不怕美國與歐洲的聯合。對中俄兩國來說,這段歷史既有極其寶貴的經驗,也有極其慘痛的教訓!
相反,如果中俄分裂、斗爭,則喪失在一切國際問題上的主動,陷入全面的戰略被動,和重大失敗,卻讓美國、歐洲占據全面主動。
而中俄聯合,恰恰是打破美國主導的雅爾塔體系的最致命的一環!因為,由于中俄聯合,美國就喪失了對世界秩序的掌握能力。所謂雅爾塔體系,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烏克蘭戰爭,以俄羅斯的勝利而結束,俄羅斯一改被動防守的局面,這是俄羅斯從中俄聯合中取得的最大戰略利益。甚至,蘇聯與美國的聯合時期,也沒有取得過如此重大的戰略利益,相反,蘇美“聯合主宰世界”時,還因為遭到中國的反抗而付出了巨大的戰略代價。
目前,美國對歐洲的痛斥、出賣,無非是想從俄羅斯那里得到好感,以期改善美俄關系。痛斥歐洲,算是送給俄羅斯的一點禮物吧。
中國呢?特朗普依舊對中國十分敵視,繼續操弄臺灣問題,繼續挑動南海爭端,繼續離間中日關系,繼續扶植拉攏中國的金融買辦。相當于在中俄這兩個對手之間,搞不等距離的外交,以期分化瓦解中俄關系。
分化瓦解中俄關系,才是美國的最終戰略目的。
只有分化瓦解了中俄關系,則美國才能占據戰略上的主動,擺脫當前的被動防守局面。
只要中俄關系堅如磐石,則即使美國拉攏到了英、法、日本,并吞了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馬、格陵蘭,也改變不了其戰略上的被動局面,甚至還會加劇其戰略上的被動。只要其戰略上的被動局面不徹底改變,則并吞加拿大、格陵蘭、巴拿馬、墨西哥的戰略意圖,就不可能真正得逞!
所謂北并加拿大、南吞巴拿馬,其實都無法改變美國的戰略被動。而且,成功的可能也不大,算是“迷惑”中俄的戰略欺騙手段吧,屬于虛張聲勢,聲東擊西。
有人擔心,美俄會不會在烏克蘭戰爭結束之后,團結起來反華。我認為不必擔心!至少,十五年之內不可能。因為,中俄兩國都從雙方的聯合中得到了重大戰略利益!由于這個重大戰略利益及其清晰可見的、即將實現的巨大潛力,中俄這一代領導集團及其指導思想,不可能輕易改變。中俄團結,是中俄在全世界范圍內占據戰略主動的根本,放棄了這個根本,則國際戰略格局必然發生根本性變化,中俄就必然喪失戰略主動權!一切戰略優勢,就會徹底喪失。
或許,烏克蘭戰爭,僅僅是中俄團結這一戰略格局下的第一個大事件。接下來的事件,可能是歐洲解體!歐洲,或將不復存在。筆者三年前的文章,就提出過此觀點。
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發言,應該就是表達這個意思。法國已經召集了歐洲國家會議,甚至還邀請了彷徨無計的英國。他是想對抗這一前途嗎?他能不能意識到,歐洲,已經沒有什么實力來控制自己的命運了。歐洲最好的出路,在于找一棵大樹作為依靠,或許還能夠存在一段時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