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據報道,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原奶價格持續下跌,且目前尚未顯現回暖跡象。這一趨勢是否主要由終端市場需求減少導致的供應過剩所引起?奶源企業是否還能通過“殺牛倒奶”等方式扭轉局勢?
針對這些問題,乳業圈采訪了北京普天盛道咨詢機構董事長雷永軍先生。雷先生指出,奶價的持續下跌是完全開放的、無序的自由市場經濟對農業造成破壞的結果,且這種破壞正在逐漸升級。早在十多年前,國內奶制品市場就已存在價格周期現象:價格高漲時,眾多參與者蜂擁而入,導致供大于求;隨后價格下跌,奶農不得不倒奶,甚至殺牛賣肉;供應減少后,價格又再度上漲。這一洗牌過程導致散戶和小規模牧場逐漸退出市場,僅有大型奶源企業能夠存活。然而,近年來國內大量進口乳制品,進一步壓低了奶制品原料價格,使得這些大型奶企也面臨困境,出現原奶收購價格與成本倒掛的現象。
記者|穎 子(乳業圈主編)
被采訪者|雷永軍(北京普天盛道咨詢機構董事長)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重創美國農業,具體到奶牛養殖,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圖為1933年9月16日,芝加哥地區罷工的奶農們封鎖公路,強行傾倒非罷工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2023年以來,國內生鮮乳均價持續下跌,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2024年3月第四周最新均價為3.53元/kg。但是,這是全國均價!各省市市場均價如何?各區域的最低價是如何?這才是行業更應該關注的問題。從官方機構,企業,到學術研究層面,行業普遍認為,奶源問題是供過于求導致的,本質真是如此嗎?奶價問題背后,企業要不要自救?政策如何跟上消費迭代?
帶著問題,乳業圈采訪了北京普天盛道咨詢機構董事長雷永軍先生,從奶源現狀、企業自救、政策保障等三個角度深入探討了中國奶源本質問題。由于篇幅較長,乳業圈將此次探討的核心觀點分為三個部分呈現給大家。以下是第一期:《中國奶源思考(一):奶價與成本倒掛,中國已沒有奶農群體!》。
01
現狀:最低奶價1.5元/kg左右,
與成本嚴重倒掛
記 者
雷總您好,根據乳業圈了解,今年3月最新的全國生鮮乳均價是3.53元/kg,這個價格比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還要低。因為是均價,所以一定有比3.53元/kg更低的價格。當前,奶源的情況非常危險,不知道普天盛道對此有沒有調研?
雷永軍
現在奶源的情況的確是非常危險!如此危險的局面,和前多年奶源危機相比,這次幾乎沒有看到行業主管部門、乳制品企業,甚至是奶源企業公開叫苦。這是特別不正常的現象!
為什么會這樣?據普天盛道目前了解到的情況,前段時間寧夏地區每天大概有1000多噸的奶,沒有生產企業正價收購,據說到這個月,這個數量可能達到1500噸/天、甚至2000噸/天。這些奶的奶價是什么情況呢? 據我們的了解,已經是1.5-2元/kg的水平。黑龍江、陜西、山西、河北等多個地方也都有類似情況。這個價格比全國生鮮乳均價水平還要低1.5-2元/kg左右,奶源企業肯定是大幅度虧損。
從正常的企業與牧場合同內的收奶情況來看,正常交易可能大多數區域是每公斤3塊多的水平,這個水平和養殖成本比,奶源企業也是在虧損邊緣或者略有虧損。根據收奶的隨機性估計,合同內的總量里面大約還有10%左右是被企業以種種原因拒收的,拒收的牛奶最終成交也是1.5-2元/kg的水平。因此,中國奶源行業,呈現了大面積的收購價格和成本的倒掛。
國內原奶周期可劃分為2008-2013年年底、2014-2021年年中、2021-至今三輪,本輪原奶周期從2021年高點4.38元下跌至2024年9月底3.14元/公斤,跌幅已超過28% | 圖片來源:財聯社
我們知道,上游養殖的成本大約是3.5元/kg左右,有些養殖水平差的牧場可能成本還會高一些,養殖水平好的成本估計也在3.2元/kg的水平。好的奶源企業,其實每公斤也就賺兩三毛錢,或者基本保持持平。2023年個別企業奶價在2.5元/kg的時候,行業已經感受到市場的風險。今年,部分企業價格下行到1.5元/kg、1.7元/kg的奶價,可以說是血淋淋的。市場的現狀很是殘酷,奶源企業也是十分無奈。
02
本質:奶價和進口緊密關聯,
無序開放市場隨時潰堤
記 者
奶業上游的情況的確十分嚴峻,問題是,目前我們的奶價還在持續低迷。您認為奶價本質上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奶源產業為什么會成為這個樣子?
雷永軍
目前為止,我們看到多數比較官方的、學術的研究者普遍認為,這是我們終端市場的消費需求降低了。這雖然是主流認識,但是我認為,問題絕不是這么簡單。的確,消費需求有一定的降低,但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原因,我也不否認這對奶源價格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研究認為,消費需求降低的幅度,和今天奶價面臨的嚴峻的狀況并沒有形成一個絕對正比的關系。因為什么?第一,我國曾經多次奶源價格下行,都不是需求降低導致的。這個有公開數據,我就不多說了。第二,如果我們現在沒有大批量原料進口的話,國內現有的所有奶源都生產成產品銷售,對于終端需求來講,國產奶源還有巨大缺口。從供需關系上講,這樣就不可能發生拒收和低價的現象。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一下國內大宗原料的構成。我國乳業的原料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國內奶牛所生產的原奶;第二部分是我們每年進口的各類乳品原料。這兩者的比例關系是什么情況呢?我們的乳制品進口基本是以干物質為主。我們以原奶危機前的2022年的數據為例:2022年進口大包粉103.53萬噸,奶酪14.55萬噸,奶油14.29萬噸,乳清粉60.62萬噸,嬰配粉26.56萬噸,液態奶72.19萬噸,酸奶2.36萬噸,稀奶油25.53萬噸。
僅僅以大包粉的進口量103.53萬噸折合生鮮乳,就相當于大約830萬噸生牛乳,按照每頭牛年產奶6噸計算,大概是140萬頭泌乳牛產量。2022年中國原料奶產量是3932萬噸,進口大包粉換算生鮮乳占比超過國內產量的20%。如果加上其他進口原料,進口原料折合成生鮮乳應該占中國生鮮乳產量的40%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對乳品原料的需求是多元的、豐富的,也可以看出,國際進口原料在中國市場上占比很高。
搞清楚原料構成之后,我們來分析其中的問題。從每年我們的乳制品進口的總量來看,市場其實還是有需求的。如果我們按照3.5元/kg收國內的原奶,那么如果進口的產品折合成原奶的價格要比這個價格便宜,是不是就會有很多企業愿意用進口的原料做生產呢?我想,幾乎是肯定的。這就是我們在原料供應層面,國產和進口不均衡造成的結果。這種不均衡的狀況,歸根結底和我們奶業的產業政策有關。
國產原奶價格仍高于進口乳粉
圖片來源:S&P Global Ratings
比如,過去歐洲有配給制,你想在歐洲擾亂市場,那是不可以的。比如中國想進口10萬噸奶粉,歐盟就會給你配給產10萬噸奶粉的奶牛,你想多進口1萬噸,那是不行的,為什么?因為如果你今年多進口了,明年又不要了,就會把歐洲市場價格體系給擾亂了。中國奶業產業沒有相應的進口和國產之間的配比制度。可以說,中國市場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無序市場。
這就造成了我們奶業今天的這個現狀:只要進口的原料價格便宜,進口原料就會大幅涌入中國。這種情況我們雖然不能叫傾銷,但反作用于中國奶源,影響很大。對國產奶源行業來講,中國沒有在政策上給奶源行業建立一個基本的護城河,因此我們的奶源行業隨時都會“潰堤”。這也是中國奶源企業周期性價格崩潰的根本原因,也是這次奶源危機的核心原因。
03
源頭:降速減產殺牛周期結果,
中國奶農幾乎絕跡
記 者
確實如此。您剛剛談到了供需矛盾的問題,國內奶價即使還是持續低迷的態勢,但依然有企業會用進口便宜的原料。從國內供給端來講,我們的上游企業持續注重奶牛存欄、產能提升,這會不會進一步加劇國內原奶供過于求的局面?我看到有專家建議上游企業降低增速、降低產量來緩解供求失衡的壓力。您怎么看?
雷永軍
我覺得這個建議短期內有一定作用,長期看沒有任何作用。或者說,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缺乏責任和戰略眼光,可正是他們在影響著行業的政策、影響著不少奶源企業的決策。降速、減產。他們可能很納悶,中國為什么不殺牛呢?專家都說了,減產吧,殺牛吧,你為什么就不聽呢?過去我們很多奶源企業就是這么干的,結果是每隔三五年,我們就會殺一批牛,直至達到了所謂的供需關系平衡,奶源的價格才能夠恢復。
我記得在大約10年前,也就是2013年左右的時候,我就講過這個話題。我們認為中國的奶源行業會進入一個漲價、掉價的周期,而且相對是有規律的。就是隔兩三年“高”了,然后過兩三年又“低”了。“高”的表現是:進口產品都賺錢了,然后國產的奶價也高了;相對的,“低”的表現是:國產奶價走低,價格突破成本,形成倒掛,全世界都等著中國殺牛。殺了,全世界都高興,因為殺完了,就可以開啟下一個“高”的周期了。
2015年伊始,生鮮乳收購價格迅速下跌,與此同時奶農的養殖成本卻在不斷上漲。據報道在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里的礦泉水貴。乳企收購量的減少加之原奶收購價格下跌,1月份在北京、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出現了奶農“倒奶殺牛”事件。圖為中國新聞網的2015年1月的專題報道 |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前,在我們奶價低的時候,行業就會伴隨著兩個狀況:第一,是牛肉的價格會上漲。因此,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奶農毫不猶豫把奶牛殺掉,賣肉、賣皮。那樣一來,虧錢就減少了。今天為什么沒有奶農殺牛了?因為今天的市場,牛肉價格太低了,殺牛更賠錢。
第二,是過去國內的奶牛養殖是以小規模牧場和散戶為主。散戶就是養了10-100頭的,小規模牧場就是養了100-500頭牛的牧場。我們可以把他們都稱為奶農。因為規模很小,抗風險能力很差,再加上我剛剛講的奶價下行時的牛肉價格是上漲的,因此當奶價下行時,這些散戶和小規模牧場會被迫退出市場,他們會把奶牛全部殺掉,或者賣給規模牧場。在過去有將近10多年時間里,我們就這樣把500頭、300頭、100多頭的牧場和幾十頭的散戶奶農幾乎百分之百地給淘汰了。現在,在中國奶牛養殖上,奶農幾乎已經絕跡。
今天,不論是現代牧業,或是優然牧業、澳亞牧場,它們都不能叫做奶農,它們叫做奶源生產企業。現在是奶源企業在養牛,可以說奶牛養殖產業已經跟農民養牛基本上沒有關系了。對于上游奶源企業來講,如果你要殺牛,你的固定資產就會縮水、總資產就會下降,進而對你的股價也會有影響。那樣,你的投資者、你的股東就不高興了。所以,大家還在死撐。
北方某奶牛牧場 | 圖片來源:財聯社
過去,我們能看到,在奶源價格下行到倒掛臨界點的時候,奶農會倒奶,引發極大的輿情。農民問題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他們的輿情備受政府主管部門關注,因此會有較為及時的政策反應。今天,我們看不到倒奶,自然也就沒有輿情事件的發生。這就是因為,奶農這個群體沒有了,剩下的幾乎都是企業。我相信,沒有哪一家企業敢拉上10噸、20噸的奶去倒,讓媒體來拍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