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人眼中,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似乎不合當代,進而認為其過時了。
這種觀點源于對當下社會結構變化的片面解讀。
因為在現代社會,傳統的階級界限看似模糊,白領階層興起,藍領工人占比相對下降,社會階層呈現多樣化。
于是有人覺得,馬克思主義基于階級對立的分析不再適用。
1.這其實是一種短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并非簡單的階層劃分,而是對社會生產關系本質的洞察。
在資本主義社會,盡管形式上階級結構變化,可資本與勞動的對立依然存在。
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勞動者為爭取合理報酬、工作環境而斗爭,這背后仍是階級利益的博弈。
比如在《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特里·伊格爾頓也有力反駁了 “馬克思主義最為過時之處在于它過分癡迷于乏味的階級問題” 這一觀點。
他指出,資本主義具有混淆差異、破壞等級,把多樣化生活形式雜亂混合的性質,高級資本主義會孕育出無階級的幻覺,但實際上它將真實的不平等掩藏在背后。
在資本主導的社會中,豐富多樣的消費文化、娛樂形式以及看似多元的職業選擇,讓人們誤以為生活在一個機會均等、差異消弭的世界。
然而,深入觀察就會發現,財富與資源的分配嚴重不均。少數資本擁有者掌控著絕大部分的社會財富,他們能夠輕易獲取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社會影響力,從而進一步鞏固其優勢地位。
所以在當今社會,資本集中度更高,赤貧和無產者的人數不斷激增,階級問題依然存在且嚴峻,只是被掩藏在背后。
馬克思認為工人在工廠的聚集是其獲得政治解放的先決條件,沒有工人階級,資本主義無法生存,而沒有資本主義,工人階級能夠更自由地成長。
然而,有人深信階級已如冷戰一樣壽終正寢,并將關注焦點轉移到文化、身份、種族和性別等問題上。
但這些事物依然與社會階層緊密交織在一起,工人階級的消亡被大大夸大了。
比如把焦點關注性別問題,就相當于底層人民在爭奪少的可憐的資源,讓底層男女之間的矛盾加大,而忽視了同為無產階級要團結起來的價值觀。因為只有團結,才具備形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2.持“階級理論過時論”的人,往往忽視了馬克思主義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
從歷史看,階級斗爭推動社會變革。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斗爭的結果。
同樣,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將推動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
當下,全球經濟危機、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頻發,本質上是資本逐利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
如2008年金融危機,金融資本貪婪引發危機,普通勞動者卻承受失業、生活困苦等后果,這正是階級矛盾在經濟領域的體現。
雖然說階級斗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馬克思的特色在于將階級斗爭和生產方式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
2.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為理解當代社會問題提供了深刻視角。
以社會不平等為例,從階級理論出發,能清晰看到不同階級在資源分配、教育機會、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這種差異并非偶然,而是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
在國際層面,階級理論有助于分析全球經濟秩序。
發達國家憑借資本和技術優勢,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高端,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剝削,這是國際范圍內階級不平等的表現。
所以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并未過時,仍然有助于理解現代社會以及國際格局。同樣,在當今世界,運用階級問題仍然是理解社會不平等、政治沖突和經濟剝削等現象的關鍵,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對于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