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一架美國政府的專機在西貢和曼谷短暫停留后,到達此行目的地——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拉瓦爾品第。專機上的美國官員此行是對這里三個城市開展調查工作,流程十分的枯燥乏味,以至于整個工作的后期,隨行的媒體記者都懶得繼續對這些細枝末節的工作進行報道了。
在到達拉瓦爾品第后不久,行程的牽頭人,47歲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由于身體原因”需要找個僻靜的地方休息兩天。
他選擇了喜馬拉雅山腳下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避暑山莊住了進去。而隨行的僅有五個人,其他人員都被基辛格甩開了。
基辛格
然而,“身體不適”的基辛格先生似乎并不打算在山莊好好休息,而是一行人分乘兩輛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黑色轎車前往旁遮普省的查克拉拉軍用機場。
那里,一架波音707客機正在等候。基辛格一行穿著黑色外衣,衣領高高豎起,戴著的墨鏡幾乎遮住了半張臉,下車后他們便匆匆登機。
而這架飛機的目的地,才是這次美國人遠道而來的真實終點——中華人民共和國。
來自未來已有后見之明的我們知道,基辛格一行當時的“秘密任務”,正是為中美關系正常化打開窗口;第二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
不過,中美真正達成建交,美國聯邦政府在尼克松之后已經換了兩屆,時任總統,是美國的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
1
大家好,我是烏鴉。
當地時間12月29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逝世,終年100歲。
其實卡特的逝世消息大家不會太感意外,因為早在2023年2月18日,美國卡特中心就發布聲明,稱吉米·卡特將“棄療”,開始接受臨終關懷。
當然咱們不是說臨終關懷了就必然很快離世,不過同在2023年,當年11月17日卡特夫人羅莎琳也開始接受臨終關懷,僅不到兩天后,羅莎琳逝世。卡特還在夫人的葬禮上最后一次公開露面。
而吉米·卡特從宣布臨終關懷,到剛剛離世,間隔快兩年。戲劇性的是,這個長時間的間隔,給了相關流言興起的機會,卡特的生死甚至開始“曼德拉化”,時不時就有“美國前總統卡特已于XX日去世”的消息流出。
有人習慣性地把這系列流言歸咎于“中文互聯網”,其實這流言很清楚是“外國原創”,甚至還引來路透社專門辟謠……
據流言作者后來補充添加的聲明,
自稱是在“釣魚”,
不過是真是假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因此,在“臨終關懷”消息出來后已經對卡特死訊“做好心理準備”的人們,在將近兩年的謠言轟炸之后如今多少是有點麻了。吉米·卡特,這位中國網友話語中的“美仁宗”,在他的臨終歲月,似乎還是很難安靜地做一個好人。
1924年10月1日,吉米·卡特出生于喬治亞州的療養中心。這里是他的母親擔任注冊護士的地方,卡特也是第一位于醫療機構出生的美國總統。
卡特家族是愛爾蘭裔,一直居住在喬治亞州,從事棉農。卡特5歲時開始賣煮花生,9歲獨立做生意。
到了16歲,卡特進入佐治亞州立西南大學讀工科,19歲時,其父親的好友又將他保送進安那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學習。到了1946年,22歲的卡特在全部820人中以第60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并被授予海軍少尉軍銜。
卡特戎裝照
沒趕上二戰,軍官卡特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卷入“戰爭”,也是第一次跟中國產生交集。
1949年,卡特晉升海軍中尉軍,隨后就被派駐到了美國第七艦隊在亞太的一個基地服役。具體在哪兒呢?青島。
當時解放戰爭接近尾聲,濟南等地1948年已經解放,青島解放也是指日可待,只不過美軍想要賴著不走。直到1949年4月30日,解放軍開始包圍青島市外圍,美第七艦隊才在5月25日悻悻撤離,吉米·卡特正在撤軍隊伍當中。
1952年10月16日,卡特調入美國第一批核動力潛艇的研究工作。項目負責人是后來被譽為“美國核潛艇之父”的海曼·里科弗上校。在之后的日子里,海曼的嚴格要求對卡特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海曼·里科弗
1952年12月,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發生了堆芯熔化事故,數百萬升高放廢水淹沒了地下室。美國指派卡特領導一支隊伍,負責協助加拿大關閉該反應堆。美、加兩國搶險人員身穿防護服進入了高通量的堆芯,每次進去他們只能工作90秒鐘,他們必須在90秒內盡可能多的拆卸設備和管路。
在之后幾周時間里,他們的尿液里甚至都呈現出了放射性,卡特作為反應堆事故搶險人員,在之后一年接受排泄物放射性檢測與醫學觀察,為處于萌芽期的核醫學提供臨床數據。這件事也對他產生了一定的觸動,在當選總統后,卡特簽署總統令停止了中子彈的研發工作。
按這個軌跡,卡特或許會一直在美軍效力和攀升。但是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那啥也要考慮那啥,1953年10月9日,海軍上尉卡特,多年未獲提拔,再加上父親去世,選擇退役并回鄉繼承父業。
2
卡特回到老家普萊恩斯后,重操舊業種植花生,然后又經商買賣化肥,妻子羅莎琳則照顧孩子并做些算賬之類力所能及的活兒。
卡特與夫人羅莎琳
吉米·卡特在經商上的才華,可能比他后來從政更有優勢。到七十年代中期,卡特的農場已擁有土地3100英畝,資產總值約100萬美元。
在美國,“商而優則仕”這是常識了,“旋轉門”轉到極致自然是白宮橢圓辦公室。
卡特其人也十分關心和參與當地的社會活動,逐漸成為普蘭斯鎮的頭面人物,從而有了從政競選州長的想法。
但是卡特雖然算是成功的商人,但相比競爭者,他缺乏競選資金,另外也沒有政治履歷,開始沒人看好他的選情。
除了他的妻子羅莎琳。
羅莎琳不僅為卡特的州長競選印刷了宣傳單,還親自走街串巷去發放。
1970年,被蔑稱為“鄉巴佬”的卡特競選成功,成為佐治亞州第76屆州長。
就任州長后,卡特以強調政府效率和消除種族隔閡而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的行動就是把馬丁·路德·金的肖像掛在了州議會大廈里,并宣布起用黑人參政。但是同時,他在行政上又力推精簡政府機構,大刀闊斧地把原來州政府的65個機構縮減為22個,以節約開支和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他又對財政制度加以整頓,規定凡是需要經費的單位,一律重新申請并由政府重新審核。除此之外,他又采取了許多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以及加強法制的措施。
這一系列做法,為卡特樹立了“最有成就的州長”的形象。不過,按照當時佐治亞州的法律,州長只能任期一屆。因此4年任期結束后,何去何從成了擺在卡特面前的現實問題。
與其退居二線,不如再進一步!卡特做出了競選總統的決定,這個決定比四年前競選州長更加瘋狂,更加不為人所看好。雖然這四年在佐治亞州的執政有所成就,但是這一段履歷并不足以撐起卡特去競選總統。
更重要的問題是——沒錢。
這一次,羅莎琳再一次站到卡特這一邊。她動用全部的社會關系來支持丈夫的競選,支持金額從2美元到50美元不等。按照這個標準,羅莎琳需要在20個州找到2000位捐款人才行。但羅莎琳就用這種積水成淵的募捐方式,終于募捐了足夠的競選資金。
1976年11月,卡特再次逆襲成功,在大選中擊敗了時任總統——也是尼克松的繼任者——杰拉爾德·福特,成為了美國第39任總統,而羅莎琳則成為了美國第一夫人。
3
特朗普在今天發貼緬懷卡特時這樣說:“雖然我在哲學和政治上強烈反對他(卡特),但我意識到,他真正熱愛和尊重我們的國家。”
那卡特的哲學和政治是何種路線呢?與他在州長任上相似,也就是中國網友所說的“美仁宗”。
卡特在總統任上內力求加強其平易近人的形象,出現在公眾場合時,穿著及言談均不拘于形式,也沒有總統的架子。還時不時舉行記者招待會,并避免聲勢浩大的總統排場。在上任的第二天,他就特赦了所有越戰的逃避兵役者。
當然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對吉米·卡特更熟悉的是外交方面。中美在他任上達成建交其實并不奇怪,如今蓋棺定論,“美仁宗”之“仁”,對內對外還是比較有一致性的。
就拿中美關系來說。其實卡特剛入主白宮時,還沒有把中美關系當主要問題。在他當時的《總統備忘錄》中,中國事務只被排在第44位。甚至在1977年他的國家安全班子第一次開會都沒有提到中美問題。
但1978年,美蘇關系日趨緊張。當年初,蘇聯幫助阿富汗的親蘇勢力成功發動政變,并乘機向其派出軍事顧問。不僅如此,蘇聯還不斷向非洲擴張,并在同年5月進行了一次洲際導彈試驗。
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中美都倍感壓力,卡特決定放棄國務卿萬斯的意見,轉而采納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要“更多的注意中國”的意見,并在1978年5月20日派出布熱津斯基訪華。
布熱津斯基
當年中美就雙邊關系從7月開始,到11月2日,共談了五次。
9月,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都要求中美兩國領導人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抉擇。卡特總統也感到拖不下去了,于是他向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大使表示:雙方需要抓住時機,加快速度進行談判。
在11月2日第五次談判中,美方提出了聯合公報草案,基本亮出了底牌。之后,鄧小平同志也決定親自同美大使伍德科克談,12月13日開始,兩人就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舉行了四次會談。
北京時間1978年的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布建交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2009年來華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活動的卡特
所以說卡特在中美關系上只是摘尼克松桃子的說法是不公平的。能合作的盡量合作,能推動的盡量推動,這不僅體現在卡特的中美關系努力上,他的整個任期都在貫徹這一路線。
如今懂王大肆聲張的“收回美國資產巴拿馬運河”,這當年就是卡特手里“丟”的。
特朗普高調將巴拿馬運河稱為“美利堅運河”
美國與巴拿馬于1903年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當時美國政府取得了“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巴拿馬運河”的權利,并掌控了運河區的行政、司法、警備、鐵路和財政等,使巴拿馬運河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1977年9月7日,卡特政府和托里霍斯的巴拿馬政府簽署了關于巴拿馬運河的新條約。新條約規定,美國將在1999年底以前把運河和運河區的全部主權和管轄權逐步交還給巴拿馬共和國政府,美國也將撤出在巴拿馬運河區的駐軍。
除了世界大國和自家門口,卡特在政治上的理想主義還把他推向一些地球上最嚴峻復雜的地區,比如中東。
1978年9月6日,在卡特的邀請下,美國、埃及和以色列三方在戴維營舉行最高級會議。與會的三國首腦有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及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在持續12天的會議后的9月17日,埃以雙方簽署了《關于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于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即著名的“戴維營協議”,埃以雙方并在第二年正式簽署了《和平條約》。
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關系正常化于1980年1月生效;2月雙方交換了大使;3月,雙方正式開通了航班往來,埃及也開始向以色列供應原油,結束了兩國自1948年以來的戰爭狀態,并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實現了和平。
然而憑所謂的理想主義就足以搞定中東這么復雜的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埃及同以色列媾和,兩國間是“和平”了,可是這樣又讓埃及得罪了阿拉伯國家群體。卡特這次“組織團建”是否能算成功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親美英的巴列維政權宣告終結。期間爆發了“人質事件”。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學生沖入駐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將使館人員扣為人質。學生行為隨即得到伊朗革命政府的支持,于是在被困外交人員問題上,美伊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卡特的反應是以拖待變,盡量通過談判方式尋求人質的釋放,避免與伊朗政府直接沖突。這一態度起初得到美國公眾支持,但在1980年4月美國秘密軍事援救人質行動失敗。在此之后,卡特沒能救出人質這事成了國內對他最為詬病的話題。
伊朗伊斯蘭革命中的美國大使館
尾聲
有趣的是,卡特和特朗普這兩個美國總統,不管是言論、理念還是實踐,可以說是大相徑庭,乃至南轅北轍,但他們卻都是美國少有的任上沒有發動對外戰爭的總統(當然懂王還有待第二個任期四年的考驗)。
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雖然美國是全球霸權國家,對外固然重要,但國內治理才是總統評判的關鍵,至少,國內不能搞出巨大的向下波動。
四年前懂王趕上了疫情,而卡特任期的運氣也不怎么好,當時的美國,內外因共同作用正處在兩級爭霸過程中的困難時期,這又豈是一個總統能掰回來的?
卡特當年競選時就受制于“窮”,當了總統,經濟狀況也是他的命門。
自他上任以來,通貨膨脹率逐年上升。1976年為6%,1980年已升至12%以上,失業率高達7.5%;而到了1980年4月,美聯儲為了抑制通脹,甚至將利率提高到了20%。
美聯儲的利息逐漸上升,失業率上升,出口額下降,財政緊縮的財政問題受到各方的懷疑。
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疲軟一方面是二戰以來的經濟繁榮期逐漸消退,另一方面則是兩次石油危機對美國及西方經濟造成的巨大打擊。
第一次是1973年10月,當時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宣布:對第四次中東給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加拿大、日本、荷蘭、英國和美國實施石油禁運。禁運持續到了次年3月,禁運期間,全球石油價格上漲了近300%,從每桶3美元升至近12美元。
1974年美國的石油配給票
第二次就是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兩伊戰爭爭導致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據估計,當時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這些顯然不是一個“好人”的名聲所能挽回的,卡特沒能迎來自己的第二個總統任期,甚至在結束任期后被不少美國人評價為糟糕的總統。倒是在總統生涯之后,“好人卡特”的名望越來越盛。看來,政治中心的位置恐怕還真就不適合這位好人,也許,白宮從來就不需要一個“仁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