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在該公眾號是置頂的,自然閱讀量多,評論不少。作者的意思很明了:建立統一戰線。但統一戰線要不要有特定條件?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問題,早在抗戰時期,我們的革命先輩就已經回答的很詳細了。作者能清晰地看到當前國際形勢嚴峻,表明要團結,這出發點是很好的。
曾經筆者也看過與作者此篇類似的主張的文章中,舉了如下歷史事例:明朝末年,朝廷堅持抗清戰爭。而崇禎年的農民起義分散了明廷的軍力,嚴重削弱了抗清力量,致使為清兵入關提供了客觀條件:南明政權長期內斗不止,力量分散,最終被清朝消滅干凈;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嚴重消耗了清朝的國力,致使英法兩國趁機挑起侵略戰爭……從客觀的角度看,面對外國侵略,一致對外才是符合歷史大勢的正確選擇民族矛盾上升至主要矛盾,維護國家主權和和民族獨立是首要任務。
因為這時代的中國,正是由于清朝中期長期累積的社會問題帶來了惡劣影響,才使帝國主義有可乘之機。而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國內各派政治勢力為了中華民族整體大局在那段時間內達成了共識,原本的社會矛盾有了一定的緩和這才使大家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解決中日民族矛盾上,贏得了保家衛國的偉大勝利。
20世紀中后期,面對美蘇冷戰的嚴峻形勢,我們的革命先輩耗盡心血解決社會遺留問題,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就使我們的國力有了飛速提升,鞏固了我們的大國地位,沒有淪為美蘇爭霸的犧牲品。
但是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一點小畢同志注意到了,那便是民族矛盾是階級矛盾在民族問題上的一種具體表現,它將不可避免的回歸到階級矛盾的問題上來。更有甚者他所提出的“社會問題,日后解決”,更是一種荒謬的說法。階級社會的問題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的具體表現——階級矛盾所引起的,難道會因為反侵略戰爭可以徹底得到緩和嗎?這答案是肯定的,當然不是。
抗戰時期,國共兩黨雖然聯合抗戰但作為代表大地主大布爾喬亞利益的國民黨,依舊堅持反共立場,多次挑起摩擦。而共產黨在抗戰期間,也沒有停止自己普列羅塔利亞式的政治宣傳工作,不停的向民眾揭露國民黨當局的真面目。這一段史實能夠有力的證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只是體制和革命之間互相妥協的產物,雙方之前的矛盾是不會因為合作而徹底消除的。換到今天,也是這樣。一旦戰爭爆發,雖然民眾會大力支持體制的備戰行為,但如果體制的備戰行為嚴重透支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上損害到了人民群眾的利群眾還會向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那樣全力支持體制嗎?群眾會不會掀起大規模的反運動?由于缺乏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全面認識,我們對未來的結果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當下的社會矛盾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繼續按現在的趨勢惡化下去,那么接下來的戰爭不但不會成為凝聚民族的強心劑,反而會成為國家和民族大分裂大動蕩的催化劑。
很多人也許會說筆者危言聳聽,那筆者就還是用明末清初的那段史實來進行說明。為什么中原的農民明明知道清朝入關不是一個好結果,卻依然還要揭竿反明呢?那就是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敗局面進一步加深了社會階級矛盾,統治者也沒有從根本上去加以解決。況且古時自然經濟所帶來的小農思想使國人的內心被局限在一畝三分地之內,加上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心思去關心國事天下事,只想著自己要怎么生存下去。
筆者不禁要反問那個舉明末清初這個例子的那個人,憑什么農民起義之類的正義性造反活動就成為了你批評內亂分裂所能舉到的最好的例子?你為什么要扯開社會階級矛盾而去談民族矛盾?只有一句話能回答,那便是這個人的從頭到尾都是站在體制的立場,他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但凡任何一種人民群眾的抗爭都會不同程度的損害到他的利益。對此,他便要做“太平盛世”的忠實捍衛者,體制的走狗。
上所述,作為普列羅塔利亞的革命,我們肯定是要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把解決民族矛盾問題作為第一工作,暫時同體制合作,把反侵略戰爭繼續下去。這當然不是為了所謂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而是為了交戰兩國的人民不再受戰火的蹂躪和摧殘通過反侵略戰爭,深刻教育兩國人民,為日后可能發生的革命做好準備。但是革命不會因為反侵略戰爭而停止,只要階級之間的矛盾存在一天,階級之間的斗爭就會進行,直到革命的最后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